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图像到建筑信息——以1930—1950年代两位学者以敦煌壁画为素材的建筑史研究成果为例
本文关键词:从历史图像到建筑信息——以1930—1950年代两位学者以敦煌壁画为素材的建筑史研究成果为例
【摘要】:通过重读1930-1950年代中国学者梁思成和西方学者布林以敦煌壁画为素材的中国建筑史研究成果,重新审视从历史图像到建筑信息这个环节的关键问题,包括从价值判断的角度评估历史图像素材使用的局限与潜力,以及历史图像的细节辨识与空间尺度还原的问题。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关键词】: 历史图像 建筑信息 中国建筑史 辨识 利用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3M540387)
【分类号】:TU-09
【正文快照】: 历史图像对中国建筑史研究有不言而喻的意义。中国建筑史在面对缺乏充分建筑实物遗存的历史时期时,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再现性历史图像来获得对那个时代建筑的形象化认识。即使对于其他历史时期,历史图像也可能包含现有其他类型材料所无法涵盖的独特建筑信息。如何从历史图像中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梁思成;;敦煌壁画中所见的中国古代建筑[J];文物参考资料;1951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红亮;;“穹庐”与“拂庐”——青海郭里木吐蕃墓棺板画毡帐图像试析[J];敦煌学辑刊;2011年03期
2 樊锦诗;敦煌石窟研究百年回顾与瞻望[J];敦煌研究;2000年02期
3 陈菁;;汉晋时期河西走廊砖墓穹顶技术初探[J];敦煌研究;2006年03期
4 王洁;;莫高窟早期建筑图像的记号解读[J];敦煌研究;2009年05期
5 王洁;陈世钊;;敦煌莫高窟隋朝建筑图像解读[J];敦煌研究;2010年04期
6 贺云翱;;六朝都城佛寺和佛塔的初步研究[J];东南文化;2010年03期
7 贾洪波;;关于宋式建筑几个大木构件问题的探讨[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0年03期
8 陈岖;;敦煌莫高窟洞窟形制解读[J];古建园林技术;2007年04期
9 陈菁;;汉晋时期河西走廊砖墓穹顶技术初探[J];古建园林技术;2009年02期
10 张毅捷;;普拍方[J];古建园林技术;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临安;陈婷;;唐大明宫翰林院建筑复原初探[A];《营造》第五辑——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上)[C];2010年
2 贝英红;;追求建筑与山地自然环境的融合——西安市清凉寺修复规划设计说明[A];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梅明思;程建军;;仁化县云龙寺塔形制研究[A];2014年中国建筑史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程义;关中唐代墓葬初步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2 周俊玲;建筑明器美学论[D];西安美术学院;2009年
3 孙旭;宋代杭州寺院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颖;敦煌莫高窟吐蕃后期经变画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5 李江;明清时期河西走廊建筑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6 玄胜旭;中国佛教寺院钟鼓楼的形成背景与建筑形制及布局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7 胡月文;丝绸之路段[D];西安美术学院;2014年
8 戴孝军;中国古塔及其审美文化特征[D];山东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艳;中国传统元素在滇怡苑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林业大学;2010年
2 李彦彦;明代状元造像创作的美学特征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3 耿海珍;明清衙署文化与其建筑艺术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4 王蕊佳;河北易县开元寺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戚欢月;敦煌荒漠化地区建筑形态的再发展[D];清华大学;2004年
6 徐雄;唐宋时期汴州(东京)相国寺形制发展历程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7 李鹰;河西走廊地区传统生土聚落建筑形态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8 王天航;建筑与环境:唐长安木构建筑用材定量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高燕;四川地区唐代石窟西方净土变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李静;中原北方与敦煌北朝隋代石窟天井图样考察[D];清华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玄峰;;中国建筑史教育理念初探——中国建筑史教育系列之一[J];华中建筑;2006年06期
2 玄峰;蔡军;;中国建筑史教育内容浅析——中国建筑史教育系列之二[J];华中建筑;2007年02期
3 玄峰;蔡军;;中国建筑史教学方法漫谈——中国建筑史教育系列之六[J];华中建筑;2009年12期
4 王炎松;段亚鹏;;体验与考察的方法对中国建筑史课程学习的重要意义[J];华中建筑;2010年08期
5 葛海霞;;中国建筑史教学浅析[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年08期
6 杨宇振;;超越东西之间:当代中国建筑史的写法[J];建筑与文化;2011年07期
7 李洁;;侨校中国建筑史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年06期
8 高为;;“捡来的”《中国建筑史》[J];文学自由谈;2013年01期
9 臧尔忠;《中国建筑史》勘误[J];古建园林技术;1998年02期
10 特蕾西·米勒;吴弘明;;中国建筑史的多维性考察——首届中国建筑史国际讨论会综述[J];城市史研究;2000年Z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路秉杰;;我的“中国建筑史”之路[A];《营造》第五辑——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上)[C];2010年
2 单士元;;中国建筑史扩大研究课题意见的商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历史学术委员会一九七九年度年会上的发言[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一辑)[C];1980年
3 杨鸿勋;;中国建筑史学史概说[A];建筑史论文集(第11辑)[C];1999年
4 刘妍;;中国曲屋顶疑题的百年探讨[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5 张轶群;;新世纪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对中国建筑史研究与教学的新需求[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刘敦桢;;南京灵谷寺无梁殿的建造年代和式样来源——关于中国建筑史问题的一封信[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一辑)[C];198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为;“捡来的”双效书——《中国建筑史》[N];中华读书报;2013年
2 朱涛;1932:“中国建筑”的构筑[N];经济观察报;2014年
3 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N];中华建筑报;2011年
4 吴锡平;建筑:立体的文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5 早报记者 陈诗悦;他是被中国建筑史遗漏的人[N];东方早报;2014年
6 侯幼彬;以有无之道论中国建筑艺术[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7 顾孟潮;从建筑之树说起[N];中华建筑报;2012年
8 李学英;让凝固的音乐飞扬[N];人民法院报;2003年
9 宋冰;淡出岁月的古宅[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10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学者 任孟山;费城与北京,哪个更有历史?[N];华夏时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帆;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研究再探[D];清华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周怡;基于高职类院校的《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模式探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2 张仑;本科中国建筑史教学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年
3 胡颖;基于网络的中国建筑史CAI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4 王德鹏;中国的石文化与建筑用石传统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5 陈晓燕;中国近代折衷主义建筑研究[D];湖北美术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7231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723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