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影响开发下城市公园雨水利用设计研究
本文关键词:低影响开发下城市公园雨水利用设计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无序扩张造成水文环境、水生物栖息地破坏,引发人工环境与原有生态环境失衡,导致城市面临着洪涝干旱、水污染、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水生态问题。本文提出低影响开发下城市公园雨水利用设计策略,旨在从城市公园的角度扩展我国雨水利用的管理方式,促进城市公园雨水利用,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海绵城市的构建有所帮助。本文对城市公园雨水利用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归纳雨水利用主要是解决雨水径流、水生态修复和雨水资源化三方面问题,结合雨水利用中雨水的滞留渗透、截污净化、传输、存储四个过程,构建低影响开发下城市公园雨水利用设施体系,并对各种雨水利用设施设计要点进行归纳对比。从公园设计的角度,对国内外四个不同开发模式的公园进行分析,指出低影响开发不仅仅是对自然的低影响开发,同时也是对城市文化的低影响开发。雨水利用需要差异化设计,提出基于文化低影响开发模式下四种城市公园分类(新生型公园、转换型公园、更新型公园、和街区开放型公园),并对各类公园进行了性质划分和设计要点阐述。本文结合艾溪湖湿地公园实证,对场地开发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当地自然条件和文化特点,提出艾溪湖湿地公园设计策略和措施,探讨低影响开发下城市公园雨水利用设计的差异化可行性。通过低影响开发下城市公园雨水利用设计研究,以期扩展从业者设计思路,增强雨水利用设计中控制雨水径流、水环境修复、雨水资源化以及城市文化的低影响认识,满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求,从而推进海绵城市的构建。
【关键词】:低影响开发 城市公园 雨水利用 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6.5;TV213.9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1 绪论9-23
- 1.1 研究背景9-13
- 1.1.1 城镇化引发的城市水生态问题9-10
- 1.1.2 市政工程的制约性10-12
- 1.1.3 低影响开发的兴起12
- 1.1.4 街区公园的转变12-13
-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13-14
- 1.2.1 研究意义13
- 1.2.2 研究目的13-14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14-20
- 1.3.1 国外研究综述14-16
- 1.3.2 国内研究综述16-19
- 1.3.3 小结19-20
- 1.4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20-21
- 1.4.1 研究方法20-21
- 1.4.2 技术路线21
- 1.5 创新点与主要观点21-23
- 1.5.1 创新点21-22
- 1.5.2 主要观点22-23
- 2 相关理论概述23-25
- 2.1 低影响开发理论23
- 2.2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理论23-24
- 2.3 源头控制理论24
- 2.4 水循环经济理论24
- 2.5 小结24-25
- 3 国内外相关案例分析25-31
- 3.1 国外案例分析25-27
- 3.1.1 唐纳德溪水公园25-26
- 3.1.2 路易斯安那州林地雨水花园26-27
- 3.2 国内案例分析27-29
- 3.2.1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27-28
- 3.2.2 南昌青山湖公园水生态治理设计28-29
- 3.3 小结29-31
- 4 城市公园雨水利用设计31-54
- 4.1 设计目标31-33
- 4.1.1 雨水资源化31-32
- 4.1.2 控制雨水径流32
- 4.1.3 水生态修复32-33
- 4.1.4 展现城市文化33
- 4.2 设计原则33-37
- 4.2.1 增加透水地表比例33-34
- 4.2.2 利用原有的自然排水体系34-35
- 4.2.3 尽量从源头控制雨水径流35
- 4.2.4 雨水利用的多层分散化处理35-36
- 4.2.5 雨水利用过程的可视化36
- 4.2.6 雨水利用设施与景观要素相结合36-37
- 4.3 城市公园的雨水利用设计策略37-53
- 4.3.1 城市公园分类37-38
- 4.3.2 新生型公园雨水利用设计研究策略38-39
- 4.3.3 转换型公园雨水利用设计研究策略39
- 4.3.4 更新型公园雨水利用设计研究策略39-40
- 4.3.5 住区开放型公园雨水利用设计研究策略40
- 4.3.6 城市公园雨水利用设施设计40-51
- 4.3.7 雨水利用设施汇总51-53
- 4.4 小结53-54
- 5 城市公园雨水利用实践——以艾溪湖湿地公园为例54-63
- 5.1 项目概况54-55
- 5.1.1 区位条件54
- 5.1.2 气候条件54-55
- 5.1.3 土壤条件55
- 5.2 问题分析55-56
- 5.2.1 水动力缺失55
- 5.2.2 景观模式单一55-56
- 5.2.3 雨水利用效率低56
- 5.2.4 城市文化缺失56
- 5.3 设计目标56
- 5.4 方案设计56-62
- 5.4.1 文化内涵56-57
- 5.4.2 功能布局57-58
- 5.4.3 道路改造58-59
- 5.4.4 景观升级59-61
- 5.4.5 水系整治61-62
- 5.5 小结62-63
- 6 结论63-65
- 参考文献65-69
- 致谢69-70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文磊;雨水利用在日本[J];水利天地;2001年08期
2 刘青勇,顾建金;“国内外雨水利用新技术”培训班在济举行[J];山东水利;2004年07期
3 张军锋,何俊仕;沈阳市城区雨水利用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Z1期
4 丁跃元;张书函;陈建刚;;北京城区雨水利用的回顾与现状[J];住宅产业;2005年01期
5 杨华安;;雨水利用是个宝[J];四川气象;2006年01期
6 刘军;;石家庄市城区雨水利用的主要措施[J];中国水利;2006年15期
7 范炳均;刘光永;;上海某培训中心雨水利用工程设计体会[J];给水排水;2006年09期
8 张强;鲍万民;王继华;李勇;;淄博住宅小区雨水利用探讨[J];城乡建设;2006年10期
9 仰玉珍;;北京市雨水利用的总体思路和应对策略[J];市政技术;2006年06期
10 顾正斌;侯毅凯;王慧勇;;邯郸市城区雨水利用途径探索[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永青;;适合广西的雨水利用途径探讨[A];2010年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高建恩;牛文权;冯浩;吴普特;;雨水利用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A];第四次全国雨水利用技术研究会暨学术年会专辑论文集[C];2004年
3 张军锋;何俊仕;;沈阳市城区雨水利用对策[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金立华;王登礼;祝辉;孙荣花;;雨水利用应在城市中大力推广[A];山东水利学会第九届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4年
5 乔晓罡;李文静;;从一些国家雨水利用情况谈我国的雨水利用[A];“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李元红;金彦兆;;未来甘肃雨水利用的发展方向与保障对策[A];中国水利学会2007学术年会雨水利用与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7 薛选世;;雨水利用与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A];中国水利学会2007学术年会雨水利用与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8 李向宇;贾艾晨;曹文强;;大连市雨水利用的可行性研究[A];2008年全国城市水利学术研讨会暨工作年会资料论文集[C];2008年
9 张金鹏;李晴;;浅析北京地区园林绿地的雨水利用[A];2009北京生态园林城市建设[C];2010年
10 尹建坤;耿炜;靳睿杰;曹立强;穆岩;董钰;;石家庄市雨水利用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杨毅;雨水利用将进入新阶段[N];中国水利报;2001年
2 记者王方杰;甘肃“雨水利用行动”获国际特等奖[N];人民日报;2003年
3 记者 闫雪静;本市建成雨水利用设施55处[N];北京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高莹;重视雨水利用系统的建设[N];友报;2007年
5 张克锋 陈伟伟;黄科院建成城区雨水利用示范工程[N];黄河报;2011年
6 吴普特 高建恩;人工汇集雨水利用技术[N];中国水利报;2003年
7 采田 选编;雨水利用,看日本是怎样做的[N];中国水利报;2004年
8 ;德国的雨水利用[N];中国水利报;2004年
9 阮本清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雨水利用良性发展[N];中国水利报;2005年
10 记者 陈宗立 特约记者 周文馨;甘肃雨水利用规模居世界之首[N];光明日报;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旭超;寒冷地区城市住宅小区非传统水源利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2 庄佳欣;株洲市某小区雨水利用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3 李甜;陕北地域传统雨水利用智慧及其现代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4 张涛;城市公园雨水利用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5 申潇潇;河南省城市山地公园雨水利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6 杜无名;雨水利用系统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7 邓丽佳;基于场地要素的陕北丘陵沟壑区雨水利用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8 苏畅;基于雨水利用的牡丹江师范大学校园景观规划与设计[D];东北农业大学;2016年
9 马宇博;红寺堡鲁家窑移民新村防洪及雨水利用技术研究[D];宁夏大学;2016年
10 陶望雄;雨水利用理论与技术方案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7484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748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