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常州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城市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空间也进入一个快速、剧烈的发展演变时期,并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机制。面对国内外的竞争压力,提升城市空间结构的区域化、生态化与可持续化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既是我国城市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必然选择。常州城市空间结构在共有国内外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特点的同时,具有鲜明的自身特征,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深入研究。首先,结合长三角区域功能重构及城市内部空间重组的背景,借由对国内外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动态、相关理论与案例的分析解读,选择常州城市地区为研究对象,对其城市空间发展过程进行详细的梳理和总结,总结归纳各阶段的空间形态特征。研究将常州城市空间演变分为五个阶段:农业社会时期、工业化初期、乡镇工业时期、开发区时期、协调发展时期,并分析梳理出影响常州城市空间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产业因素、交通因素、生态因素、政策规划因素等,进而从产业空间、交通空间、生态空间、行政空间等方面对常州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分析存在问题及成因。其次,基于区域协同发展背景,分析常州未来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而判断城市空间发展趋势,进而得出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内容,包括对产业空间、交通空间、生态空间、行政空间等方面的优化,并运用产城融合、网络化开发、生态城市建设、协同发展等理念制定优化策略。最后,结合四大要素的优化策略,以培育区域中心、明确战略轴线、组建功能片区等空间组织措施落实“一主,一副,两轴,四区、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总体优化方案。
【关键词】:常州 城市空间结构 空间优化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4.113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3
- 第一章 绪论13-20
- 1.1 研究背景13-15
- 1.1.1 新常态下的城市发展模式的创新与转型13
- 1.1.2 沪宁经济带的新内涵13-14
- 1.1.3 苏南建设现代化示范区的发展先机14-15
- 1.1.4 常州内部区划下的发展动力再生15
- 1.2 研究意义15
- 1.2.1 理论意义15
- 1.2.2 现实意义15
- 1.3 相关概念界定15-16
- 1.3.1 城市15-16
- 1.3.2 城市空间16
- 1.3.3 城市空间结构16
- 1.4 研究对象和方法16-17
- 1.4.1 研究对象16-17
- 1.4.2 研究方法17
- 1.5 研究内容和框架17-20
- 1.5.1 论文研究内容17-18
- 1.5.2 论文框架18-20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20-35
- 2.1 国内外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概述20-23
- 2.1.1 国外研究概述20-21
- 2.1.2 国内研究概述21-23
- 2.2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23-26
- 2.2.1 产业与城市空间结构23-24
- 2.2.2 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24-25
- 2.2.3 生态与城市空间结构25-26
- 2.2.4 政策规划与城市空间结构26
- 2.3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相关理论基础26-31
- 2.3.1 网络开发理论26-27
- 2.3.2 多中心空间发展理论27-28
- 2.3.3 主要经济联系方向论28
- 2.3.4 生态城市建设理论28-29
- 2.3.5 产城融合理论29-30
- 2.3.6 协同理论30-31
- 2.4 国内外案例借鉴与启示31-34
- 2.4.1 东京多核、多圈层模式31-32
- 2.4.2 北京圈层扩展与大型组团建设32-33
- 2.4.3 深圳“战略轴线”33-34
- 2.5 本章小结34-35
- 第三章 常州城市空间结构历史演变研析35-47
- 3.1 1949 年以前—农业社会时期35-36
- 3.1.1 空间结构的形态特征35-36
- 3.1.2 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36
- 3.2 1949-1980 年—工业化初期36-38
- 3.2.1 空间结构的形态特征36-37
- 3.2.2 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37-38
- 3.3 1981-1992 年—乡镇工业时期38-41
- 3.3.1 空间结构的形态特征38-39
- 3.3.2 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39-41
- 3.4 1993-2003 年—开发区时期41-44
- 3.4.1 空间结构的形态特征41-42
- 3.4.2 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42-44
- 3.5 2004 年至今—协调发展时期44-46
- 3.5.1 空间结构的形态特征44-45
- 3.5.2 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45-46
- 3.6 本章小结46-47
- 第四章 常州城市空间结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47-64
- 4.1 常州城市空间发展现状47-53
- 4.1.1 产业空间发展现状47-49
- 4.1.2 交通空间发展现状49-50
- 4.1.3 生态空间发展现状50-51
- 4.1.4 行政空间发展现状51-52
- 4.1.5 整体空间拓展现状52-53
- 4.2 常州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困境53-57
- 4.2.1 土地资源稀缺,建设用地受限53-54
- 4.2.2 产业布局混乱,产城分割明显54
- 4.2.3 交通网络分布不均,空间发展失衡54-55
- 4.2.4 空间发展无序,,生态环境断层55-56
- 4.2.5 政区空间制约,空间拓展受限56-57
- 4.3 常州未来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57-60
- 4.3.1 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57-58
- 4.3.2 主要交通方式的转变58-59
- 4.3.3“生态绿城”的建设59
- 4.3.4 城市规划的引导作用59
- 4.3.5 行政区划的调控作用59-60
- 4.4 常州城市空间结构发展趋势判断60-63
- 4.4.1 产城空间的相互融合60
- 4.4.2 形成网络化交通空间60-61
- 4.4.3“生态绿城”的空间建设61-62
- 4.4.4 城郊合治的行政空间62
- 4.4.5 多中心多组团的整体空间62-63
- 4.5 本章小结63-64
- 第五章 常州城市空间结构优化64-76
- 5.1 常州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内涵64-66
- 5.1.1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含义64
- 5.1.2 常州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内容64-66
- 5.2 常州空间结构优化策略66-71
- 5.2.1 以“产城融合”理念构建产业空间66-67
- 5.2.2 以“网络化开发”理念塑造交通空间67-69
- 5.2.3 以“生态城市建设”理念营造绿色空间69-70
- 5.2.4 以“协同发展”理念整合行政空间70-71
- 5.3 城市空间结构总体优化方案71-74
- 5.3.1 培育“区域中心”71
- 5.3.2 明确“战略轴线”71-73
- 5.3.3 组建“功能片区”73-74
- 5.4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及措施74-75
- 5.4.1 建立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协调机制74-75
- 5.4.2 积极整合区划后的空间资源75
- 5.4.3 发挥各主导因素的带动作用75
- 5.4.4 加强政策推动和引导75
- 5.5 本章小结75-76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76-78
- 6.1 本文主要结论76
- 6.2 研究不足76-77
- 6.3 进一步研究方向77-78
- 参考文献78-83
- 图表目录83-85
- 附录85-89
- 致谢89-90
- 作者简介9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杉;上海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2002年03期
2 李磊;绍兴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J];四川建筑;2005年01期
3 冯维波;;试论城市空间结构的内涵[J];重庆建筑;2006年Z1期
4 姜石良;崔建甫;;信息时代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趋势探讨[J];规划师;2006年07期
5 熊理然;骆华松;;现代新昆明城市空间结构生态化及实现路径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年14期
6 冒亚龙;;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以重庆为例[J];华中建筑;2006年08期
7 冒亚龙;欧阳梅娥;;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城市空间结构[J];规划师;2006年12期
8 闫格;李磊;;水乡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与特点——绍兴越城组团地区城市结构变迁研究[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9 徐天铁;;城市空间结构调控研究——以淄博市为例[J];科技资讯;2007年35期
10 徐琳;刘晨阳;;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交通互动关系及启示[J];山西建筑;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军;邹莹;田冬林;郭凯;李鑫;李铁鹏;;基于快速发展阶段的沈阳城市空间结构选择[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杨大伟;黄薇;;复杂性理论下的城市空间结构复杂性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田洁;刘晓虹;贾进;;大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战略选择——以济南市为例[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张博;程英男;;长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闫晶晶;;西安工业发展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分析[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曹国华;;基于公交优先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研究[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刘亚文;;工业转型与城市空间结构的互动——以太原市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杨柳;温荣晓;;谈经济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1卷)[C];2009年
9 陆邵明;;近现代外滩地区城市空间结构及其相关因素的演变研究[A];建筑史论文集(第11辑)[C];1999年
10 黄光宇;;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的生态学思考[A];重庆市首届工程师大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首席记者 崔凌云;兰州城市空间结构将大幅调整[N];兰州日报;2014年
2 邵德化;土地储备制度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3 市政府研究室 高平;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认识[N];常州日报;2010年
4 赵燕菁;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实例[N];南方周末;2004年
5 张新民 杨仲义 ;合理调整城市空间结构[N];天津日报;2004年
6 锡林浩特市城市规划局;坚持规划理念创新 服务创新 不断提高城市规划水平[N];锡林郭勒日报;2008年
7 记者 张晓晨;积极稳妥推进改造工程[N];威海日报;2007年
8 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 魏伟 张俊良;城市空间结构变动对人口分布的影响[N];中国人口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马艺轩;打造一流的宜居宜业环境[N];巴音郭楞日报(汉);2014年
10 李传良 鸡西市副市长;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N];黑龙江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伊娜;上海城市空间结构减载的经济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崔宁;重大城市事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D];同济大学;2007年
3 高峰;城市演化与居民分布的复杂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韩凤;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组织的耦合发展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竞梅;上海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6 宋樝;矿业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与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荣;从煤矿城市到山水城市[D];东南大学;2004年
8 牛雄;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南宁特大城市空间结构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9 刘露;天津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发展的相关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小龙;上海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与优化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2 谢鹏程;城市空间结构的动力机制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06年
3 赵莹;大城市空间结构层次与绩效[D];同济大学;2007年
4 金玲;城市空间结构视角下的城市竞争力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5 车志晖;包头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绩效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6 张育宁;南昌市道路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马彦强;兰州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分析及绩效评价[D];兰州大学;2012年
8 郭佳婧;城市化影响下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9 李雯君;清末(1902)以来万州城市空间结构和职能的演变[D];西南大学;2015年
10 李森;干旱区绿洲型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演变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012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701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