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同步挤压和时间窗的时变结构损伤识别
本文关键词:基于同步挤压和时间窗的时变结构损伤识别,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连续小波变换的基础上,运用同步挤压和时间窗思想,提出了新的时变结构损伤识别指标。通过简支梁刚度突变、刚度线性变化和简支梁多点时变损伤三个数值算例对提出的损伤指标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指标能够有效地识别结构的时变损伤,且时间窗的选取基本上不影响时变损伤指标的取值。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关键词】: 损伤识别 同步挤压小波变换 时变 损伤指标 时间窗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078357,51208165)
【分类号】:TU317
【正文快照】: 引言作为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一个关键问题,损伤识别研究已成为土木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实际工程结构在服役期限内受到工作荷载或极端荷载作用时,其损伤不可避免且不断累积,本质上属于时变和非线性的结构系统。时变结构的损伤是一个由轻微损伤到严重损伤的渐变过程,在此过程中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楼文娟;林宝龙;;基于小波变换的大型输电铁塔损伤位置识别[J];工程力学;2006年S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惠勇;薛晓武;李正良;朱汉棠;;采用应变能方法定量分析输电塔损伤程度[J];重庆大学学报;2012年12期
2 何长军;荣杰;郑伟涛;龙昊鹏;;基于小波变换的风荷载作用下格构式塔架损伤识别[J];工业建筑;2013年S1期
3 赵而年;瞿伟廉;;塔架结构塔身主杆法兰拼装节点螺栓脱落位置损伤识别的模型试验[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3年05期
4 刘春城;徐健;黄金花;杨杰;;基于神经网络的大型输电铁塔损伤识别研究[J];华东电力;2009年02期
5 屈成忠;连旭伟;;基于HHT的输电塔结构损伤识别研究[J];华东电力;2010年11期
6 屈成忠;连旭伟;于游江;;基于HHT的输电塔结构损伤识别[J];水电能源科学;2011年01期
7 刘春城;苏玉成;毛绪坤;倪阳;;小波包和神经网络在输电铁塔损伤检测中的应用[J];水电能源科学;2012年11期
8 耿佳;张伟伟;赵子龙;耿佳杨;;移动载荷下桥梁速度响应小波分析多裂纹识别[J];太原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9 高柏峰;李慧剑;刘艳霞;;格构式塔结构刚度突变处损伤识别方法[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9年02期
10 刘春城;刘佼;李宏男;;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大型输电铁塔损伤识别方法研究[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鹏辉;基于图像处理技术和小波方法的结构损伤识别[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荆龙江;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损伤识别理论及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3 秦文科;钢管输电塔法兰联结节点螺栓脱落损伤诊断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4 李学平;裂缝损伤结构动力分析及其识别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5 郭超众;具有呼吸裂纹的转子动力学特征提取及预诊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杨元洪;李家冲大跨度隧道施工与上覆高压输电铁塔相互影响分析[D];中南大学;2011年
2 梅波勇;输电塔法兰联接节点螺栓脱落损伤诊断的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3 刘遥;汉江大跨越输电塔动态安全评估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4 刘红坡;小波分析及其在复杂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5 宋万军;高耸塔架结构竖向主杆失稳损伤诊断的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6 孟范孔;压电梁裂缝损伤识别及持续激励振动控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7 耿佳;移动载荷作用下梁响应及小波损伤检测[D];太原科技大学;2014年
8 柳恒;CRTS Ⅰ型板式轨道基础沉降整治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唐和生,薛松涛,陈昒,王远功;基于小波变换在线结构损伤检测分析研究[J];固体力学学报;2004年01期
2 郭健,孙炳楠;基于小波变换的桥梁健康监测多尺度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术新;结构损伤识别的现状和发展[J];现代制造工程;2004年03期
2 朱子;董聪;;基于最小秩方法的结构损伤识别[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3期
3 何伟;何容;;基于动力学特性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进展[J];铁道建筑;2012年02期
4 雷理;;一种基于小波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12年02期
5 李海瑞;李决龙;邢建春;;基于灰色网络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J];工业建筑;2012年12期
6 崔飞,袁万城,史家钧;结构损伤识别的样条函数方法[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8期
7 陈孝珍,张学军;基于振动的结构损伤识别[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8 张瑞云,曹双寅;基于振动的大型工程结构损伤识别策略研究[J];工业建筑;2005年S1期
9 林奇;谢强;朱康武;;框架结构损伤识别的试验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高丽宏;龙江启;;基于有限元模型的梁结构损伤识别技术研究[J];茂名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鹏程;高岳权;;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现状[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2 和飞;叶燎原;;基于振动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综述[A];第二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钟军军;;模型缩聚在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研究[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娄永利;韩大建;;基于摄动有限元法的结构损伤识别的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工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李烨;王建;李青;钱鹏;薛松涛;唐和生;;基于粒子滤波器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A];首届全国既有结构加固改造设计与施工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6 胡宁;王翔;姚振汉;吴智深;;利用静态响应并结合频率测试数据进行结构损伤识别[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1999年
7 袁旭东;高潮;高少霞;;量测模态数量对结构损伤识别影响数值模拟研究[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6年
8 吴金志;张毅刚;;建筑结构损伤识别技术的研究与进展[A];第二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陈晓强;朱宏平;暏东东;张俊兵;;应用动能密度和遗传算法进行梁结构损伤识别[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徐建立;杨飞宇;;基于声音信号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A];2011年全国失效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华珠;基于独立分量分析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2 邹万杰;基于振动测试的杆系钢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3 谭林;基于动力指纹的结构损伤识别可靠度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焦莉;基于数据融合的结构损伤识别[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5 王茂龙;结构损伤识别与模型更新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03年
6 唐小兵;结构损伤识别及数值模拟[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7 张开鹏;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8 袁颖;桥梁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的相关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9 孙国;基于稀疏模态响应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10 张育智;基于神经网络与数据融合的结构损伤识别理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常峰;基于应变模态分析理论的工程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纪志远;基于控制图法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3 刘天怡;基于支持向量机和振动特性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4 李影军;建筑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的比较与可视化系统开发[D];重庆大学;2011年
5 朱旭;基于时间序列模型和主成分分析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烟台大学;2013年
6 殷亮;基于小波分析和移动质量法的梁式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7 林秀萍;基于概率统计方法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8 韩伟玉;小波分析在框架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9 吴新亚;基于自适应卡尔曼滤波方法的结构损伤识别技术[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10 于菲;基于时间序列分析与神经网络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同步挤压和时间窗的时变结构损伤识别,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46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424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