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前期浙江总督李卫的杭州西湖治理与公共游赏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2021-08-30 23:02
清雍正年间杭州西湖曾有过一次大规模的整治,时任浙江总督的李卫是其间重要的主持者。他在西湖疏浚的基础上,修复并完善湖山内外大量的游赏景点,组建了一套以"西湖十八景"为核心的新的西湖公共游赏体系,推动了西湖公共园林的再度兴盛。基于历史记载,从建设者的角度,梳理李卫督浙时期的园林建设行为,并将这些建设点进行地理空间的定位,形象地反映当时公共游赏体系所覆盖的地域范围和建设过程。认为李卫的西湖公共游赏地建设表现出极力恢复往日名胜,积极开发新的游赏地,注重景点之间的联系,完善公共游赏体系,以及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等特点。通过这一具体案例的研究,增加对中国古代城市公共园林建设的历史认识。
【文章来源】:中国园林. 2020,36(09)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湖山春社》图[11]
据《西湖志》记载,当时西湖周边的游赏线路主要有5条,分别为孤山路、南山路、北山路、吴山路和西溪路,而李卫所建设的点大多分布在这些人流量大的游览路线上(图6),这些线路的交织形成了一张巨大的公共游赏网络,或可称为公共游赏体系。该体系包含多种具有公共属性的场所,既有寺庙、祠宇、书院等规模较大的空间,也有山亭、路亭等小景点。西湖历来有景观集称的说法,它们多因公共游赏而生。南宋时诞生了著名的“西湖十景”,元代形成了“钱塘十景”,而李卫在这次西湖治理之后,又增修了“西湖十八景”(表2,图7)。虽然这十八景并非都由李卫直接参与建设,但为了全面地反映当时的游赏热点、拾遗补阙,他还将梅林归鹤、吴山大观、云栖梵径、韬光观海和西溪探梅5处景观收入其中,由此形成的“西湖十八景”较此前的西湖景观集称有很大突破。从内容上看,不仅有自然景观,还包含了宗教、民俗等人文旅游资源;从空间上看,“西湖十八景”的提出不仅增加了游赏点的密度,而且分布的范围更广,向东收录了吴山、凤凰山的传统名胜,向西扩展至天竺、云栖、西溪等地,对于西湖公共游赏空间的拓展和游赏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图2 雍正四年至九年李卫西湖公共游赏地建设年度分布
《鱼沼秋蓉》图[11]
本文编号:3373671
【文章来源】:中国园林. 2020,36(09)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湖山春社》图[11]
据《西湖志》记载,当时西湖周边的游赏线路主要有5条,分别为孤山路、南山路、北山路、吴山路和西溪路,而李卫所建设的点大多分布在这些人流量大的游览路线上(图6),这些线路的交织形成了一张巨大的公共游赏网络,或可称为公共游赏体系。该体系包含多种具有公共属性的场所,既有寺庙、祠宇、书院等规模较大的空间,也有山亭、路亭等小景点。西湖历来有景观集称的说法,它们多因公共游赏而生。南宋时诞生了著名的“西湖十景”,元代形成了“钱塘十景”,而李卫在这次西湖治理之后,又增修了“西湖十八景”(表2,图7)。虽然这十八景并非都由李卫直接参与建设,但为了全面地反映当时的游赏热点、拾遗补阙,他还将梅林归鹤、吴山大观、云栖梵径、韬光观海和西溪探梅5处景观收入其中,由此形成的“西湖十八景”较此前的西湖景观集称有很大突破。从内容上看,不仅有自然景观,还包含了宗教、民俗等人文旅游资源;从空间上看,“西湖十八景”的提出不仅增加了游赏点的密度,而且分布的范围更广,向东收录了吴山、凤凰山的传统名胜,向西扩展至天竺、云栖、西溪等地,对于西湖公共游赏空间的拓展和游赏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图2 雍正四年至九年李卫西湖公共游赏地建设年度分布
《鱼沼秋蓉》图[11]
本文编号:33736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3373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