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imulink的基础隔震和层间隔震地震反应分析
本文关键词:基于Simulink的基础隔震和层间隔震地震反应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基础隔震 中间隔震 Simulink 时程分析
【摘要】:中间层隔震作为一种新型的隔震形式,在特殊结构或加固设计中有着应用优势。本文根据橡胶垫隔震结构的多自由度体系动力模型及状态方程,在Simulink环境下建立了基础隔震和中间层隔震结构的动力时程分析仿真系统,针对一栋框架结构的两种隔震形式进行了仿真计算,研究表明了两种隔震形式良好的隔震效果,同时证明了Simulink这种工具对结构动力系统仿真有着较高效率。
【作者单位】: 中铁二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关键词】: 基础隔震 中间隔震 Simulink 时程分析
【基金】:河北自然科学基金(E2013203183) 住建部科技项目(2013-K2-2)
【分类号】:TU352.12
【正文快照】: 随着隔震理论和技术日趋成熟,橡胶垫隔震技术以其高效、简便和经济实用等优势得到了工程界的认可。除了基础隔震技术外,在一些建筑增层加固或特殊结构中,中间层隔震因其特有的优势逐渐受到重视[1-3]。例如日本汤和研修所[4]原是依山而建的16层建筑,后来对其进行隔震加固,在8层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祁皑;层间隔震技术评述[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6期
2 赵楠;;高层中间层隔震结构的非线性动力分析[J];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11年03期
3 王鑫;闫振国;;层间隔震结构减震机理的数值模拟分析[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明白;盛宏玉;吴韬;裴先宇;;竖向刚度突变结构设置层间隔震层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谱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2 胡建安;干洪;;带裙房层间隔震框架结构的动力时程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3 申春梅;赵歆冬;陈辉;;隔震技术应用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祁皑;林云腾;郑国琛;;层间隔震结构工作机理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4期
5 刘英利;王绍杰;苏幼坡;苏经宇;;底部两层框架基础隔震建筑非线性动力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6期
6 郑国琛;祁皑;阎维明;;加层减震结构振动台试验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02期
7 王学庆;刘海卿;;高层分段隔震结构的动力响应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1期
8 张文芳;吕涛;孔鹏;;调谐结构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参数配置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3期
9 吴应雄;祁皑;颜学渊;;某首层柱顶隔震结构动力特性测试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6期
10 孙颖;李涛;李霄男;;层间隔震剪力墙减震耗能效果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1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娟;刘坚;尹飞;陈德磊;;层间隔震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迪;应用SMA复合支座的层间隔震结构体系及其地震响应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沈玮强;汶川地震房屋震害分析及抗震鉴定方法的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3 吕伟;轻钢增层混合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4 吴忠铁;叠层橡胶支座-RC柱串联隔震体系非线性力学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5 刘勇军;大底盘双塔结构层间隔震理论分析与应用技术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6 王猛;围护墙MTMD耗能框架体系减震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7 黄小健;层间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8 潘月月;基于能量的高层建筑分段隔震体系被动控制参数优化[D];华东交通大学;2011年
9 陶小委;铅芯橡胶隔震结构在竖向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分析[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10 林云腾;层间隔震结构工作机理研究[D];福州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小华,程超;TMD原理应用在框架房屋结构加层减震时最优参数值的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0年02期
2 李向真,欧海龙,林舒;层间隔震结构计算模型的简化分[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01期
3 徐忠根,周福霖;底部二层框架上部多塔楼底隔震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1期
4 金星;韦永祥;张红才;李宏宇;李军;;基于强震观测的隔震结构地震反应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2期
5 谭丽芳;蒋丽忠;董立冬;;基于Push-over分析的钢-混凝土组合框架抗震性能研究[J];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08年02期
6 徐忠根,胡敏茵,周福霖;房屋建筑中间层隔震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4年05期
7 叶列平;陆新征;马千里;汪训流;缪志伟;;混凝土结构抗震非线性分析模型、方法及算例[J];工程力学;2006年S2期
8 郭小宁;盛宏玉;;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层间隔震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10期
9 赵昕,李杰;层间隔震结构隔震垫的有限元模拟[J];建筑结构;2001年11期
10 韩小雷;陈学伟;林生逸;何伟球;郑宜;吴培烽;毛贵牛;;基于纤维模型的超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J];建筑结构;2010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登贵;雷静雅;周祥瑞;付李宁;徐家云;;相邻结构基础隔震和层间减震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8年06期
2 曾奔;周福霖;黄东阳;;土-结构相互作用下考虑平摆耦合的基础隔震体系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3 宋玉旺;;房屋基础隔震技术应用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1年19期
4 李志林;;房屋基础隔震技术应用分析[J];企业导报;2012年14期
5 傅育安;;基础隔震工程的回顾与展望[J];工程抗震;1987年03期
6 ;建筑物基础隔震通过技术鉴定[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1年03期
7 任君,胡辉霞,高全玲;基础隔震砌体结构住宅效益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2年S1期
8 苑国良;建筑如何防震——城市建筑防震减灾基础隔震新技术[J];城市与减灾;2002年01期
9 魏德敏,康锦霞,韩海崴;基础隔震高层建筑地震响应的理论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年01期
10 陈华明,刘伟庆,孙雪梅;基础隔震住宅楼方案的应用[J];工业建筑;2004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邸元;袁明武;肖建庄;;多层结构基础隔震动力反应分析的简化[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6年
2 张立峰;王忠海;康艳博;姚秋来;肖伟;;震区框架结构基础隔震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3 王忠海;张立峰;康艳博;姚秋来;肖伟;;凉山州邮电局某住宅的基础隔震改造[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4 黄襄云;;自动复位基础隔震机构的动力分析[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7年
5 施卫星;吴广荣;;组合支座基础隔震砌体房屋设计探讨[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1999年
6 王建强;丁永刚;李大望;;摩擦摆基础隔震上部偏心结构地震反应分析[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叶昆;李黎;朱宏平;符蓉;;近断层脉冲型地震作用下基础隔震建筑结构最大位移反应研究[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雷静雅;罗登贵;;多层建筑基础隔震的减震效果分析[A];新世纪观测技术发展及防震减灾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周中一;曹万林;王卿;董宏英;张建伟;;农村基础隔震砌体结构房屋振动台试验[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10 栗增欣;董煜;;框架结构基础隔震分析[A];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宇;双向地震作用立式储罐基础隔震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2 胡紫东;考虑支座相关性的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崔利富;大型LNG储罐基础隔震与晃动控制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4 李延涛;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基础隔震与结构控制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继红;基础隔震结构非线性动力特性分析[D];苏州科技学院;2008年
2 张志亮;一维周期性复合基础隔震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3 李林;基于动力测试的无填充墙基础隔震框架结构动力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4 王哲;基础隔震偏心建筑的平—扭耦联地震反应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5 赵安兴;椭球体滚动基础隔震的可行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6 东芳;基础隔震异形柱框架结构体系地震反应控制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5年
7 张田田;基础隔震框架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8 崔艺斌;桩土相互作用下的并联基础隔震性状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9 杨一振;基础隔震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D];安徽建筑工业学院;2011年
10 陈翠翠;单向偏心结构滑移摆基础隔震扭转振动分析[D];安徽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741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774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