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华北平原主要城市浅层岩土综合导热能力研究——基于现场热响应试验分析

发布时间:2021-09-04 01:25
  现场热响应试验方法可以获得换热深度内岩土体热物性参数的平均值,能够较真实地模拟地源热泵的实际运行情况,在地源热泵工程勘查设计阶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基于华北平原89个钻孔的热响应试验数据,对地表以下200 m深度内岩土体的综合导热能力进行分析,并对影响综合热导率的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华北地区综合热导率大部分处于1.50~2.16 W/(m·K)之间(25%<累积概率<75%)。在富水性较好、岩石颗粒粗、地下水径流速度较快的区域,地埋管换热器的换热效果明显高于富水性差、岩石颗粒细、地下水径流速度慢的地区。地层岩性、含水率特征和地下水径流条件是影响岩土体综合热导率的主要因素。其中200m深度以内不同地区岩土体的岩性组成各不相同、地下水位埋深不同,是造成综合热导率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地下水径流对岩土体的综合导热能力有促进作用。用无量纲Peclet值(Pe)判断地下水流动对换热过程影响的大小,在0.28<Pe<0.84的情况下,Pe值增加47%,岩土体综合导热能力增加7.56%。 

【文章来源】:地质学报. 2020,94(07)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华北平原主要城市浅层岩土综合导热能力研究——基于现场热响应试验分析


华北平原89个钻孔测定的岩土综合热导率

线图,热导率,华北平原,线图


从热导率分布的箱线图可以看出,从黏土、粉质黏土、粉土到粉砂、细砂、中砂,热导率中值从0.95 W/(m·K)逐渐增大到1.95 W/(m·K),热导率随沉积物平均粒径的增大逐渐增加。岩石的热导率普遍高于第四系松散层,碳酸盐岩的热导率中值最大,包括石灰岩中值2.70 W/(m·K),白云岩中值2.63 W/(m·K),其次是砂岩2.03 W/(m·K)、泥岩1.99 W/(m·K),岩浆岩类相对较小,其中闪长岩中值1.95 W/(m·K)、辉长岩中值1.93 W/(m·K)。这与热响应试验测试获取的综合热导率特征具有一致性,说明岩性是影响综合热导率的一个重要因素。3.2 含水率的影响

热导率,含水率,测试值,饱和度


表2 热导率测试值与经验公式对比Table 2 Thermal conductivity results basedon tests and empirical equations 深度(m) 含水率(%) 饱和度 热导率(W/(m·K)) 测试值 Chen Shanxionget al.(1994) Ewenet al.(1987) 0.2 4.5 0.02 1.20 0.82 0.5 0.5 4.7 0.02 1.20 0.83 0.5 1.0 6.4 0.03 1.40 0.91 0.8 1.5 5.8 0.02 1.30 0.88 0.8 2.0 6.8 0.03 1.50 0.93 0.8 2.5 6.0 0.02 1.40 0.89 0.8 3.0 6.9 0.03 1.45 0.93 0.8 4.0 10.3 0.04 1.55 1.05 1.1 4.5 32.0 0.14 1.95 1.51 1.6 5.5 32.9 0.13 1.97 1.53 1.63.3 地下水径流条件的影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天然冷源对地下水源热泵的影响规律[J]. 张庆,张延军,周炳强,黄贤龙,于子望,孙永泉.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02)
[2]热响应测试在土壤热交换器设计中的应用[J]. 王书中,由世俊,张光平.  太阳能学报. 2007(04)
[3]基于圆柱热源模型的现场测量地下岩土热物性方法[J]. 赵军,段征强,宋著坤,李丽梅.  太阳能学报. 2006(09)
[4]基于线热源模型的地下岩土热物性测试方法[J]. 于明志,彭晓峰,方肇洪,李晓东.  太阳能学报. 2006(03)
[5]地热换热器U型埋管的传热模型及热阻计算[J]. 崔萍,刁乃仁,方肇洪,孙长亮.  暖通空调. 2003(06)



本文编号:33822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33822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b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