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冻融状况及土壤水分运移特征
本文关键词: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冻融状况及土壤水分运移特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利用位于典型多年冻土区的唐古拉综合观测场2007年9月1日—2008年9月1日实测活动层剖面土壤温度和水分数据,对多年冻土区活动层的冻结融化规律进行研究;同时,对冻融过程中的活动层土壤液态水含量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活动层内部土壤水分分布特征及其运移特点对活动层冻结融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活动层融化过程从表层开始向下层土壤发展,冻结过程则会出现双向冻结现象.一个完整的年冻融循环中活动层冻结过程耗时要远远小于融化过程.活动层土壤经过一个冻融循环,土壤水分整体呈现下移的趋势,土壤水分逐步运移至多年冻土上限附近积累.同时,土壤水分含量和运移特征会对活动层冻融过程产生显著的影响.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研究站/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 多年冻土区 活动层 冻融循环 水分运移
【基金】: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3CBA018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081;41271086)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51Y251571) 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SKLCS-ZZ-2010-03)资助
【分类号】:S152.7;P642.14
【正文快照】: 0引言青藏高原南北纵贯约13个纬度,南邻副热带,北至中纬度,东西横跨31个经度,面积占我国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平均海拔超过4 000 m[1-2].青藏高原以其高大的地形耸立于自由大气之中,地面强烈地吸收短波辐射,地面温度较高,作为热源不断以感热和潜热形式向大气输送热量[3],直接加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绍令,杨梅学,小池俊雄,赵林;时域反射仪在监测青藏高原活动层水分变化过程中的应用[J];冰川冻土;2000年01期
2 何平,程国栋,朱元林;土体冻结过程中的热质迁移研究进展[J];冰川冻土;2001年01期
3 李述训,南卓铜,赵林;冻融作用对系统与环境间能量交换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2年02期
4 李述训,南卓铜,赵林;冻融作用对地气系统能量交换的影响分析[J];冰川冻土;2002年05期
5 吴青柏,沈永平,施斌;青藏高原冻土及水热过程与寒区生态环境的关系[J];冰川冻土;2003年03期
6 姚济敏;赵林;谷良雷;乔永平;肖瑶;;青藏高原唐古拉垭口地区小气候特征[J];冰川冻土;2009年04期
7 李元寿;王根绪;赵林;吴青柏;王一博;张人禾;;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活动层土壤水分对高寒草甸覆盖变化的响应[J];冰川冻土;2010年01期
8 李韧;赵林;丁永建;王银学;杜二计;刘广岳;肖瑶;孙琳婵;刘杨;石伟;;地表能量变化对多年冻土活动层融化过程的影响[J];冰川冻土;2011年06期
9 张中琼;吴青柏;;气候变化情景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变化预测[J];冰川冻土;2012年03期
10 杨梅学,姚檀栋,何元庆,张晓君,马耀明;藏北高原地气之间的水分循环[J];地理科学;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清华;崔可锐;赵川;马文生;;淮南刘庄煤矿人工冻融土的冻胀与融沉研究[J];安徽地质;2009年01期
2 邹艳丽;陈晓飞;王铁良;杨国范;;雪面温度与地面温度的预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2期
3 田玉强;朱维树;张勇;李悦;刘峻杉;;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光合特征研究简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5期
4 曾利江;;数值模拟方法在土壤水分运动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6期
5 吴万贞;;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5期
6 王鸽;韩琳;刘晓迎;;1982~2000年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时空变化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7 李午峰,唐祯敏;青藏铁路的环境与安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3年03期
8 刘小军;王铁行;韩永强;赵彦峰;;黄土窑洞病害调查及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6期
9 周幼吾,郭东信;我国多年冻土的主要特征[J];冰川冻土;1982年01期
10 曾群柱,谢应钦;青藏高原陆面可能蒸发量和干湿状况的研究[J];冰川冻土;198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秀兰;延晓冬;;近20年华北地区土壤水储量变化趋势及水分管理与调配对策[A];2008年北京气象学会科技优秀论文集[C];2008年
2 杨红露;孙辉;张宁;姜发艳;;冻融交替对土壤CO_2及N_2O释放效应的研究进展[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郭建文;;基于GIS的青藏铁路数字路基[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张镱锂;张玮;摆万奇;李双成;郑度;;行政单元与自然地理单元之间的数据耦合方法初探——以青藏高原人口统计数据为例[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Microcalorimetry study on the microbial activity of permafrost on the Tibetan Plateau of China[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0年
6 赵秀兰;;近20年华北地区土壤干湿变化趋势及水分调配对策[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7 赵逸舟;马耀明;马伟强;李茂善;孙方林;王磊;向鸣;;藏北高原土壤温湿变化特征分析[A];第七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李宏宇;张强;王胜;赵建华;;黄土高原自然植被下垫面陆面物理参数研究[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干旱半干旱区地气相互作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9 梁川;潘妮;;长江源高寒区域降水和径流时空变化规律分析[A];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王连俊;许兆义;魏庆朝;沈宇鹏;;青藏铁路运营期冻土斜坡段路基稳定性分析及长期监测方案[A];青藏铁路运营管理及相关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浜葭;冻融和渗流耦合作用下风积土路基结构性演变规律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王润元;中国西北主要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兰州大学;2010年
3 周明涛;植被混凝土冻融效应试验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4 许兰民;青藏铁路五道梁冻土区工程结构热扰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王天亮;冻融条件下水泥及石灰路基改良土的动静力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冷毅飞;中俄石油管道多年冻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研究及温度场数值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7 白炜;长江源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变化及其碳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1年
8 严耿升;干旱区土质文物劣化机理及材料耐久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李彩霞;沟灌条件下SPAC系统水热传输模拟[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10 李巧媛;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青藏高原冰川的变化[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光堂;水泥改良砂质粉土低温直剪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赵永正;人工冻结法开挖地铁联络通道过程中特殊管片受力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张晓阳;高原冻土输电线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4 曾剑;中国北方地区陆面过程特征和参数化及其与气候关系[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5 李志华;季节性冻融期盐渍土水热盐耦合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范晓梅;长江源区植被覆盖变化对高寒草甸蒸散的影响及作物系数的确定[D];兰州大学;2011年
7 王玮;青藏高原牧区积雪监测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李颖俊;祁连山地区树轮记录的气候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宇德忠;季冻区粉砂土路基水、温变化及冻胀规律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10 于琳琳;青藏高原四月陆面状况异常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可能联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英勋;;泊肃叶公式的推导及实验验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2 周有才;季节性冻结区水分动态研究方法商榷[J];冰川冻土;1980年01期
3 寇有观,曾群柱,谢维荣,萧抏;青藏高原和邻近地区的辐射及其与高原冻土的关系[J];冰川冻土;1981年04期
4 周幼吾,郭东信;我国多年冻土的主要特征[J];冰川冻土;1982年01期
5 程国栋,王绍令;试论中国高海拔多年冻土带的划分[J];冰川冻土;1982年02期
6 程国栋,吴邦俊;高海拔多年冻土分布的地带性数学模式之探讨[J];冰川冻土;1983年04期
7 徐叔鹰,张维信,徐德馥,徐齐治,石生仁;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区冰缘发展探讨[J];冰川冻土;1984年02期
8 徐ei祖,J.L.奥利奋特,A.R.泰斯;土水势、未冻水含量和温度[J];冰川冻土;1985年01期
9 安维东,陈肖柏,吴紫汪;渠道冻结时热质迁移的数值模拟[J];冰川冻土;1987年01期
10 程国栋,周幼吾;中国冻土学的现状和展望[J];冰川冻土;198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根绪;沈永平;程国栋;;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变化与成因分析[A];21世纪中国水文科学研究的新问题新技术和新方法——中国地理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全国水文学术会议文集[C];1999年
2 张旭;高晓兵;秦慧敏;陈沛霖;;土壤及其与黄沙混合物导热系数的实验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冯宝平;入渗条件下,温度对土壤水分运动及参数影响的实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光生;王根绪;胡宏昌;李太兵;王俊峰;任东兴;黄雅娟;;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植被盖度变化对活动层水热过程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9年01期
2 赵林;李韧;丁永建;;唐古拉地区活动层土壤水热特征的模拟研究[J];冰川冻土;2008年06期
3 ;冻土[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8年03期
4 黄明奎;汪稔;胡明鉴;;多年冻土区粒径改良路基地温特征分析[J];路基工程;2009年01期
5 何贵龙;;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电力杆塔施工技术[J];甘肃科技;2008年24期
6 吴吉春;盛煜;吴青柏;温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退化过程及方式[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9年11期
7 马巍;吴青柏;程国栋;;青藏铁路块石气冷结构路堤下冻土温度场变化分析[J];冰川冻土;2006年04期
8 朱兆荣;李勇;薛春晓;韩龙武;;1976-2010年青藏铁路沿线多年冻土区降水变化特征[J];冰川冻土;2011年04期
9 白元旭;;多年冻土区供水管井的防冻与实验[J];工程勘察;1982年01期
10 马辉;刘建坤;张弥;郭大华;;青藏铁路建设中的冻土工程问题及其应对措施[J];西藏科技;2006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曙光;黄晓明;李志栋;;多年冻土区沥青混合料冻融弯曲韧性及疲劳特性分析[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下册)[C];2005年
2 张晓惠;魏东平;刘迁迁;高志球;;考虑土壤中水分运移的热性质方法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范高功;侯光才;高世祥;;天山北麓细土平原区冻结期包气带水分运移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分析[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4 冯文杰;马巍;盛煜;;路基边坡遮阳措施对多年冻土区路基温度场的影响分析[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吴洪海;谢剑;;超低温冻融循环作用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6 杨更社;张全胜;任建喜;蒲毅彬;;冻融循环条件下砂岩细观损伤特性研究[A];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7 邸小坛;陶里;周燕;;结构混凝土抗冻性能设计方法[A];沿海地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及其设计方法科技论坛与全国第六届混凝土耐久性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8 林战举;牛富俊;许健;;多年冻土区青藏铁路沿线次生冻融灾害及成因初步分析[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李永强;刘钢;钱国华;李建军;;多年冻土区不良冻土地质现象及其对铁路工程的危害[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10 蔡昊;覃维祖;刘西拉;;冻融循环作用下混凝土力学性能的损失[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黎明;多年冻土区路基工程对策[N];科技日报;2003年
2 张满定;“电力天路”冻土基础状态稳定[N];国家电网报;2011年
3 记者 宋常青;青藏铁路沿线多年冻土层平均厚度为38.79米[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4 李凯 李楠 谌国胜;简讯[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5 王博 李国强 张国平;王集乡拓宽先进性教育活动层面[N];衡水日报;2006年
6 中国消费者报 王洪武;经皮微创冷冻切除肾癌[N];中国消费者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张煜林;上海:五一车市静悄悄[N];中国汽车报;2005年
8 中铁大桥局集团桥科院有限公司 苏祖平 欧阳华林;聚羧酸高效减少剂在铁路客运专线预应力混凝土工程中的应用[N];中国建材报;2007年
9 沈力钧;效益才是硬道理[N];计算机世界;2004年
10 本报特约记者 李淑艳 通讯员 张万军 于佳琦 冯明建;亮剑兴安岭 决战大雪原[N];石油管道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覃丽坤;高温及冻融循环后混凝土多轴强度和变形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2 于基宁;低温三轴试验机研制及粉质粘土冻融循环力学效应试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7年
3 章高森;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微生物多样性及其潜在应用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4 安新正;腐蚀环境下再生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5 严耿升;干旱区土质文物劣化机理及材料耐久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慕儒;冻融循环与外部弯曲应力、盐溶液复合作用下混凝土的耐久性与寿命预测[D];东南大学;2000年
7 兰常玉;冻融循环与列车动载耦合作用下高速铁路地基沉降规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8 江亦元;高原多年冻土隧道施工技术及工艺试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9 肖前慧;冻融环境多因素耦合作用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10 杨让宏;运营期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斜坡路堤稳定性分析与评价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飞;冻融条件下引气混凝土多轴强度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2 张侠;冻融循环对压实黄土的水分重分布、变形和密度影响试验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3 程红强;新老混凝土粘结面冻融劈拉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4 孙洪燕;水泥混凝土路面抗冻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3年
5 彭超;单向荷载、冻融循环及龄期对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韩琪;二灰碎石水泥稳定砂砾基层冰冻耐久性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7 包卫星;喀什地区盐渍土工程性质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8 高维未;玻璃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梁耐久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9 徐荣;预应力混凝土梁在冻融循环和氯离子腐蚀后受力性能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10 刘信斌;混凝土抗冻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冻融状况及土壤水分运移特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51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445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