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TMD-基础隔震混合控制体系在近场地震作用下的能量响应与减震效果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25 07:18

  本文关键词:TMD-基础隔震混合控制体系在近场地震作用下的能量响应与减震效果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基础隔震 TMD 近场地震动 非线性地震响应 能量响应


【摘要】:基于能量平衡原理对近场地震作用下TMD-基础隔震混合控制体系进行了能量响应分析,研究了不同脉冲周期地震作用下混合控制体系的减震效果。采用Bouc-Wen模型模拟隔震层的非线性力-变形行为,建立了TMD-基础隔震混合控制体系的运动方程和相对能量平衡方程。以某八层基础隔震结构为算例,运用四阶龙格-库塔法和梯形法分别对结构安装TMD前后的非线性地震响应和能量响应进行求解,分析了混合控制体系中输入能量的变化和耗散过程。分析结果表明:以隔震层峰值位移作为控制对象时,TMD的控制效果并不好;从能量的角度来看,TMD对主结构的输入能,特别是隔震层滞回耗能的控制非常有效,这是因为TMD的阻尼耗散了体系中的大部分输入能;不同脉冲周期地震作用下TMD的减震效果差别较大,对TMD最优参数进行求解时应考虑地震动特性的影响。
【作者单位】: 兰州理工大学防震减灾研究所;兰州理工大学西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关键词】基础隔震 TMD 近场地震动 非线性地震响应 能量响应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978130)
【分类号】:TU435
【正文快照】: 基础隔震结构通过在上部结构和基础之间设置水平刚度明显小于上部结构抗侧刚度的隔震层来延长结构的基本周期,使上部结构与输入地震动的短周期成分几乎绝缘,最终达到保护上部结构的目的。地震作用下隔震结构的变形主要集中在隔震层,为了避免在强震作用下由于隔震层的位移过大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江辉,朱f^;脉冲型地震动模拟与隔震桥墩性能的能量分析[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2 朱宏平,唐家祥;高层建筑被动混合控制的波动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8年03期

3 杜永峰,李慧,苏磐石,赵国藩;非比例阻尼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的实振型分解法[J];工程力学;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新乐;窦慧娟;彭永恒;杜蓬娟;;基于近断层地震的桥梁结构抗震设计研究进展[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2 周君求;彭跃社;;求解弱非比例阻尼系统实模态解的阻尼矩阵摄动法[J];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08年04期

3 罗奇峰,石春香,曹炳政,杨树龙,熊华,李仕栋;中国近4年结构抗震进展介绍[J];地震学报;2003年06期

4 魏俊杰;樊剑;王志彤;;近断层地震作用下混合阻尼隔震结构的响应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7年05期

5 杜永峰;李慧;;智能隔震:基于能量响应和可靠度的前景分析[J];工程力学;2006年S2期

6 张文芳;贾淑贤;李国胜;;一种全密封锁位型摩擦阻尼隔震支座的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09年11期

7 李慧;王文武;杜永峰;党育;;偏心隔震结构随机响应分析[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8 韩建平;王洪涛;李林;;无填充墙基础隔震RC框架在环境激励下的动力特性[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2年04期

9 布占宇;丁勇;谢旭;黄剑源;;斜拉桥地震响应分析中阻尼矩阵精确估计研究[J];工业建筑;2012年10期

10 潘旦光;;直接确定Rayleigh阻尼系数的一种优化方法[J];工程力学;2013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杜永峰;张尚荣;;非比例阻尼隔震结构动力响应分析的矩阵摄动法[A];全国结构振动与动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杜永峰;李慧;;智能隔震:基于能量响应和可靠度的前景分析[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6年

3 樊剑;魏俊杰;刘铁;;近断层地震下R-FBI隔震结构地震反应及防护研究[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俊峰;桥梁三维隔震分析与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2 张俊发;高层建筑考虑土—桩—结构相互作用的静动力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3 杨风利;铁路桥梁减隔震设计方法及设计参数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4 吴学淑;平面不对称高层建筑结构利用速度型阻尼器减震控制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5 叶昆;近断层脉冲型地震作用下LRB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胡进军;近断层地震动方向性效应及超剪切破裂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9年

7 李悦;强震作用下动水压力对深水桥梁动力性能的影响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0年

8 姜迎春;结构地震响应波动分析的被研究块体方法[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9 赵国辉;公路桥梁减隔震装置力学参数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10 王炎;铁路减隔震桥梁地震反应分析及易损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智玲;结构-TMD系统风激随机振动及灵敏度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吴邦照;基础隔震结构的性能分析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3 郭辉;隔震层位置及阻尼比对隔震效果的影响[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4 李红梅;基础磨擦滑移隔震结构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01年

5 吴强;碟形弹簧对结构物的隔震作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6 许宏洲;隔震结构体系的地震反应和抗震可靠度研究[D];华侨大学;2004年

7 林云腾;层间隔震结构工作机理研究[D];福州大学;2005年

8 王文武;偏心隔震结构平—扭耦联随机地震响应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06年

9 彭伟;减隔震桥梁非经典阻尼问题与简化分析方法[D];同济大学;2006年

10 沈金生;非比例阻尼隔震结构反应谱方法研究及平扭耦联动力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朱宏平,唐家祥;多层基础隔震房屋结构在水平地震力作用下的振动传递[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5年02期

2 郭永刚,曲乃泗,董毓新;在非比例阻尼情况下结构动力响应的摄动分析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5年04期

3 杜永峰,李慧,B.F.Spencer,Jr,白莉,张丽娟;隔震结构动力时程响应的一种工程实用算法[J];甘肃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4 杜永峰,杜小妮,赵国藩;用拉普拉斯变换方法求解非比例阻尼隔震结构[J];兰州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5 秦权,楼磊;非经典阻尼对悬索桥地震反应的影响[J];土木工程学报;1999年03期

6 朱宏平,唐家祥;房屋结构振动控制的功率流方法[J];振动工程学报;1994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君武,张敏政,郭迅,齐霄斋;地震动的3D瞬态特征与结构破坏的关系[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2 李新乐,朱f^;近场地震速度脉冲效应及模拟模型的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年12期

3 卢育霞,石玉成;三危山断层近场地震动对敦煌莫高窟的影响研究[J];西北地震学报;2004年03期

4 张冬丽,陶夏新,周正华;近场地震动格林函数的解析法与数值法对比研究[J];西北地震学报;2004年03期

5 刘鹏程,郑天愉,姚振兴;唐山近场地震动的半经验拟合[J];地球物理学报;1995年03期

6 李爽;谢礼立;郝敏;;地震动参数及结构整体破坏相关性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7 王昊;谭平;殷伟希;周福霖;;近场下桥梁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J];华南地震;2010年02期

8 张敏政;;强震震源和强震地震动的模拟(上)[J];世界地震工程;1988年02期

9 廖振鹏;袁一凡;;近场地震学研究概况[J];国外地震工程;1981年04期

10 谭平;谈忠坤;周福霖;;近场地震动特性及其弹性与塑性谱的研究[J];华南地震;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帆;董银峰;李英民;郭俊锋;;时程分析中速度脉冲地震动的适用性及影响规律[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2 袁一凡;;近场地震动的模拟[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3 周红;张勇;俞言祥;;汶川地震近场地震动特征的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胡聿贤;张敏政;;地震动研究的国内外现状(综述)[A];中国地震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4年

5 罗奇峰;胡聿贤;;1976年滦县地震(Ms7.1)近场地震动估计[A];中国地震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2年

6 陶夏新;刘海明;张冬丽;王海云;;近场地震动预测中震源模型的建立[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彭克中;李沙白;谢礼立;杜美琪;任增云;;唐山台阵近场加速度记录的反应谱分析[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8 左琼;吴强;陈少林;;速度脉冲型地震动瞬时输入能特性研究[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时振梁;;核电厂地震安全性评价中的地震构造研究[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二——“十五”地质行业获奖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10 张鹏;李宁;陈新民;王旭东;;汶川地震山体崩塌破坏特征的分析与启示[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海云;近场强地震动预测的有限断层震源模型[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4年

2 栾小兵;空间网格结构土—结构相互作用模型与地震反应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3 张冬丽;基于数值格林函数方法的近场长周期强地震动模拟[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5年

4 喻烟;汶川地震区地震动估计经验模型[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继文;远场地震动作用下土—结构相互作用对深厚土层上高层建筑的影响[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2 崔艺斌;桩土相互作用下的并联基础隔震性状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3 罗伟兵;土-结构相互作用混合试验方法的数值模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彭磊;汶川地震上盘效应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5 陈富;强地震动随机合成中震源谱模型的改进[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6 张齐;中国西部强地震动衰减关系初步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3年

7 黄蓓;基于集集地震记录的近断层地震动特性分析[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3年

8 王彬;多层框架基础隔震体系土—结动力相互作用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4年

9 刘启方;断层附近强地面运动的初步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1年

10 万卫;汶川地震反应谱衰减关系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3年



本文编号:7357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7357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2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