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波斜入射下土质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1-10-08 00:42
地震诱发的边坡失稳是重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数值方法是对地震边坡进行分析的一项重要工具。基于黏弹性人工边界,通过将地震记录转化为等效地震荷载实现地震波在场地中的施加;并采用Mohr-Coulomb准则模拟土体的非线性特征。根据非线性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双面边坡的数值模型,通过分析地震波在不同角度入射下不同坡角边坡的地震响应,讨论了地震波入射角以及边坡坡角对破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震波入射角和边坡形状改变了地震波在坡体内的传播规律,因此影响了边坡的破坏。随着地震波入射角的增加,靠近波源一侧坡面的滑动位移和滑动区域逐渐增加,而远离波源一侧的滑动位移和滑动区域逐渐减小。边坡坡度的增加引起坡面危害的逐渐加剧。本文讨论了不同尺寸边坡在不同地震作用下的破坏规律,从而为地震诱发边坡的失稳破坏提供了理论支撑,具有重要的现实工程意义。
【文章来源】: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20,40(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简化后黏弹性边界的弹簧和阻尼系统
采用刘晶波等[11]修正后的黏弹性人工边界。在边界的每一个节点处都添加法向和切向的黏弹性人工边界,如图2所示。黏弹性人工边界的参数见式(1)和式(2)。法向边界:
与竖直入射的地震波所不同,斜入射的体波(P波和SV波)在自由表面会发生波型转换,入射SV波在自由表面处会同时反射SV波和P波,如图3中描述的斜入射模型。假设地震波从左侧以一定倾斜角度入射到研究区中,则左边界的A点既受到来自入射SV波的影响,同时还会受到来自自由表面反射的SV波和P波的影响。因此地震波的倾斜入射不仅会使问题更加复杂也会明显改变场地的地震响应。2 方法验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土质边坡地震稳定性状态判定方法研究[J]. 张江伟,李小军,王晓明,迟明杰,王玉石. 岩土工程学报. 2018(11)
[2]地震作用下坡高和坡率对黄土高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J]. 王军,马学宁. 路基工程. 2018(04)
[3]地震波振幅对黄土-泥岩边坡动力响应规律的影响[J]. 张泽林,吴树仁,王涛,唐辉明,梁昌玉. 岩土力学. 2018(07)
[4]考虑拉剪耦合作用地震边坡稳定性分析[J]. 尹超,李伟华,李舰,蔡国庆,赵成刚,迟明杰. 中国公路学报. 2018(02)
[5]地震荷载下三维边坡动力稳定性分析[J]. 邹烨,郭明伟,王水林,葛修润.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7(05)
[6]不同参数对地震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J]. 裴广龙,王宏权,林赉谛,黄思杰. 低温建筑技术. 2014(10)
[7]双面高陡边坡的地震滑坡响应分析[J]. 杨长卫,张建经.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13(03)
[8]地震边坡破坏机制及其破裂面的分析探讨[J]. 郑颖人,叶海林,黄润秋.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9(08)
[9]近场波动模拟的人工应力边界条件[J]. 杜修力,赵密,王进廷. 力学学报. 2006(01)
[10]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问题分析的一种直接方法[J]. 刘晶波,吕彦东. 土木工程学报. 1998(03)
本文编号:3423096
【文章来源】: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20,40(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简化后黏弹性边界的弹簧和阻尼系统
采用刘晶波等[11]修正后的黏弹性人工边界。在边界的每一个节点处都添加法向和切向的黏弹性人工边界,如图2所示。黏弹性人工边界的参数见式(1)和式(2)。法向边界:
与竖直入射的地震波所不同,斜入射的体波(P波和SV波)在自由表面会发生波型转换,入射SV波在自由表面处会同时反射SV波和P波,如图3中描述的斜入射模型。假设地震波从左侧以一定倾斜角度入射到研究区中,则左边界的A点既受到来自入射SV波的影响,同时还会受到来自自由表面反射的SV波和P波的影响。因此地震波的倾斜入射不仅会使问题更加复杂也会明显改变场地的地震响应。2 方法验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土质边坡地震稳定性状态判定方法研究[J]. 张江伟,李小军,王晓明,迟明杰,王玉石. 岩土工程学报. 2018(11)
[2]地震作用下坡高和坡率对黄土高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J]. 王军,马学宁. 路基工程. 2018(04)
[3]地震波振幅对黄土-泥岩边坡动力响应规律的影响[J]. 张泽林,吴树仁,王涛,唐辉明,梁昌玉. 岩土力学. 2018(07)
[4]考虑拉剪耦合作用地震边坡稳定性分析[J]. 尹超,李伟华,李舰,蔡国庆,赵成刚,迟明杰. 中国公路学报. 2018(02)
[5]地震荷载下三维边坡动力稳定性分析[J]. 邹烨,郭明伟,王水林,葛修润.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7(05)
[6]不同参数对地震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J]. 裴广龙,王宏权,林赉谛,黄思杰. 低温建筑技术. 2014(10)
[7]双面高陡边坡的地震滑坡响应分析[J]. 杨长卫,张建经.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13(03)
[8]地震边坡破坏机制及其破裂面的分析探讨[J]. 郑颖人,叶海林,黄润秋.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9(08)
[9]近场波动模拟的人工应力边界条件[J]. 杜修力,赵密,王进廷. 力学学报. 2006(01)
[10]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问题分析的一种直接方法[J]. 刘晶波,吕彦东. 土木工程学报. 1998(03)
本文编号:34230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3423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