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NP的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实施评价体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ANP的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实施评价体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传统村落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当前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热潮,村落保护面临的情况日益复杂。目前不同村落的保护实效良莠不齐,一方面与村落自身的保护发展理念相关,另一方面是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来评价保护工作的实施情况。当前的保护工作亟需构建一套标准的指标体系来对其进行评价。因此,本文在学习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理论、ANP决策理论、评价学理论以及国内相关保护实施政策的基础上,以江苏省传统村落为重点研究对象,尝试设计出适用于评价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实施工作的指标体系。首先,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总结了全省范围内传统村落保护实施不同方面的特征,主要包括保护实施现状效果以及保护实施效果影响因素。其中现状效果可以分为历史文化效果、经济社会效果和人居环境效果,效果影响因素可以分为政策因素、规划因素、管理因素、资金因素、人员因素。其次,根据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对体系内的指标进行选取,指标来源一是现有的传统村落保护评价体系内容,二是调研过程总结筛选所得。在指标选取过后,通过ANP的决策运算方法,构建出指标的网络层次关系,进而计算出体系内指标的权重分配。之后,再通过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式,对指标的评分标准进行一定的区间划分,确定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实施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以苏州市杨湾村为例,进行评价体系的试用,分析杨湾村保护实施现状及影响因素,依据评价体系的评分标准进行相应的评分,再根据评分结果,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及后期发展方向。
【关键词】:江苏省传统村落 保护实施效果 ANP 评价体系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2.29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绪论12-24
- 1.1 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12-19
- 1.1.1 研究现实背景12-13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9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9
- 1.2.1 研究目的19
- 1.2.2 研究意义19
- 1.3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解析19-21
- 1.3.1 研究对象19-20
- 1.3.2 相关概念解析20-21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21-24
- 1.4.1 研究方法21-22
- 1.4.2 技术路线22-23
- 1.4.3 论文框架23-24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保护实施政策研究24-35
- 2.1 文化遗产保护理论24-26
- 2.1.1 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24-25
- 2.1.2 文化遗产的保护途径25
- 2.1.3 文化遗产面临的困境25-26
- 2.2 ANP决策理论26-29
- 2.2.1 ANP理论概述26-27
- 2.2.2 ANP结构模型27-28
- 2.2.3 ANP方法应用28-29
- 2.3 评价学理论29-31
- 2.3.1 评价的内涵29
- 2.3.2 评价的方法29-30
- 2.3.3 评价的实践运用30-31
- 2.4 国内相关保护实施政策31-35
- 2.4.1 传统村落保护的法规政策31-32
- 2.4.2 传统村落保护的实施管理32-33
- 2.4.3 现有参考依据的启示33-35
- 第三章 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实施调研分析35-63
- 3.1 研究区域概况35-40
- 3.1.1 区位和历史沿革35-36
- 3.1.2 自然和文化特征36-38
- 3.1.3 经济和社会发展38-39
- 3.1.4 传统村落分布特征39-40
- 3.2 江苏省传统村落类型划分及调研名单40-44
- 3.2.1 村落类型划分40-42
- 3.2.2 村落调研名单42-44
- 3.3 江苏省传统村落实地调研及分析44-58
- 3.3.1 调研方法简介44
- 3.3.2 调研内容确定44-46
- 3.3.3 保护实施效果调研46-54
- 3.3.4 保护实施影响因素54-58
- 3.4 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总体特征58-63
- 3.4.1 价值体现不一,,存续情况分化58-60
- 3.4.2 公众参与不够,社会开发迥异60-61
- 3.4.3 规划定位模糊,措施落实不足61-63
- 第四章 基于ANP的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实施评价体系63-97
- 4.1 保护实施评价体系的建立原则63-64
- 4.1.1 系统与综合的原则63
- 4.1.2 分类与可比的原则63
- 4.1.3 定性与定量的原则63
- 4.1.4 实用与便捷的原则63-64
- 4.2 保护实施评价体系的指标选取64-71
- 4.2.1 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法64
- 4.2.2 评价指标的选取依据64-65
- 4.2.3 相关评价体系调整的指标65-68
- 4.2.4 基于实地调研获取的指标68-71
- 4.3 保护实施评价体系的框架构建71-75
- 4.3.1 控制层的结构框架71-72
- 4.3.2 网络层的元素分布72-74
- 4.3.3 评价体系的框架74-75
- 4.4 保护实施评价体系的权重确定75-88
- 4.4.1 指标赋权方法75-76
- 4.4.2 SD软件建模76-78
- 4.4.3 准则层权重78-80
- 4.4.4 各元素权重80-88
- 4.5 保护实施评价体系的形成88-97
- 4.5.1 评分标准的确定方法88-89
- 4.5.2 指标具体的评分标准89-92
- 4.5.3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92-97
- 第五章 保护评价实例研究——以苏州杨湾传统村落为例97-115
- 5.1 杨湾村保护实施现状97-104
- 5.1.1 杨湾村概况97
- 5.1.2 杨湾村的历史文化保护状况97-101
- 5.1.3 杨湾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101-102
- 5.1.4 杨湾村的人居环境保护状况102-104
- 5.2 杨湾村保护实施影响因素分析104-107
- 5.2.1 政策因素104-105
- 5.2.2 规划因素105
- 5.2.3 管理因素105-106
- 5.2.4 资金因素106
- 5.2.5 人员因素106-107
- 5.3 杨湾村保护实施评价107-115
- 5.3.1 保护实施评价得分107-111
- 5.3.2 评价结果分析111-112
- 5.3.3 相关改进建议112-115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115-116
- 6.1 研究的结论115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115-116
- 参考文献116-121
- 图表目录121-125
- 致谢125-126
- 附录126-131
- 附录1 村庄调查问卷126-128
- 附录2 村民调查问卷128-131
- 作者简历13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房艳刚;梅林;刘继生;胡亚娟;韩默然;;近30年冀鲁豫农业村落民宅景观演化过程与机理[J];地理研究;2012年02期
2 刘明基;;中国徽州的古民宅和村落——兼与安东地区的比较[J];徽学;2006年00期
3 王军奎;余敏;;村落景观格局规划原则探析[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4 傅慧平;;人类学视角下的祠堂重建——以江西某村落为个例[J];新余高专学报;2009年02期
5 魏旭红;于川江;;基于公共空间视角的历史文化村落发展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1年04期
6 赵华萍,邓林翰;晋南村落理性化环境特质初探[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6年06期
7 马航;;中国传统村落的延续与演变——传统聚落规划的再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01期
8 车震宇;保继刚;;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形态变化研究[J];规划师;2006年06期
9 肖文评;王濯巾;;河源地区传统村落建筑与社会变迁——以仙塘潘家围为例[J];农业考古;2011年04期
10 于洋;雷振东;;“灾难斑块”型村落灾后重建的适宜规划途径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修金;虞重干;;文化视野中村落体育的嬗变与发展[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刘大可;;论科举与传统村落社会——闽西武北客家村落的田野调查研究[A];客家文化研究(上)[C];2004年
3 闪兰靖;;民族村落的文化传统与礼仪重建[A];2012年中国社会学年会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建设理论创新与政策设计论文集[C];2012年
4 杨华;;宗族性村落妇女的“历史感”与“当地感”[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刘大可;;传统客家村落的通婚网络初探——闽西武北村落的田野调查研究[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董敬畏;;丧葬仪式与村落共意——以陕西关中S村为例[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乐梅;;淀乡的村落关系、民间互助与小额信贷尝试[A];中国扶贫论文精粹[C];2001年
8 张现洪;;村落共同体的解体背景下的村庄治理——以四川万兴乡斑竹村为案例[A];全国博士生论坛“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与农民问题”论文集[C];2012年
9 黄锐;;如何理解中国村落——以村落为中心的社区研究及其问题[A];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10 杨文文;;现代村落社会中艺术传统的形成与变迁——以兖州花棍舞为个案[A];中华吉祥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伟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家建构视角下的村落转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樊平;兼顾农户发展和村落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3 陈沛照;村落民族教育的困境与反思[N];中国民族报;2012年
4 刘大可;村落纷争处理中的野蛮方式[N];中国民族报;2004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研究员 李培林;村落的终结不是城市化的开始[N];社会科学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钱丽;让民族村落再次焕发生机[N];贵阳日报;2009年
7 刘大可;传统客家村落村际、族际纷争处理[N];中国民族报;2004年
8 ;115项成果结项 36项成果存在问题[N];社会科学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立敏;村落系统可持续发展及其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2 吕红医;中国村落形态的可持续性模式及实验性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3 杨锋梅;基于保护与利用视角的山西传统村落空间结构及价值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4 杨华;隐藏的世界:湘南水村妇女的人生归属与生命意义[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聂家昕;山神崇拜与村落社会认同[D];上海大学;2007年
6 迟玉花;当代藏区村落社会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7 严俊杰;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8 黄忠怀;整合与分化——明永乐以后河北平原的村落形态及其演变[D];复旦大学;2003年
9 张鸽娟;陕南新农村建设的文化传承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10 傅俊;南宋的村落世界[D];浙江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菁;元阳世界文化遗产区旅游型村落控制性发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关格格;黔东南侗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调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3 柴斌;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的青海省兔尔干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4 廖婧;陕西省传统村落生态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5 韩洁;村落关系的历史性与现代性研究[D];青海民族大学;2015年
6 孙晓曦;基于宗族结构的传统村落肌理演化及整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7 徐会;基于空间句法分析的南京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5年
8 邢晶晶;基于延续性视角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9 刘圣臣;传统村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保护与发展途径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5年
10 李焕珍;湖南省传统村落的空心化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ANP的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实施评价体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96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349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