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大底盘单塔结构隔震设计及地震响应分析

发布时间:2021-08-23 10:48
  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蓬勃发展,大底盘单塔结构陆续涌现。这种结构在大底盘与塔楼之间的连接处竖向刚度突变,地震发生时,沿高度方向刚度突变的楼层极易发生破坏,甚至造成整体结构的倒塌。大底盘单塔结构层间隔震技术是将隔震支座设置于大底盘与上部塔楼之间,利用隔震层较大的变形和耗能能力减少地震作用向上部结构的传递,削弱地震作用对塔楼的影响,以达到预期的抗震目标。本文以15层大底盘单塔框剪结构为研究对象,从隔震结构设计与应用两个方面,进行了层间隔震设计及地震响应分析。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介绍了隔震技术的原理、特点、应用概况及隔震支座的力学性能,探讨了大底盘层间隔震结构动力分析模型的建立和求解。在抗震设计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层间隔震结构的特性,提出了大底盘单塔结构隔震设计的基本框架,重点研究了隔震支座的选取和优化布置,通过对比上部结构的层剪力和倾覆弯矩,分析不同隔震支座布置方案对大底盘单塔结构隔震效果的影响,并对隔震层进行验算和校核;对隔震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与非隔震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水平减震系数,将减震系数作为上部结构减震效果的评估标准,进而对上部塔楼结构方案进行调整。对调整后的带隔震层结构... 

【文章来源】:西安科技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大底盘单塔结构隔震设计及地震响应分析


图1.1日本福岛地震灾害图

建筑物安全,非弹性,局限性,复杂性


这样的建筑其抗震设防标准应该得到适当的改善;称“生命之路”,但它本身受力复杂,破坏了楼板震体系通过增加配筋、加粗断面、提高刚度的方法提用,以本地区预设的“地震烈度”作为设计依据,目为一旦突发难以预计的超烈度地震,建筑物可能遭功能丧失。另外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很多重要建筑测中心、通讯大楼、中心医院等生命线工程的内部常运行。而结构抗震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解决此类问题形成了一种积极主动、以柔克刚的抗震思路,也就是机制(如隔震垫、消能支撑等)、或加设子结构(如增加通过从本质上调整结构的动力特性,让结构的地震建筑物的安全,还能处于正常的使用环境。统的分类[3]如图 1.2 所示。

反应对,隔震结构


(a)传统结构 (b)隔震结构图 1.4 传统结构与隔震结构反应对比1.3.3 层间隔震结构在实际工程中,由于建筑和使用上的需求,将基础隔震中的隔震装置沿柱子上移,设置于任意两层之间,形成新的隔震形式,这就是层间隔震结构。层间隔震不像之前将隔震层限制在基础与上部之间,它的布局位置相对来说选择余地大,形式多样。层间隔震技术与之前的基础隔震相比而言,充分弥补了其技术上的不足与缺陷,同时拓宽了工程领域上的应用范围。层间隔震的适用范围:1.主体结构体系不规则的建筑结构。例如大底盘或大平台等不宜在基础顶布设隔震层的竖向不规则建筑,就可以在下部大底盘与塔楼之间或在塔楼中任一层柱的柱顶添加隔震层即采取层间隔震技术;2.建筑物所在的地理位置特殊,如沿海建筑就需要将隔震层所处位置的竖向高度提高,以避免隔震支座因海水涨潮的原因受到侵蚀;3.旧有建筑加层和抗震加固。如土地利用率低的多层建筑进行了加层后,建筑物高度和重量上的增加直接导致原有抗震性能已经远远无法满足规范的要求。如果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底部框架砌体层间隔震结构隔震参数优化分析[J]. 张敏,李亚飞.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2)
[2]某扩建工程层间隔震结构分析与设计[J]. 陈兆荣,张季超,张建林,刘洋.  华南地震. 2014(S1)
[3]高层隔震结构设计方法研究[J]. 商昊江,祁皑.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1)
[4]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J]. 薛彦涛.  建筑结构. 2011(11)
[5]大底盘多塔楼结构的隔震减震策略研究[J]. 吴曼林,谭平,唐述桥,殷伟希,王昊,周福霖.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2)
[6]成都凯德风尚高层建筑隔震设计与研究[J]. 肖从真,薛彦涛,曾德民,李永双.  建筑结构. 2009(06)
[7]隔震技术的研究与工程应用[J]. 谭平,周福霖.  施工技术. 2008(10)
[8]高层建筑结构Pushover分析方法及应用[J]. 汤海昌,左晓宝.  工业建筑. 2008(S1)
[9]多层隔震与非隔震框剪结构振动台对比试验研究[J]. 黄襄云,周福霖,金建敏,罗学海.  建筑结构. 2007(08)
[10]隔震技术原理及存在问题分析[J]. 文佳,魏世宏,朱浪涛.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2)

博士论文
[1]层间隔震减震结构的理论分析和振动台试验研究[D]. 黄襄云.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
[2]橡胶隔震支座力学性能及隔震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研究[D]. 刘文光.北京工业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复杂平面的基础隔震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D]. 王燕.兰州交通大学 2017
[2]时程法与反应谱法在框架剪力墙结构隔震设计中的对比[D]. 刘康.广州大学 2016
[3]某高烈度地区隔震结构设计方案对比及抗震性能分析[D]. 龙贤明.重庆大学 2013
[4]叠层橡胶支座基础隔震结构多维地震反应分析[D]. 季晨龙.西南交通大学 2012
[5]中、日、美三国抗震设计反应谱及隔震设计方法比较研究[D]. 李婕.广州大学 2006
[6]层间隔震结构工作机理研究[D]. 林云腾.福州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3577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33577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2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