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社区营造视野下的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4 13:05

  本文关键词:社区营造视野下的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乡村公共空间 社区营造


【摘要】:乡村公共空间作为村民最重要的公共交往场所,不仅是乡村居民日常生活和公共活动的载体,也是维护乡民社区情愫的纽带和传统文化的依托,在乡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近年来城市化快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转型,“空心化”乡村日益严重,乡村公共空间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直接影响到乡村的建设;传统乡村公共空间正逐渐衰败,新的乡村公共空间又出现许多问题。与此同时,日本、台湾的社区营造正如火如荼的进行,并成功促进了当地乡村的建设,包括对乡村公共空间的改造,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为我国乡村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社区营造”因有着良好的在地性和可持续性,成为日本和中国台湾社区公共空间营建的主要建设模式。本文首先对社区营造发展历史和理论进行探究,梳理和总结了社区营造的特征,通过理论研究和国内外社区营造的成功案例进行深入解析,提出了社区营造能够成为引导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新方向,进而为乡村公共空间的重塑提供新的动力。社区营造介入下的乡村公共空间设计不仅仅是针对公共空间的形态,同时也是对村民自身能力的发掘和培养,对乡村居民的自信心和凝聚力的重识。基于此,笔者对社区营造介入到乡村公共空间的营建提出了相应的原则,并对营建活动平台的建立、营建方式的培养、公共空间的建构和景观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策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到相关的实践案例。
【关键词】:乡村公共空间 社区营造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2.29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14
  • 1 绪论14-28
  • 1.1 研究背景14-16
  • 1.1.1 传统乡村公共空间的衰败14
  • 1.1.2 新农村建设的实践问题14-15
  • 1.1.3 社区营造的兴起15-16
  • 1.2 研究对象16-18
  • 1.2.1 乡村16-18
  • 1.2.2 乡村公共空间18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8-19
  • 1.3.1 研究的目的18
  • 1.3.2 研究的意义18-19
  • 1.4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19-25
  • 1.4.1 国外研究现状19-22
  • 1.4.2 国内研究现状22-25
  • 1.5 研究方法25-26
  • 1.5.1 相关文献查阅25
  • 1.5.2 实地调查研究25
  • 1.5.3 现场访谈实录25
  • 1.5.4 资料归纳总结25
  • 1.5.5 交叉学科学习25-26
  • 1.6 研究内容及框架26-28
  • 2 相关理论及概念研究28-48
  • 2.1 相关理论研究28-31
  • 2.1.1 内生式发展理论28-29
  • 2.1.2 有机更新理论29-31
  • 2.2 “乡村公共空间”的概念研究31-37
  • 2.2.1 乡村公共空间的概念31
  • 2.2.2 乡村公共空间发展过程31-32
  • 2.2.3 乡村公共空间分类32-35
  • 2.2.4 乡村公共空间的现状35-37
  • 2.2.5 小结37
  • 2.3 “社区营造”相关概念解读37-43
  • 2.3.1 “社区”及“社区营造”的概念37-40
  • 2.3.2 社区营造的特征40-42
  • 2.3.3 社区营造在中国和日本的发展情况42-43
  • 2.3.4 社区营造与当下乡村建设的区别与联系43
  • 2.4 “乡村营建”相关概念解读43-44
  • 2.4.1“乡村营建”的概念43
  • 2.4.2“乡村营建”与“社区营造”的联系与区别43-44
  • 2.5 社区营造介入乡村公共空间营建的意义44-45
  • 2.5.1 社区营造与乡村公共空间之关系的再认识44-45
  • 2.5.2 社区营造对乡村公共空间营建方式的推动45
  • 2.5.3 社区营造对乡村公共空间进行了升华45
  • 2.6 本章小结45-48
  • 3 社区营造推动下的实践案例调研48-76
  • 3.1 信阳市西河村公共空间案例调研48-59
  • 3.1.1 西河村基本概况48-49
  • 3.1.2 西河村公共空间形态调研49-54
  • 3.1.3 西河村公共空间建构调研54-56
  • 3.1.4 西河村公共空间景观调研56-57
  • 3.1.5 西河村公共空间营建方式调研57-58
  • 3.1.6“新”公共空间对当地文化与产业的发展的促进58
  • 3.1.7 小结58-59
  • 3.2 信阳市郝堂村公共空间案例调研59-68
  • 3.2.1 郝堂村基本概况59-60
  • 3.2.2 郝堂村公共空间形态调研60-64
  • 3.2.3 郝堂村公共空间建构调研64-65
  • 3.2.4 郝堂村公共空间景观调研65-66
  • 3.2.5 郝堂村公共空间营建方式调研66-67
  • 3.2.6 郝堂村公共空间活动平台的建立67
  • 3.2.7“新”公共空间对当地文化与产业的发展的促进67-68
  • 3.2.8 小结68
  • 3.3 日本古川町公共空间案例调研68-73
  • 3.3.1 古川町基本概况68-69
  • 3.3.2 古川町公共空间建设69-71
  • 3.3.3 古川町公共空间的营建方式71-72
  • 3.3.4 小结72-73
  • 3.4 关于案例调研的启示和不足73-76
  • 3.4.1 关于案例调研的启示73
  • 3.4.2 关于案例调研的不足73-76
  • 4 社区营造推动下的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研究76-108
  • 4.1 社区营造推动下的公共空间设计原则76-81
  • 4.1.1 协同营建、多方合作原则76-77
  • 4.1.2 有机更新性原则77-79
  • 4.1.3 空间复合型原则79-80
  • 4.1.4 示范引导性原则80-81
  • 4.1.5 经济在地性原则81
  • 4.2 社区营造推动下公共空间设计策略81-106
  • 4.2.1 乡村公共空间的营建平台81-83
  • 4.2.2 乡村公共空间的营建手段83-85
  • 4.2.3 乡村公共空间的形态设计85-101
  • 4.2.4 乡村公共空间的建构策略101-105
  • 4.2.5 乡村公共空间的景观策略105-106
  • 4.3 本章小结106-108
  • 5 社区营造推动下乡村公共空间的设计实践108-134
  • 5.1 思考——对高山移民安置点提出的几点问题108-109
  • 5.1.1“新建型”乡村社区与“传统型”乡村社区的区别108
  • 5.1.2 社区营造介入到二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108-109
  • 5.2 调研与分析——基于社区营造下的项目解析109-112
  • 5.2.1 实地调研109-111
  • 5.2.2 各方参与者的角色分析111
  • 5.2.3 社区营造下的项目诉求111-112
  • 5.3 对策——高山移民安置点公共空间设计112-129
  • 5.3.1 对公共空间的形态设计112-124
  • 5.3.2 对公共空间的建构设计124-126
  • 5.3.3 对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126-127
  • 5.3.4 对公共空间的营建手段127-129
  • 5.4 反馈——高山移民安置点公共空间使用评价129-131
  • 5.4.1 对体育广场空间使用的评价129-130
  • 5.4.2 对文化服务中心使用的评价130-131
  • 5.4.3 对实施过程的可控性131
  • 5.5 本章小结131-134
  • 6 结论与展望134-136
  • 6.1 研究结论134
  • 6.2 研究局限134-135
  • 6.3 研究展望135-136
  • 致谢136-138
  • 参考文献138-142
  • 附录142-152
  • A. 高山移民安置点的公共空间访谈笔录142-150
  • B. 沿河乡人民政府场镇移民点农房建设方案文件150-152
  • C. 关于调研案例的背景152
  • D.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1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诗,陈建;高校校园公共空间探析[J];规划师;2003年09期

2 李海燕,吕富s,

本文编号:7314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7314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f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