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苏州传统村落保护实效评估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9 15:20

  本文关键词:苏州传统村落保护实效评估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苏州 传统村落 保护实效 评估 指标体系


【摘要】:传统村落不仅是世界历史文化的象征,而且也是文化演变过程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传统村落的形成可以说是仅次于人类创造语言的第二大创造,是人类文明的最好见证,也是世世代代人民的集体记忆。我国的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精髓和中华民族的根基,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内非常重要的部分。近年来,我国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日益重视,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的保护政策与法规,地方政府也积极组织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编制且实施,并展开了其他相关的保护工作。但目前为止,缺乏对保护情况的反馈。因此,本研究聚焦于传统村落保护实际效果的研究,并以苏州地区的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对传统村落保护实效评估进行探讨。本文研究内容主要为苏州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实效评估,包括评估指标的选取、体系的构建以及评价的方法。希望通过建立保护实效评估体系,对村落保护效果进行反馈,从而促进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界定相关概念、梳理相关研究的前提下,综合运用评价学理论去对苏州传统村落保护实效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对苏州市域内传统村落的深入调研,获取苏州传统村落保护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分析苏州传统村落的基本特征以及现状情况;其次提出保护实效的评估框架,建立苏州传统村落保护实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并基于层次分析法原理确定指标权重;最后,以苏州东山镇陆巷村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对最终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后续保护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苏州 传统村落 保护实效 评估 指标体系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2.29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3
  • 第一章 绪论13-20
  • 1.1 概念界定13-14
  • 1.1.1 古村落13
  • 1.1.2 历史文化名村13
  • 1.1.3 传统村落13-14
  • 1.1.4 苏州传统村落14
  • 1.1.5 保护实效评估14
  • 1.2 研究背景14-15
  • 1.2.1 传统村落保护备受重视14-15
  • 1.2.2 传统村落保护情况反馈的缺失15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15-16
  • 1.3.1 研究目的15-16
  • 1.3.2 研究意义16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16-19
  • 1.4.1 研究内容16-17
  • 1.4.2 研究方法17-19
  • 1.5 研究框架19-20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20-29
  • 2.1 评价学理论基础研究20-22
  • 2.1.1 评价学理论20
  • 2.1.2 评价方法20-22
  • 2.1.3 相关研究评价22
  • 2.2 国内外传统村落评估研究22-24
  • 2.2.1 国外传统村落评估研究22
  • 2.2.2 国内传统村落评估研究22-23
  • 2.2.3 相关研究评价23-24
  • 2.3 现有相关评估体系研究24-29
  • 2.3.1 历史文化村镇评估体系的构成24-25
  • 2.3.2 重要历史地段评估体系的构成25-27
  • 2.3.3 单体建筑遗产评估体系构成27-28
  • 2.3.4 相关研究评价28-29
  • 第三章 苏州传统村落的基本特征及保护现状研究29-40
  • 3.1 苏州传统村落的现状调研29-35
  • 3.1.1 调研对象29-30
  • 3.1.2 调研内容30-34
  • 3.1.3 调研方法34-35
  • 3.2 苏州传统村落的基本特征35-37
  • 3.2.1 布局特征35-36
  • 3.2.2 格局特征36-37
  • 3.2.3 建筑特征37
  • 3.2.4 文化特征37
  • 3.3 苏州传统村落保护现状情况37-40
  • 3.3.1 保护参差不齐,,存续情况分化38
  • 3.3.2 商业开发过度,保护管理缺失38-39
  • 3.3.3 忽略居民意愿,公众参与不够39-40
  • 第四章 苏州传统村落保护实效评估体系构建40-63
  • 4.1 传统村落保护实效评估的目的与意义40-41
  • 4.1.1 传统村落保护实效评估的目的40
  • 4.1.2 传统村落保护实效评估的意义40-41
  • 4.2 传统村落保护实效评估的原则与限制因素41-42
  • 4.2.1 评估的原则41
  • 4.2.2 评估的限制因素41-42
  • 4.3 传统村落保护实效评估的方法与重点42-43
  • 4.3.1 传统村落保护实效评估的方法42
  • 4.3.2 传统村落保护实效评估的重点42-43
  • 4.4 苏州传统村落保护实效评估指标的选取43-45
  • 4.4.1 评估指标选取的原则43
  • 4.4.2 评估指标的确定43-45
  • 4.5 苏州传统村落保护实效评估指标的释义与等级标准45-54
  • 4.5.1 原貌保存情况45-49
  • 4.5.2 保护发展情况49-53
  • 4.5.3 居民满意度及认知情况53-54
  • 4.6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保护实效评估体系构建与权重确定54-63
  • 4.6.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54-57
  • 4.6.2 构建苏州传统村落保护评估指标体系层次结构模型57-58
  • 4.6.3 苏州传统村落保护评估指标权重确定58-63
  • 第五章 苏州传统村落保护实效评估的实证研究63-84
  • 5.1 陆巷村基本概况63-70
  • 5.1.1 沿革与演变63-65
  • 5.1.2 选址与布局65-66
  • 5.1.3 格局与肌理66-67
  • 5.1.4 街巷与建筑67-69
  • 5.1.5 风物与文化69-70
  • 5.2 陆巷村保护实效评估指标的再选取及权重确定70-72
  • 5.2.1 陆巷村保护实效评估指标的再选取70
  • 5.2.2 陆巷村保护实效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70-72
  • 5.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陆巷村进行评估72-79
  • 5.3.1 模糊综合评价法原理72-73
  • 5.3.2 评估等级百分制赋值与评估等级区间划分73-74
  • 5.3.3 模糊判断矩阵及综合得分确定74-79
  • 5.4 陆巷村保护实效评估结果分析79-81
  • 5.4.1 原貌保存情况评估结果分析79-80
  • 5.4.2 保护发展情况评估结果分析80-81
  • 5.4.3 居民满意度及认知情况评估结果分析81
  • 5.5 陆巷村后续保护工作建议81-84
  • 5.5.1 针对保存要素81-82
  • 5.5.2 针对发展要素82-83
  • 5.5.3 针对居民参与83-84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84-86
  • 6.1 主要结论84-85
  • 6.2 不足与展望85-86
  • 参考文献86-89
  • 图表目录89-92
  • 致谢92-93
  • 附录93-104
  • 附录1 苏州21个传统村落的调研情况93-98
  • 附录2 苏州传统村落保护实效评估指标相对重要性问卷表98-103
  • 附录3 苏州传统村落保护实效评估当地居民问卷表103-104
  • 作者简历10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房志腾;李兵营;;村落发展的历史启发及现实思考[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2 邓春凤;刘宝成;;乡土重建——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模式[J];小城镇建设;2009年07期

3 李益长;;福建闽东畲族村落文化的价值与开发研究[J];科技视界;2013年21期

4 曹迎春;张玉坤;;“中国传统村落”评选及分布探析[J];建筑学报;2013年12期

5 刘华;;如何让传统村落真正“活”下去[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14年02期

6 彭泺;;四部门联合下发指导意见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J];建筑设计管理;2014年05期

7 柯善北;;保护传统村落的整体空间形态与环境——《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解读[J];中华建设;2014年07期

8 邓春凤;黄耀志;冯兵;;基于传承传统村落精神的新农村建设思路[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7年04期

9 秦健;陈小慈;张纵;;黎族传统村落形态与住居形式研究[J];广东园林;2012年01期

10 白佩芳;杨豪中;周吉平;;关于传统村落文化研究方法的思考[J];建筑与文化;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重义;;当前村落旅游对保护村落文化潜在的问题[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2 王玉;周俭;林森;;关于“社区参与”参与“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的相关探讨[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小城镇与村庄规划)[C];2012年

3 赵飞华;蔡云超;俞宸亭;王丽敏;;杭州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实施建议——以富阳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C];2013年

4 田家兴;;传统村落的区域保护与发展探索研究——以昆明市传统村落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C];2013年

5 段德罡;黄梅;;纳西族传统村落保护研究进展及建议[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C];2013年

6 何重义;;中国古村—引言[A];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第七辑)——中国民居第七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7 张守玉;刘德泉;;村落文化调查的实践与思考[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7[C];2007年

8 张从军;;村落文化景观建设刍议[A];山东省民俗学会2013年年会暨中国石榴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赵一新;;浅淡传统村落中的“圳”[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10 李昆雄;严富艳;王治;;基于文化线路视角的近郊历史村落文化保护初探——以云南省安宁市禄

本文编号:7540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7540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3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