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波传递性函数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小波传递性函数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局部损伤所引起的结构特性改变将导致不同自由度之间的传递特性发生变化,而传递性函数的改变可用于结构损伤识别。但是,基于Fourier变换的传递性函数对结构轻微局部损伤不够敏感。本文利用小波变换的时-频多分辨率特性,在小波域内构造了一种新的传递性函数,并且结合统计学中的离群值分析,建立了基于小波传递性函数的结构损伤探测方法。最后通过一个斜拉桥模型试验对方法的可行性予以验证。研究表明,所提出的小波传递性函数指标对结构损伤十分敏感,利用本文的损伤探测方法可以有效地对结构的轻微损伤进行识别。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海岸与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结构损伤识别 传递性函数 小波变换 离群值分析 模型试验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基金项目(51121005)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2013CB035906)
【分类号】:TU317
【正文快照】: 引言作为一种基于结构振动特性的损伤识别方法,传递性函数(Transmissibility function)在结构健康监测领域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传递性函数是在频域内描述响应自由度之间关系的函数。其最早的定义是在单自由度系统中,当结构受到简谐激励时,定义响应幅值与激励运动幅值之比为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家宝;刁延松;任红;;基于传递率函数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J];结构工程师;2014年04期
2 周军伟;何琳;徐荣武;崔立林;;响应传导函数在船舶机械噪声预报中的应用及实验验证[J];振动与冲击;2014年2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范哲;大跨斜拉桥有限元模型修正与结构损伤监测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2 王娟;结构时域辨识方法及传感器优化布置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3 秦世强;桥梁健康监测与工作模态分析的理论和应用及系统实现[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4 葛新方;位移响应重构与机械装置误差处理方法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5 刘雪梅;联盟组合:价值实现及治理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6 李苗;大跨度悬索桥的温度影响分析[D];中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卢群;连续钢箱梁桥静动载效应计算与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2 苑国跃;基于价值贡献和消费特征的移动客户价值评价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3 叶亮;基于压电阻抗方法的结构健康监测与损伤识别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4 陈家宝;基于加速度传递率函数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术新;结构损伤识别的现状和发展[J];现代制造工程;2004年03期
2 朱子;董聪;;基于最小秩方法的结构损伤识别[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3期
3 何伟;何容;;基于动力学特性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进展[J];铁道建筑;2012年02期
4 雷理;;一种基于小波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12年02期
5 李海瑞;李决龙;邢建春;;基于灰色网络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J];工业建筑;2012年12期
6 崔飞,袁万城,史家钧;结构损伤识别的样条函数方法[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8期
7 陈孝珍,张学军;基于振动的结构损伤识别[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8 张瑞云,曹双寅;基于振动的大型工程结构损伤识别策略研究[J];工业建筑;2005年S1期
9 林奇;谢强;朱康武;;框架结构损伤识别的试验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高丽宏;龙江启;;基于有限元模型的梁结构损伤识别技术研究[J];茂名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鹏程;高岳权;;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现状[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2 和飞;叶燎原;;基于振动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综述[A];第二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钟军军;;模型缩聚在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研究[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娄永利;韩大建;;基于摄动有限元法的结构损伤识别的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工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李烨;王建;李青;钱鹏;薛松涛;唐和生;;基于粒子滤波器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A];首届全国既有结构加固改造设计与施工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6 吴金志;张毅刚;;建筑结构损伤识别技术的研究与进展[A];第二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陈晓强;朱宏平;暏东东;张俊兵;;应用动能密度和遗传算法进行梁结构损伤识别[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胡宁;王翔;姚振汉;吴智深;;利用静态响应并结合频率测试数据进行结构损伤识别[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1999年
9 袁旭东;高潮;高少霞;;量测模态数量对结构损伤识别影响数值模拟研究[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6年
10 隋红军;赵广会;袁旭东;;频率对结构损伤识别影响的神经网络方法研究[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华珠;基于独立分量分析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2 邹万杰;基于振动测试的杆系钢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3 谭林;基于动力指纹的结构损伤识别可靠度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唐小兵;结构损伤识别及数值模拟[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5 张开鹏;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6 袁颖;桥梁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的相关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7 焦莉;基于数据融合的结构损伤识别[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8 王茂龙;结构损伤识别与模型更新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03年
9 孙国;基于稀疏模态响应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10 张育智;基于神经网络与数据融合的结构损伤识别理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常峰;基于应变模态分析理论的工程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纪志远;基于控制图法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3 刘天怡;基于支持向量机和振动特性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4 李影军;建筑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的比较与可视化系统开发[D];重庆大学;2011年
5 朱旭;基于时间序列模型和主成分分析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烟台大学;2013年
6 殷亮;基于小波分析和移动质量法的梁式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7 林秀萍;基于概率统计方法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8 韩伟玉;小波分析在框架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9 吴新亚;基于自适应卡尔曼滤波方法的结构损伤识别技术[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10 于菲;基于时间序列分析与神经网络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小波传递性函数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76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437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