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高层剪力墙结构非弹性地震反应性态的识别
发布时间:2023-04-23 05:56
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由剪力墙承受全部的竖向和水平荷载,它因侧向刚度大,空间整体性好,室内没有梁柱棱角,节约空间而在高层住宅和其他公共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多年来的震害经验表明,经过认真的设计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具有优秀的抗震性能,在强震下结构和非结构构件损伤均较小。然而到目前为止,少有关于剪力墙在罕遇水准地震作用下的非弹性反应性能认真细致的分析结果发表,对规范规定的相应抗震措施的有效性也未见有效的分析识别。为了深入研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和非弹性发育机制,判定我国设计规范相关规定的合理性,完善剪力墙结构的设计方法。本文选择了一栋严格按照我国规范设计和施工的8度0.20g区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工程实例,采用PERFORM-3D分析程序对该结构进行了非线性建模,并对其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性能进行了评价。除此之外,由于地面运动记录的选择和标定方法极大地影响着时程分析的结果,本文对我国《高规》和ASCE 7规定的地震记录选择和标定方法的进行了介绍,并对比了在按照两种不同方法选择和标定的地震记录输入下结构主要工程需求参数的均值和离散度,总结了两种方法的特点。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文章页数】:10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抗震设计思路的发展
1.2.2 各国对剪力墙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规定
1.2.3 分析方法和地震记录选择
1.2.4 已有相关动力弹塑性分析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结构信息
2.1 引言
2.2 结构基本信息
2.3 结构弹性分析结果
3 弹塑性模型的建立
3.1 弹塑性分析程序选择
3.2 节点与质量信息
3.2.1 节点的输入
3.2.2 设置刚性楼板与质量
3.3 用于非线性分析的材料和构件骨架线及滞回规律
3.3.1 骨架线及滞回规律的一般形式
3.3.2 PERFORM-3D中材料和构件的骨架曲线和滞回规则
3.4 材料模型的建立
3.4.1 材料强度取值
3.4.2 钢筋材料模型的建立
3.4.3 混凝土材料模型的建立
3.5 剪力墙模型的建立
3.5.1 剪力墙非线性分析模型
3.5.2 剪力墙纤维截面的建立
3.5.3 剪力墙剪切材料的模拟
3.5.4 剪力墙单元划分
3.6 梁构件模型的建立
3.6.1 连梁的非弹性分析模型
3.6.2 连梁模型的建立
3.6.3 嵌入梁
3.7 非弹性分析中阻尼的设置
4 地震记录的选择和标定
4.1 引言
4.2 基于《高规》的地震动记录选择与标定
4.3 基于ASCE7的地震记录选择和标定方法
4.4 MPS方法地震记录标定介绍
4.4.1 第一振型主导的结构
4.4.2 高阶振型影响不可忽略的结构
4.5 不同地震记录选择和标定方法对比分析
4.5.1 工程需求参数选择和对比方法确定
4.5.2 最大层间位移角
4.5.3 最大层剪力
4.6 本章小结
5 罕遇地震下结构弹塑性反应分析
5.1 结构整体指标分析
5.1.1 最大层间位移角
5.1.2 最大层剪力
5.1.3 结构耗能分析
5.2 构件性能评价指标的定义
5.2.1 连梁性能评价指标
5.2.2 剪力墙性能评价指标
5.3 连梁反应分析
5.4 剪力墙构件反应分析
5.4.1 墙肢正截面性能
5.4.2 墙肢受剪性能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本文编号:3799230
【文章页数】:10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抗震设计思路的发展
1.2.2 各国对剪力墙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规定
1.2.3 分析方法和地震记录选择
1.2.4 已有相关动力弹塑性分析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结构信息
2.1 引言
2.2 结构基本信息
2.3 结构弹性分析结果
3 弹塑性模型的建立
3.1 弹塑性分析程序选择
3.2 节点与质量信息
3.2.1 节点的输入
3.2.2 设置刚性楼板与质量
3.3 用于非线性分析的材料和构件骨架线及滞回规律
3.3.1 骨架线及滞回规律的一般形式
3.3.2 PERFORM-3D中材料和构件的骨架曲线和滞回规则
3.4 材料模型的建立
3.4.1 材料强度取值
3.4.2 钢筋材料模型的建立
3.4.3 混凝土材料模型的建立
3.5 剪力墙模型的建立
3.5.1 剪力墙非线性分析模型
3.5.2 剪力墙纤维截面的建立
3.5.3 剪力墙剪切材料的模拟
3.5.4 剪力墙单元划分
3.6 梁构件模型的建立
3.6.1 连梁的非弹性分析模型
3.6.2 连梁模型的建立
3.6.3 嵌入梁
3.7 非弹性分析中阻尼的设置
4 地震记录的选择和标定
4.1 引言
4.2 基于《高规》的地震动记录选择与标定
4.3 基于ASCE7的地震记录选择和标定方法
4.4 MPS方法地震记录标定介绍
4.4.1 第一振型主导的结构
4.4.2 高阶振型影响不可忽略的结构
4.5 不同地震记录选择和标定方法对比分析
4.5.1 工程需求参数选择和对比方法确定
4.5.2 最大层间位移角
4.5.3 最大层剪力
4.6 本章小结
5 罕遇地震下结构弹塑性反应分析
5.1 结构整体指标分析
5.1.1 最大层间位移角
5.1.2 最大层剪力
5.1.3 结构耗能分析
5.2 构件性能评价指标的定义
5.2.1 连梁性能评价指标
5.2.2 剪力墙性能评价指标
5.3 连梁反应分析
5.4 剪力墙构件反应分析
5.4.1 墙肢正截面性能
5.4.2 墙肢受剪性能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本文编号:37992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3799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