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粉末活性炭粒径对PAC-UF工艺处理效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6-14 07:04

  本文关键词:粉末活性炭粒径对PAC-UF工艺处理效能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采用3种粒径的粉末活性炭(PAC,50μm、3μm、200 nm),考察了PAC粒径变化对天然有机物的吸附性能和吸附前后的水中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的影响,探讨了不同PAC投加量、投加方式和吸附程度条件下,PAC粒径对PAC-UF工艺处理效果以及膜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PAC可以有效地吸附UF膜难于截留的小分子量有机物,粒径减小有助于增强其对30 k~100 k分子质量有机物组分的吸附;PAC投加量增加和粒径减小均增大了其吸附容量,提高了PAC-UF工艺的有机物去除率,并进一步减缓了膜污染;集中式投加并未因为与有机物的接触时间延长而改善PAC-UF工艺的去除率和减缓膜污染程度,连续式投加是PAC-UF工艺最有效的投加方式;此外,PAC与有机物在膜面形成的活性炭滤饼层,可以对有机物起到额外截留的作用,而缓解膜污染的主要原因是PAC对有机物的吸附去除,吸附饱和的PAC会加剧膜污染。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工业聚集区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关键词】粉末活性炭 粒径 天然有机物 超滤膜
【分类号】:TU991.2
【正文快照】: 超滤(UF)膜主要通过物理筛分截留污染物,对水中色度、天然有机物(特别是小分子腐殖质)和一些人工合成有机物的去除较差。而粉末活性炭(PAC)因特殊的多孔隙结构,对水中的天然有机物、藻毒素、残留农药等都具有较好的去除[1]。因此,在膜池内投加PAC构成一体式PAC-UF工艺,既发挥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赵珊珊;许敏;王志良;张林生;;粉末活性炭预吸附改善超滤膜通量试验研究[J];环境科技;2012年03期

2 李政剑;石宝友;王东升;;不同粒径粉末活性炭对水中天然有机物吸附性能的比较研究[J];环境科学;2013年11期

3 李永红;张伟;张晓健;陈超;汪隽;;PAC及颗粒物对超滤膜有机物污染的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9期

4 王文清;高乃云;刘宏;王永;;粉末活性炭在饮用水处理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四川环境;2008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齐鲁;浸没式超滤膜处理地表水的性能及膜污染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宋宏臣;改性超滤膜去除水中天然有机物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爱玲;陈起;纪洪杰;;粉末活性炭(PAC)—超滤(UF)组合工艺在水厂的应用研究[J];城镇供水;2012年02期

2 史春梅;冯权莉;;微波-活性炭技术在废水处理领域中的应用[J];贵州化工;2009年04期

3 高颖鸿;蔡磊;邓慧萍;金国水;;BPAC/UF工艺处理沉淀池出水的试验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3年23期

4 岳媛;胡学伟;李静园;宁平;;活性炭粒径对吸附不同分子质量有机污染物的影响[J];工业水处理;2014年01期

5 张珊;曹军;刘成;陈卫;;磁性离子交换树脂对太湖原水的预处理效能[J];中国给水排水;2014年05期

6 吴云龙;田一梅;刘鸿鹄;张亮;李晋;;预氯化对再生水混凝沉淀/微滤处理效果的影响[J];中国给水排水;2014年17期

7 邵森林;梁恒;张建辉;陈杰;李圭白;;曝气对一体式PAC/UF工艺的影响[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8 修海峰;朱仲元;高乃云;王文清;;粉末活性炭强化处理高藻微污染水[J];工业用水与废水;2010年03期

9 张永利;韦朝海;罗丹萍;陈伟林;黄志珍;杨柳珊;;陶瓷印花废水处理的混凝剂及工艺条件[J];环境工程学报;2012年12期

10 张蕊;葛滢;;表面活性剂改性活性炭对阳离子染料的吸附[J];环境工程学报;201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甘臻;周志红;沈海柳;罗思琦;;一体化净水设备与深度处理在微污染水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高颖鸿;邓慧萍;金国水;;BPAC-UF工艺处理沉淀池出水的试验研究[A];饮用水安全控制技术会议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给水委员会第13届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王萍;王广智;李伟光;李鑫;;SBAC对MBR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影响[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光大环保优秀论文集(2014)[C];2014年

4 王萍;王广智;李伟光;李鑫;;SBAC对MBR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影响[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章)[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婷;三种预处理技术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2 冯硕;炭砂滤池的构建技术、处理效果和工艺特性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3 许颖;膜生物反应器工艺中膜污染因素及控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4 马聪;粉末活性炭/膜组合工艺处理低温微污染水的效能[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5 瞿芳术;超滤处理高藻水过程中膜污染特性及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6 刘雷艮;静电纺聚砜纤维膜的改性处理及对染料的过滤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植东;粉末活性炭在黄浦江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周勤;饮用水中藻毒素和内分泌干扰物深度处理技术[D];江南大学;2010年

3 蒋淡宁;磁性树脂在饮用水源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李道静;污泥活性炭制备及其对苯酚和硝基苯吸附特性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甘福宁;净水装置对长江水处理效能的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6 何雷;臭氧氧化去除水中残杀威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7 章丽;再生水处理工艺双膜法(CMF-S/RO)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8 蒋正;水源水中突发性有机磷农药污染去除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9 赵玲;带间隔臂的荷负电超滤膜对水中天然有机物去除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10 岳媛;活性炭粒径与污染物分子量之间的作用规律及其在生化出水处理中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金龙;崔福义;;饮用水中污染物质及处理工艺的研究进展[J];癌变.畸变.突变;2007年03期

2 许川;舒为群;曹佳;;我国水环境微囊藻毒素污染及其健康危害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2007年03期

3 芦艳;孟丽丽;于水利;;纳米Al_2O_3改性PVDF超滤膜处理含油污水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年04期

4 李柱;;清河水环境状况和治理对策[J];北京水务;2006年02期

5 崔鹏;赵先治;周民杰;王龙德;;光催化-膜分离集成反应器及其应用[J];催化学报;2006年09期

6 王晓静;刘超;胡中华;刘亚菲;陈玉娟;温祖标;;多孔二氧化钛微球的制备、表征及其光催化性能[J];催化学报;2008年04期

7 张辉;张国亮;杨志宏;陈金媛;倪丽佳;;TiO_2光催化/膜分离耦合过程降解偶氮染料废水[J];催化学报;2009年07期

8 王|兰;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师杂志;2003年01期

9 李丽娟;梁丽乔;刘昌明;张丽;姜德娟;李九一;;近20年我国饮用水污染事故分析及防治对策[J];地理学报;2007年09期

10 王丽霞;;我国饮用水水质标准研究现状综述[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9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孙秀云;光催化降解斯蒂酚酸性能及一体式光催化—膜分离反应器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2 范茂军;粉末活性炭和超滤膜组合工艺深度处理上海水源水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3 马宁;多功能TiO_2光催化复合分离膜制备和水处理应用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4 田家宇;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组合工艺净化受污染水源水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龙德;光催化—膜分离集成反应器光催化过程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2 冯晶;有机物的特性对超滤膜通量的影响[D];同济大学;2007年

3 刘小为;单宁酸与给水处理过程相关的若干化学行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守强,刘瑛,史敬伟,王实倩;混凝及其与粉末活性炭联用去除水中腐殖酸的研究[J];当代化工;2003年04期

2 于平;;浅谈粉末活性炭吸附技术与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年02期

3 李大鹏;徐乐中;李伟光;;粉末活性炭除臭工艺的影响因素[J];净水技术;2006年02期

4 王建平;黄长均;;粉末活性炭吸附技术在水厂的应用[J];中国给水排水;2006年10期

5 张素霞;马刚;郭强;于建伟;李涛;杨敏;王东升;;粉末活性炭技术处理水中臭味物质的应用研究[J];给水排水;2007年09期

6 刘成;高乃云;陈卫;;粉末活性炭对微囊藻毒素的吸附效能研究[J];中国建设信息(水工业市场);2008年08期

7 鄢敏林;周圣东;陆晓华;别娜娜;王月红;;粉末活性炭对马拉硫磷的吸附性能研究[J];供水技术;2010年01期

8 廖伟;陆少鸣;;给水曝气生物滤池内置粉末活性炭复合净水效果的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11年09期

9 唐雪惠;谢海英;张威;刘艺;;粉末活性炭去除水中石油类污染物的试验研究[J];供水技术;2011年06期

10 谢翡;;粉末活性炭在水源突发污染中的应用研究[J];城镇供水;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潘章斌;冯桂学;贾瑞宝;宋武昌;;粉末活性炭对水中农药的吸附特性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尹海龙;徐祖信;;粉末活性炭自絮凝机制与沉降速率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四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并周培源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文集(下册)[C];2012年

3 许京晶;李伟英;桂学明;谢良杰;;粉末活性炭—超滤膜联用工艺去除水体藻类的特性研究[A];2010年膜法市政水处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尹海龙;徐祖信;;粉末活性炭在原水输水渠道中的输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四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并周培源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文集(下册)[C];2012年

5 尹海龙;杨扬;徐祖信;李怀正;;粉末活性炭在原水输水渠道中的冲刷研究[A];第二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11年

6 马艳;高乃云;刘欣然;姚娟娟;;2,4,6-三氯酚的粉末活性炭吸附性能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尹海龙;郁达;徐祖信;李怀正;;粉末活性炭在原水输水渠道中的沉降研究[A];第二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11年

8 徐少敏;唐晖;王臣建;;高锰酸钾氧化、粉末活性炭吸附对水的强化性处理[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9 王晓莲;彭永臻;王宝贞;马勇;;PAC-UF组合系统对水中污染物去除的试验研究[A];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邓凤滨 记者  薛婧;供排水集团全力应对枯水期[N];黑龙江日报;2006年

2 通讯员 郭闫梅 记者 吕晶;哈尔滨让百姓喝上“放心水”[N];中国建设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雅月邋立早;感谢你,除嗅专家![N];无锡日报;2007年

4 记者  季佳莹;取水口水源水质每小时监测一次[N];哈尔滨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范茂军;粉末活性炭和超滤膜组合工艺深度处理上海水源水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2 李兵;粉末活性炭循环流化床吸附脱除烟气中SO_2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3 马聪;粉末活性炭/膜组合工艺处理低温微污染水的效能[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华;粉末活性炭在东江微污染水源水处理中的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2 刘成;粉末活性炭在微污染源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3 何勇;粉末活性炭去除盐水中碘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4 崔永杰;不同粒径粉末活性炭的吸附特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5 杨植东;粉末活性炭在黄浦江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李薇;粉末活性炭—微滤膜工艺微污染水处理效能及微生物特性[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7 饶明;粉末活性炭与高密度沉淀池联用处理低浊微污染水试验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9年

8 沈娜;粉末活性炭应急处理原水农药类内分泌干扰物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9 南喜权;咸潮对粉末活性炭去除突发污染物效果的影响[D];清华大学;2011年

10 甘世新;粉末活性炭应急处理水源水苯胺/苯酚污染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粉末活性炭粒径对PAC-UF工艺处理效能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87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4487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9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