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释釉瓷质砖的制备及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09 01:51
以钾长石、石英、高岭土为主要原料,以碳酸钠为自释剂,在烧成温度1150~1300℃制备自释釉瓷质砖。采用坯体分层和质量差值法研究自释剂在干燥阶段的扩散过程。采用光泽度仪、SEM、EDS等对自释剂含量、烧成制度等因素对试样的光泽度、微观结构及元素分布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自释釉为自释剂在干燥和烧成阶段扩散到坯体表面熔融形成的结果。当自释剂的添加量为5%,烧成温度1200℃、保温时间30 min的条件下,可获得效果较好的自释釉瓷质砖,吸水率为0.5%、釉层厚度约为0.3 mm、光泽度为58,且试样边缘没有形变(圆角现象)。
【文章来源】:中国陶瓷. 2020,56(09)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坯体沿着厚度方向等分层示意图
在烧成温度1200℃、保温时间30 min的条件下,不同自释剂添加量制备试样的实验结果如图2和表2所示。从图2中可以看出,未加自释剂时(图2(a)),无釉层出现,表面粗糙且无光泽;当自释剂含量为5%时(图2(b)),釉面光泽度较好,釉面较为平整,试样边缘无形变现象(圆角);当自释剂含量达到7%时,釉面光泽度良好,釉面平整,但试样的边缘出现了圆角现象(图2(c))。此外,从表1中可以看出,未加自释剂时,釉面的光泽度仅为12,吸水率为6.8%,烧成收缩率4.3%,说明试样没有烧结。随着自释剂量的增加,试样表面开始出现类玻璃物质即釉层,当自释剂含量增加到5%时,釉面光泽度达到58,吸水率减小到0.5%,烧成收缩率达到6.5%,说明试样已经烧结,随后在增加自释剂含量(如7%),釉面光泽度进一步增加,但烧成收缩增大,试样边缘出现圆角现象。产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在干燥和烧成过程中,自释剂(Na2CO3)扩散到坯体表面(具体见“2.4自释剂扩散过程分析”),在一定的烧成温度条件下,自释剂熔融、铺展,从而在坯体表面形成釉层。当坯料中未添加Na2CO3时,由于坯体烧成温度较高,在一定烧成温度条件没有烧结,坯体中液相量少,所以,试样表现为收缩率较小、吸水率较大和表面粗糙等现象[5]。随着自释剂添加量增加,在坯体内部和扩散到表面的自释剂量增加,经过烧成以后,试样釉层厚度增加,收缩率增加和吸水率减小,表明坯体烧结性能增加,如自释剂添加量为2%时,试样表面光泽度较低、吸水率较大,当自释剂增加到5%,试样具有较好的光泽度和较低吸水率,当自释剂添加量过多时(如7%),虽然扩散到坯体表面自释剂量较多,生成的釉层较厚,提高了釉面光泽度,但由于残留在坯体内部的自释剂,作为熔剂促进坯体烧结,导致试样变形量增加,使边缘出现圆角现象,所以,在一定烧成温度条件下,合适自释剂添加量是制备釉面光泽度较高和边缘变形率小的关键。
从图4中可以看出,随着保温时间延长,试样的釉面光泽度逐渐增加,如保温时间过长(如45 min),试样边缘会出现变形(图4(c))。此外,从表5中可以看出,保温时间为30 min,试样的釉面具有较好光泽度(58),且边缘没有出现明显变形,如保温时间增加到45 min时,试样的光泽度增加到68,但试样边缘出现了形变(圆角现象)。从上述分析可知,保温时间与烧成温度对釉面质量的影响具有类似规律和产生原因。图5 不同干燥时间坯体中自释剂的浓度分布(T=80℃)
本文编号:3425400
【文章来源】:中国陶瓷. 2020,56(09)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坯体沿着厚度方向等分层示意图
在烧成温度1200℃、保温时间30 min的条件下,不同自释剂添加量制备试样的实验结果如图2和表2所示。从图2中可以看出,未加自释剂时(图2(a)),无釉层出现,表面粗糙且无光泽;当自释剂含量为5%时(图2(b)),釉面光泽度较好,釉面较为平整,试样边缘无形变现象(圆角);当自释剂含量达到7%时,釉面光泽度良好,釉面平整,但试样的边缘出现了圆角现象(图2(c))。此外,从表1中可以看出,未加自释剂时,釉面的光泽度仅为12,吸水率为6.8%,烧成收缩率4.3%,说明试样没有烧结。随着自释剂量的增加,试样表面开始出现类玻璃物质即釉层,当自释剂含量增加到5%时,釉面光泽度达到58,吸水率减小到0.5%,烧成收缩率达到6.5%,说明试样已经烧结,随后在增加自释剂含量(如7%),釉面光泽度进一步增加,但烧成收缩增大,试样边缘出现圆角现象。产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在干燥和烧成过程中,自释剂(Na2CO3)扩散到坯体表面(具体见“2.4自释剂扩散过程分析”),在一定的烧成温度条件下,自释剂熔融、铺展,从而在坯体表面形成釉层。当坯料中未添加Na2CO3时,由于坯体烧成温度较高,在一定烧成温度条件没有烧结,坯体中液相量少,所以,试样表现为收缩率较小、吸水率较大和表面粗糙等现象[5]。随着自释剂添加量增加,在坯体内部和扩散到表面的自释剂量增加,经过烧成以后,试样釉层厚度增加,收缩率增加和吸水率减小,表明坯体烧结性能增加,如自释剂添加量为2%时,试样表面光泽度较低、吸水率较大,当自释剂增加到5%,试样具有较好的光泽度和较低吸水率,当自释剂添加量过多时(如7%),虽然扩散到坯体表面自释剂量较多,生成的釉层较厚,提高了釉面光泽度,但由于残留在坯体内部的自释剂,作为熔剂促进坯体烧结,导致试样变形量增加,使边缘出现圆角现象,所以,在一定烧成温度条件下,合适自释剂添加量是制备釉面光泽度较高和边缘变形率小的关键。
从图4中可以看出,随着保温时间延长,试样的釉面光泽度逐渐增加,如保温时间过长(如45 min),试样边缘会出现变形(图4(c))。此外,从表5中可以看出,保温时间为30 min,试样的釉面具有较好光泽度(58),且边缘没有出现明显变形,如保温时间增加到45 min时,试样的光泽度增加到68,但试样边缘出现了形变(圆角现象)。从上述分析可知,保温时间与烧成温度对釉面质量的影响具有类似规律和产生原因。图5 不同干燥时间坯体中自释剂的浓度分布(T=80℃)
本文编号:34254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3425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