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水库型水源地污染综合治理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7 02:04

  本文关键词:水库型水源地污染综合治理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水库型水源地作为我国重要的居民饮用水水源地,其水质安全是国家公共卫生安全体系的重要保障,与人民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息息相关。然而根据水利部最新发布的对全国661座主要水库型水源地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水库型水源地水质现状不容乐观,长期处于Ⅲ类水以下的水库数量达19.2%,因此掌控水源水库的各种污染类型,并且有针对性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控制污染、改善水质,同时深入系统地开展水库型水源地污染控制与水质改善关键技术的相关理论研究,研发效率高、见效快的控制技术与方法,对保障国家饮水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着重大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水库型水源地污染治理方法研究总结的基础上,对水库型水源地的消落带区域及入库河流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总结了消落带和入库河流的污染类型及现状,并结合参考文献将水库型水源地的污染类型进行分类,从内源污染和外源污染两个角度阐述水源水库的污染类型,并且进一步将外源污染区分为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进行研究,同时针对每种污染类型提出相应的治理方法,为我国水库型水源地的污染治理提供理论基础。库滨带与缓冲带是水库水陆重要的生态交错带,具有维持生物多样性、护岸固堤、净化水质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是流域入库的最后一道屏障,其生态功能受损会威胁水库水环境及水生态安全。本文在分析碧流河水库库滨带与缓冲带由内源污染和外源污染共同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滨库生态隔离缓冲带的综合治理技术方案,并对滨库生态隔离缓冲带设计涉及到的缓冲带平台高程、平台宽度、护坡选型方法及缓冲带植被选择等关键性技术问题进行研究,为水库型水源地库滨带与缓冲带的治理提供技术支持。入库河流是水库的主要水资源补给通道,也是水库陆源污染物入库的主要输入者,通过对入库河流的污染调查发现入库河流污染类型往往复杂,以往单一式的河流生态治理模式,往往无法较好的净化河流水质。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利用污染河流河滩建设包括近自然河流修复、人工湿地、生态浮床在内的多种生态修复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式生态修复系统的生态修复模式,并在复州河蔡房身段进行实验研究,定期对实验场地生态治理前后的水体进行取样对比分析,旨在为入库河流生态治理提供易于推广的新模式。
【关键词】:水库型水源地 内源污染 外源污染 缓冲带 入库河流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91.15;X52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4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9-10
  • 1.1.1 研究背景9
  • 1.1.2 研究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0-12
  • 1.2.1 内源性污染治理研究进展10-11
  • 1.2.2 外源性污染治理研究进展11-12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2-14
  • 1.3.1 研究内容12-13
  • 1.3.2 技术路线13-14
  • 2 水库型水源地污染类型及治理方法14-28
  • 2.1 水库型水源地污染调查14-20
  • 2.1.1 消落带污染调查14-18
  • 2.1.2 入库河流污染调查18-20
  • 2.2 内源性污染及治理方法20-23
  • 2.2.1 消落带污染及治理方法21-22
  • 2.2.2 底泥污染及治理方法22-23
  • 2.3 外源性污染及治理方法23-27
  • 2.3.1 点源污染及治理方法24
  • 2.3.2 非点源污染及治理方法24-27
  • 2.4 本章小结27-28
  • 3 库滨带与缓冲带治理技术研究28-53
  • 3.1 库滨带与缓冲带的概念28
  • 3.2 库滨带和缓冲带的功能28-29
  • 3.3 研究区概况29-32
  • 3.4 滨库生态隔离缓冲带32-33
  • 3.5 滨库生态隔离缓冲带建设33-52
  • 3.5.1 滨库生态隔离缓冲带建设位置33-34
  • 3.5.2 滨库生态隔离缓冲带的平台高程34-37
  • 3.5.3 滨库生态隔离缓冲带的平台宽度37-39
  • 3.5.4 滨库生态隔离缓冲带护坡39-42
  • 3.5.5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护坡选型42-46
  • 3.5.6 护坡反滤层46-50
  • 3.5.7 滨库生态隔离缓冲带植被选择50-52
  • 3.6 本章小结52-53
  • 4 入库河流生态治理模式研究53-72
  • 4.1 河流生态治理模式53-54
  • 4.2 研究区概况54-55
  • 4.3 实验场地及建设方法55-63
  • 4.3.1 生态河道57-61
  • 4.3.2 人工湿地61-62
  • 4.3.3 生态池62-63
  • 4.4 初期运行效果63-71
  • 4.4.1 现场运行情况63-64
  • 4.4.2 初期数据分析64-71
  • 4.5 本章小结71-72
  • 结论72-73
  • 参考文献73-7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76-77
  • 致谢77-7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光义;;生态修复技术在小清河(城区段)治理中的应用浅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年08期

2 刘福兴;宋祥甫;邹国燕;付子轼;刘娅琴;薛利红;杨林章;;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4R”理论与工程实践——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3年11期

3 赵杨;张令;;瓦房店市水环境质量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年09期

4 陈海生;黄志强;冯伟荣;;水库消落带植物枫杨降污效应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3年16期

5 张洵;赵凯;田娜;;大连市复州河流域2011年水质评价[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3年04期

6 王超;;液体泄漏形成液池扩展面积的计算方法综述[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2年06期

7 郭合军;;河滨植被带水土保持功能分析与恢复设计探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2年08期

8 李秋芳;宋维峰;;农业面源污染及其防治对策研究进展[J];亚热带水土保持;2012年02期

9 卢萃云;庞志华;林方敏;谌建宇;胡晓东;林伟仲;;曝气充氧和人工造流技术修复河道污染水体[J];环境工程学报;2012年04期

10 刘书军;林孝松;蒋天明;斯珊;;湖库型水源地污染防治工程研究——以梁平县沙坝水库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振兴;北方中小河流生态修复方法及案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章茹;流域综合管理之面源污染控制措施(BMPs)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水库型水源地污染综合治理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79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4279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8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