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绿道网适宜性评价与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9 10:11
本文关键词:基于GIS的绿道网适宜性评价与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绿道这一舶来词,代表着那些沿着山脊、溪谷、河滨、风景道路等自然与人工廊道建立的线形绿色开敞空间。它融合了美式传统的公园道路、林荫道和英式田园城市中的绿带概念,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行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沿线布置有各种自然因素构成的绿廊系统,并配套了非机动车游径、停车场、休息站、特色商铺等服务设施,联系起各个城市的城乡居住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以及历史古迹,成为发挥生态保护、游憩审美、休闲运动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景观体系。绿道系统的建立,有助于构建完整的生态网络,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有助于加强区域联系,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有助于提高城市宜居性,增强人民幸福感;有助于倡导绿色生活理念,减轻城市交通压力;有助于发展低碳经济,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增长。在此综合效益的驱动下,福建省也掀起建设绿道的热潮,颁布了《福建省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计划在2020年实现绿道建设走遍福建,分为省级、市级、县级逐级进行规划实施。无论哪一级规划,影响因素众多,为弥补绿道规划设计过程中反馈机制的缺位,科学、合理的开展区域绿道路径设计,本文以古田县县级绿道规划项目为背景,开展基于GIS的绿道网选线适宜性评价与实证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根据绿道选线原则和建设基础条件分析,采用GIS定量适宜性叠加分析法,提出一套较为普适的绿道选线因子评价体系。通过采用现场发放问卷调查和邮件发送等方式邀请专家打分确定每个因子的得分,然后编写计算因子权重的AHP程序,进而利用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建模模块对评价因子图层数据进行加权叠加分析,得到适宜性分析结果。最后,利用上位规划即市级规划布线和专家推荐点作为适宜性评价结果图验证资料,验证结果表明评价方法的适用性以及结果的合理性。随着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新一轮升级发展,绿道逐渐演变为赋有吸引力的游憩文化展示厅,搭建起科学的健身之道、健康之道和和谐发展之道。另一方面绿道的边缘效应带动了高质量的消费功能。以植入式广告为出发点,融入具有地方特色要素的主题式景观服务,结合古田县绿道创新规划实例,综合考虑不同线路的旅游资源特征,通过直观体验对消费者形成一种影响,最终赢得广泛的品牌认同和品牌价值提升。对保护古村落民俗文化,推动古田县旅游业向前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式在旅游景区、特色绿道旅游等场景中发挥出高效、可靠的表现,并在其他配套设施设计中有着巨大的潜力。
【关键词】:绿道 GIS AHP 适宜性评价 规划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208;TU985.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引言9-15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9-10
- 1.1.1 研究背景9
- 1.1.2 研究意义9-10
- 1.2 研究方法10
- 1.2.1 定量分析法10
- 1.2.3 实证研究法10
- 1.2.4 实地调查法10
- 1.3 主要研究内容10-11
- 1.4 技术路线11
- 1.5 城市绿道建设发展概述11-15
- 1.5.1 国外绿道建设发展12-13
- 1.5.2 国内绿道建设发展13-15
- 2 相关理论综述15-22
- 2.1 绿道相关概念15-17
- 2.1.1 绿道的涵义15
- 2.1.2 绿道的类型15-16
- 2.1.3 绿道规划原则16-17
- 2.2 绿道规划 3S技术应用综述17-19
- 2.3 适宜性评价原理及方法19-20
- 2.4 GIS空间分析20-22
- 3 基础条件分析22-30
- 3.1 研究区域概况22-23
- 3.1.1 县域特色分析22
- 3.1.2 区域条件分析22-23
- 3.2 选线因子分析23-27
- 3.2.1 生态本底24
- 3.2.2 景观资源24-25
- 3.2.3 交通设施基础25
- 3.2.4 人口和经济25-27
- 3.3 AHP权重因子分析27-30
- 4 综合评价和实证研究30-38
- 4.1 GIS数据的准备30-31
- 4.2 选线综合分析31-34
- 4.2.1 坡度分析31
- 4.2.2 可达性分析31-32
- 4.2.3 GIS建模过程32-34
- 4.3 综合评价与结果分析34-35
- 4.4 实证研究35-38
- 4.4.1 实证 1:利用上位规划即市级规划布线进行验证35-36
- 4.4.2 实证 2:利用专家推荐的点进行验证36-38
- 5 绿道网总体布局及配套设施研究38-50
- 5.1 总体布局设计38-42
- 5.1.1 古田县级1号绿道38-40
- 5.1.2 古田县级2号绿道40-41
- 5.1.3 古田县级3号绿道41
- 5.1.4 古田县级4号绿道41-42
- 5.2 交通衔接设计42-44
- 5.2.1 绿道与常规交通交叉42-43
- 5.2.2 绿道与常规交通衔接43
- 5.2.3 交界面控制43-44
- 5.3 配套设施设计44-50
- 5.3.1 慢行系统设计45-46
- 5.3.2 标识系统设计46
- 5.3.3 服务系统设计46-50
- 6 结论与展望50-52
- 6.1 结论50
- 6.2 展望50-52
- 6.2.1 重视多学科渗透51
- 6.2.2 关注社会、经济效益51
- 6.2.3 建设视角创新51-52
- 参考文献52-58
- 附件A 影响绿道网络选线适宜性各准则专家打分表58-60
- 附件B 各乡镇专家验证调查样卷60-61
- 致谢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小克;张凤荣;郭力娜;赵婷婷;;北京市耕地多目标适宜性评价及空间布局研究[J];资源科学;2010年03期
2 姜妍妍;徐国辉;;煤矿复垦适宜性评价研究——以铅山县湖坊山枣垅煤矿为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年02期
3 李春越,谢永生,王益;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基础上的农户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初探[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年04期
4 周静海;何睿;;地震多发山区村镇防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0年S1期
5 雷q,
本文编号:3346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334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