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动岩体能量释放及灾变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采动岩体能量释放及灾变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岩石力学 采动力学行为 能量 应变软化 动力破坏
【摘要】:岩石硐室开挖或巷道掘进过程中,材料的采动力学行为取决于应力场的真实转换过程,是对应力场的真实响应,区别于材料本征力学行为。由此,设计采动力学试验,依据开挖过程中煤岩体支承压力与水平应力响应过程,从理论上与传统常规三轴试验材料本征力学行为结果对比,讨论采动力学行为下应变软化过程能量释放特性及突发性。进一步对地应力在能量存储的构成进行讨论,认为采动力学试验破坏所需要的能量远小于传统试验,合理解释煤岩体发生动力破坏的机制,浅部也有可能发生动力破坏,高地应力是能量聚集的主导因素,是发生动力破坏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关键词】: 岩石力学 采动力学行为 能量 应变软化 动力破坏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1CB201201)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4M55010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资助项目(2010YL07)
【分类号】:TU452
【正文快照】: 1引言煤岩体破坏从能量角度讲是储存能量的耗散与释放,破裂损伤区越大耗散能量越多,尤其是发生动力破坏时,大量弹性能转换成动能与耗散能。目前室内三轴试验仍是研究煤岩体各种特性的主要方法,应力 应变曲线不仅能反映材料的力学特性,又能从能量角度阐释材料的破坏机制。国内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圣奇;徐卫亚;苏承东;;岩样单轴压缩变形破坏与能量特征研究[J];固体力学学报;2006年02期
2 赵忠虎;鲁睿;张国庆;;岩石破坏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分析[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6年05期
3 谢和平;周宏伟;刘建锋;高峰;张茹;薛东杰;张勇;;不同开采条件下采动力学行为研究[J];煤炭学报;2011年07期
4 赵忠虎;谢和平;;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的能量传递和耗散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8年02期
5 赵阳升,冯增朝,万志军;岩体动力破坏的最小能量原理[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11期
6 谢和平,彭瑞东,鞠杨;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的能量耗散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21期
7 谢和平,彭瑞东,鞠杨,周宏伟;岩石破坏的能量分析初探[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15期
8 谢和平;鞠杨;黎立云;彭瑞东;;岩体变形破坏过程的能量机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9期
9 陈卫忠;吕森鹏;郭小红;乔春江;;基于能量原理的卸围压试验与岩爆判据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8期
10 葛修润,周百海,刘明贵;对岩石峰值后区特性的新见解[J];中国矿业;1992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雪颖;阮怀宁;贾彩虹;;岩石损伤力学理论研究进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2 段艳燕;宋宏伟;;岩石峰后剪胀效应研究综述[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6期
3 左建平;柴能斌;周宏伟;;赋存深度对玄武岩变形破坏及能量特征的影响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4 刘石;许金余;刘军忠;吕晓聪;支乐鹏;;绢云母石英片岩和砂岩动态破坏过程的能量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5 叶洲元;李夕兵;万国香;周子龙;尹土兵;洪亮;;受三维静载压缩岩石对冲击能的吸收效应[J];爆炸与冲击;2009年04期
6 赵志红;郭建春;;层内爆炸压裂岩石破碎颗粒尺寸的预测模型[J];爆炸与冲击;2011年06期
7 罗先启;葛修润;车爱兰;;等参逆变换法及其在地下厂房原始地应力计算中的应用[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8年02期
8 肖本职;何沛田;;亭子口电站水平层状岩体变形特性试验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0年03期
9 黄耀英;郑宏;田斌;;信息熵理论在岩体结构加速流变破坏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1年08期
10 朱凤贤;周翠英;;软岩遇水软化的耗散结构形成机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卫国;徐素国;莫江;吴迪;张传达;;盐岩力学特性应变率效应的实验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2 韩素平;魏锦平;赵建忠;张当俊;靳钟铭;;大尺度岩样单轴循环加载的力学特性试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刘文岗;姜耀东;周宏伟;陈忠辉;;冲击倾向性煤体的细观特征与裂纹失稳的试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4 赵忠虎;张茹;李业学;;不同种类岩石变形破坏的能量耗散与能量释放分析[A];第十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5 崔兰;王树仁;;深部圆巷开挖围岩能量耗散特征数值模拟分析[A];全国地下工程超前地质预报与灾害治理学术及技术研讨会论文集(Ⅰ)[C];2009年
6 范鹏贤;王明洋;李文培;;岩爆及岩石内部能量的储存、耗散和转移[A];第2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0年
7 惠功领;;深部近距低采高上保护层开采煤岩体动力学演化及其控制因素数值模拟试验[A];第三届全国煤矿机械安全装备技术发展高层论坛暨新产品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8 窦林名;何江;曹安业;蔡武;李振雷;张军伟;;动载诱发冲击机理及其控制对策探讨[A];中国煤炭学会成立五十周年高层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9 梁昌玉;李晓;王声星;李守定;赫建明;马超锋;;岩石单轴压缩应力-应变特征的率相关性及能量机制试验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C];2013年
10 范鹏贤;王明洋;岳松林;;应变型岩爆的孕育规律和预报防治方法综述[A];第3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猛;煤矿深部开采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试验研究及其控制技术[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郭保华;循环加载下岩石裂隙变形与渗流的试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立鹏;锦屏二级水电站施工排水洞岩爆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郭佳奇;岩溶隧道防突厚度及突水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杨文东;复杂高坝坝区边坡岩体的非线性损伤流变力学模型及其工程应用[D];山东大学;2011年
6 陈旭光;高地应力条件下深部巷道围岩分区破裂形成机制和锚固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柴红保;基于岩体断裂损伤模型的边坡稳定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高忠红;孤岛区域开采冲击与突出危险性耦合规律及预测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9 聂雯;层状砂岩岩爆特性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10 秦本东;煤层顶板石灰岩和砂岩高温膨胀特性及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端阳;模袋水泥土的界面力学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汪磊;基于能量原理的岩石边坡稳定性研究[D];武汉工业学院;2010年
3 牛少卿;长壁开采三顺槽围岩控制理论技术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4 肖文芳;地铁隧道掘进爆破振动测试与数值模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5 龚囱;循环加卸载条件下充填体损伤与声发射特性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6 肖刚;岩体冒落诱发冲击振动特征及其动力响应机理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冯红刚;隐患空区群下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8 杜晶;不同长径比下岩石冲击动力学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9 李娜;自然与饱水状态下金川二矿区深部岩石流变特性分析[D];中南大学;2011年
10 赵翠玉;基于熵理论的裂缝扩展规律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靖南,,陶震宇;开挖次数对围岩能量耗散之影响[J];地下空间;1995年02期
2 张继春;钮强;徐小荷;;岩体爆破块度预测模型研究综述[J];爆破;1992年04期
3 宗琦,杨吕俊;岩石中爆炸冲击波能量分布规律初探[J];爆破;1999年02期
4 陈剑平;岩土体变形的耗散结构认识[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5 申维;自组织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及其地学应用[J];地质地球化学;2001年03期
6 李同林,乌效鸣,屠厚泽;煤岩力学性质测试分析与应用[J];地质与勘探;2000年02期
7 唐春安,徐小荷;缺陷的演化繁衍与Kaiser效应函数[J];地震研究;1990年02期
8 尹光志,张东明,代高飞,万玲;脆性煤岩损伤模型及冲击地压损伤能量指数[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9期
9 李晓泉;尹光志;;含瓦斯煤的有效体积应力与渗透率关系[J];重庆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10 杨圣奇,徐卫亚;不同围压下岩石材料强度尺寸效应的数值模拟[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豆豆;高地应力下岩石卸载破坏机理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水林;吴振君;李春光;汤华;;应变软化模拟与圆形隧道衬砌分析[J];岩土力学;2010年06期
2 王水林;郑宏;刘泉声;郭明伟;葛修润;;应变软化岩体分析原理及其应用[J];岩土力学;2014年03期
3 刘杰民;;二元扰动有限元法和应变软化材料的数值模拟[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S1期
4 张强;王水林;葛修润;;圆形巷道围岩应变软化弹塑性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5期
5 李兆霞;一个综合模糊裂纹和损伤的混凝土应变软化本构模型[J];固体力学学报;1995年01期
6 姜谙男;;深部开挖围岩非均匀破裂应变软化数值模拟[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7 张淳源;应变软化混凝土内蕴时间非弹性本构关系(英文)[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89年03期
8 张帆;盛谦;朱泽奇;张勇慧;;三峡花岗岩峰后力学特性及应变软化模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S1期
9 殷有泉,张宏;模拟地震的应变软化的数学模型[J];地球物理学报;1982年05期
10 严更,丁方明;非局部应变软化破坏模型中的权函数[J];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赵启林;吴天寿;卓家寿;;考虑材料软化特性的结构分叉分析[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1年
2 黄磊;卢义玉;夏彬伟;贾亚杰;黄飞;;深埋软弱岩层钻孔围岩应变软化弹塑性分析[A];《岩土力学》vol.34 增刊1 2013[C];2013年
3 张崇厚;刘西拉;;多轴受压状态下混凝土的宏观裂缝与应变软化行为[A];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应用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一卷)[C];1990年
4 郭瑞平;李广信;阪上最一;;土应变软化性状的弹塑性模拟[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徐嘉谟;;等距性断裂形成条件和机理的研究[A];岩石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第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89年
6 朱焕春;李浩;O'Conner C;;脆性岩体的高应力破坏与数值模拟[A];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郑立宁;基于应变软化理论的顺层边坡失稳机理及局部破坏范围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2 王学滨;应变软化材料变形、破坏、稳定性的理论及数值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符新军;饱和粉土质砂应变软化特性的试验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2 李正立;考虑损伤及应变软化特性的巷道围岩变形破坏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7194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719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