基于大文化观下的建筑艺术教育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大文化观下的建筑艺术教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建筑学是一门横跨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的综合型社会类学科,建筑学受到社会思想潮流的影响。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建筑师的工作形态和方式得以极大改变,但是其艺术价值取向始终不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深入,建筑教育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尤其是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和文化的涌入,对我国传统的教育体系和艺术观念造成一定的冲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加之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走上国际舞台的步伐,构建一种大文化观,以宏观的角度和整体的理念去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为重要。同时,我国的建筑教育正呈现出反思创新的局面,面对国外现代建筑艺术教育的先进理念,迫切需要构建大文化观背景下科学教育体系。本文首先阐述了大文化观的内涵,在此基础之上剖析了我国建筑艺术教育面临的冲击,以及大关文化对建筑艺术教育的新诉求;其次,系统分析了我国近代高等院校建筑艺术教育体制和脉络,总结了缺乏科学体系给我国建筑艺术教育带来的弊端;最后,笔者理论结合实际给出了大文化观背景下建筑艺术教育的研究对策,并且认为建筑梦是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特殊的含义。本文力求进一步深化大文化观下的建筑艺术教育的学理思考,以促进建筑艺术教育的发展。作者总结了大文化观下建筑艺术教育有益的原则和方向,有助于理解和完善大文化观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文化观 建筑艺术教育 审美能力 创新能力 教学体系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4;TU-80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2
- 第1章 绪论12-19
- 1.1 课题背景12-15
- 1.1.1 选题的理论意义13-14
- 1.1.2 选题的现实意义14-15
- 1.2 目前研究现状15-16
- 1.3 研究方法16-17
- 1.3.1 研究思路16-17
- 1.3.2 研究方法17
- 1.4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17-18
- 1.4.1 研究重点17-18
- 1.4.2 研究难点18
- 1.4.3 研究创新点18
- 1.5 本章小结18-19
- 第2章 大文化观的理论探析19-32
- 2.1 大文化观的审美19-22
- 2.1.1 大文化观的解读19-20
- 2.1.2 建筑的审美特征20
- 2.1.3 审美观念的演变20-22
- 2.2 大文化观的内涵22-25
- 2.2.1 以人为本的文化22-23
- 2.2.2 跨学科和时空的文化23
- 2.2.3 科学理性的文化23
- 2.2.4 全球化视野下的民族文化23-24
- 2.2.5 多样丰富的和谐文化24-25
- 2.3 建筑艺术教育内容与效应25-26
- 2.3.1 建筑艺术教育的内容25
- 2.3.2 建筑艺术教育的效应25-26
- 2.4 大文化观下的建筑艺术教育面临的冲击26-28
- 2.4.1 当代建筑艺术教育的发展27-28
- 2.4.2 建筑艺术教育手段的更新28
- 2.5 大文化观对建筑艺术教育的新诉求28-31
- 2.5.1 建筑艺术教育面临的挑战28-29
- 2.5.2 建筑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29-31
- 2.6 本章小结31-32
- 第3章 我国建筑艺术教育分析32-46
- 3.1 我国建筑艺术教育的演变32-35
- 3.1.1 建筑艺术教育的萌芽32-33
- 3.1.2 建筑艺术教育的锐变33
- 3.1.3 现代建筑艺术教育体系33-35
- 3.2 建筑高校艺术课程分析35-42
- 3.2.1 建筑艺术教育培养目标36-37
- 3.2.2 建筑艺术教育课程设置37-41
- 3.2.3 艺术教育内容41-42
- 3.3 中国建筑艺术教育弊端42-45
- 3.3.1 地域特色的丧失43-44
- 3.3.2 设计底蕴和思考能力的弱化44
- 3.3.3 语言能力与理论能力的丧失44
- 3.3.4 院校之间教学条件差距巨大44-45
- 3.3.5 缺乏对学生艺术创作能力的引导45
- 3.4 本章小结45-46
- 第4章 大文化观下建筑艺术教育体系的优化46-55
- 4.1 推进大文化观的理论创新46-48
- 4.1.1 拓展大文化观的视域46-47
- 4.1.2 丰富大文化观的内涵47-48
- 4.1.3 彰显大文化观的意义48
- 4.2 大文化观下建筑艺术教育发展48-51
- 4.2.1 建筑艺术教育方法和观念的更新49-50
- 4.2.2 改善建筑艺术教育环境50
- 4.2.3 整合不同体系的艺术资源50-51
- 4.3 践行多元化教育模式51-54
- 4.3.1 创新型建筑艺术教育模式51-52
- 4.3.2 专业综合型建筑艺术教育模式52-53
- 4.3.3 技术应用型建筑艺术教育模式53-54
- 4.4 本章小结54-55
- 结论55-56
- 参考文献56-6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0-61
- 致谢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华;建筑艺术的继承与创新[J];建筑;2000年09期
2 陈戈力;建筑艺术中的互动说[J];建筑;2001年08期
3 柴以容;;巴黎的城市建筑艺术的保护和创新[J];上海城市规划;2001年06期
4 殷艳明;胡威;;建筑艺术的再创作[J];现代装饰;2002年04期
5 丁伟;;初论建筑艺术评析要点[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2年08期
6 杨学礼;建筑艺术在城市中的地位[J];工业建筑;2003年07期
7 刘心武;建筑艺术与艺术建筑[J];重庆建筑;2003年02期
8 胡洁;中西古代建筑空间美学比较浅谈[J];长江建设;2003年06期
9 曹印生;郭连训;项建恒;;东北建筑艺术[J];浙江工艺美术;2003年03期
10 曹福永;第一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展讯[J];中国住宅设施;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尚博;李睿;;浅谈现代建筑与艺术——变革中的建筑艺术[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2卷)[C];2009年
2 王长俊;;建筑艺术雏论——兼谈艺术的本质[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3 刘灏;;汉阙的建筑艺术特点及精神性功能[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平;郑加文;;芦苞祖庙的建筑艺术[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丁W,
本文编号:3335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333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