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城镇空间格局的识别方法及案例分析
本文关键词:区域城镇空间格局的识别方法及案例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城镇体系 空间结构 交通优势度 多维尺度分析 可视化
【摘要】:通过分析城镇之间的空间关系,探讨了区域城镇空间格局的定量化识别方法。该方法包含3个步骤:一是通过人口、产业或交通优势度的分析,识别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城市、城镇或城镇集聚区(空间节点)。二是以空间节点之间的交通联系及其未来发展变化情况为依据,利用多维尺度分析方法展现城镇之间的空间关系(空间联系)。三是确定城镇空间影响范围,进而确定城镇空间体系的整体架构(空间圈域)。以广西西江流域7个地级市为例,运用该方法,分析了2000年以来广西西江黄金水道及区域性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对区域城镇体系产生的影响,对未来城镇空间格局的变化进行了预测。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 城镇体系 空间结构 交通优势度 多维尺度分析 可视化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I32B07) 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KZZD-EW-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1138)资助
【分类号】:TU984.113
【正文快照】: “格局-结构-过程-机理”是地理学揭示空间分异和区域联系的主要研究范式[1]。其中,格局和结构的识别对于把握区域发展的规律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机动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和城镇之间劳动力、商品、技术、资金和信息等“流”的作用迅速加大,它们不仅改变着城市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秀利;;快速交通引导下的区域城镇空间组织[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S1期
2 仇保兴;;卫星城规划建设若干要点——以北京卫星城市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06年03期
3 杨开忠;陈良文;;中国区域城市体系演化实证研究[J];城市问题;2008年03期
4 方创琳;;城市群空间范围识别标准的研究进展与基本判断[J];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04期
5 袁新国;王兴平;;边缘城市对我国开发区再开发的借鉴——以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0年06期
6 刘睿文;封志明;杨艳昭;游珍;;基于人口集聚度的中国人口集疏格局[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10期
7 陆大道;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2002年01期
8 李王鸣;柴舟跃;江佳遥;;基于城市空间要素分析的浙中城市群结构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2011年03期
9 孙胤社;大都市区的形成机制及其定界——以北京为例[J];地理学报;1992年06期
10 马晓冬;朱传耿;马荣华;蒲英霞;;苏州地区城镇扩展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分析[J];地理学报;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传武;黄润;尚正永;;基于分形理论的安徽省城镇体系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李文旗;;兰州经济区城镇体系结构及其分形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3期
3 李晓琴;覃建雄;;基于协同论和点—轴系统理论的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1期
4 丁贤法;沐建华;许联芳;李巧媛;;基于MapInfo的丘北县城镇分形与辣椒产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3期
5 董立峰;宋芙蓉;;黄河三角洲地区城镇体系分形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5期
6 董静;;生态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发展演变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0期
7 曹月娥;塔西甫拉提·特依拜;王新军;谢霞;杨建军;;基于规则的土地利用布局优化方法研究——以新疆温泉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8 赵亮;宋香谒;;辽宁省旅游经济空间结构构建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9 李巍;毛文梁;;青藏高原东北缘生态脆弱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冰川冻土;2011年06期
10 葛美玲;蔺启忠;;基于遥感图像的城市形态分维计算网格法的实现[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金成;欧阳慧;黄征学;;优化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基本思路[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1-2012)[C];2012年
2 傅幸之;黄慧明;唐勇;潘珂;;南疆地区疏附县城镇化发展路径的思考[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程英男;金春燕;张博;翟剑辉;;长春市都市圈的空间界定与划分[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郜晓雯;刘涛;曹广忠;;长三角都市区与非都市区的城镇用地增长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邢天河;;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镇群构想——兼论京津冀城镇协调发展的思路和对策[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李斌;;基于分形模型的重庆市城镇体系特征研究[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杨小雨;李话语;曾克峰;;构建中原旅游圈的四大要素分析[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6优秀学术论文集(地理科学类)[C];2006年
8 刘静玉;王发曾;苏朝阳;赵建吉;吕金嵘;高燕哺;乔家君;夏保林;刘晓丽;方创琳;;第七章 微观尺度的中原城市群整合[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9 李小建;覃成林;乔家君;葛震远;樊新生;许家伟;苏朝阳;王发曾;吕金嵘;赵俊远;夏为丽;;第九章 中原城市群经济布局[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10 张爱儒;;青藏铁路沿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战略构想与政策建议[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上)[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铭杰;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模式与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鲍新华;吉林—长春—四平城市经济带表土环境质量评价与生态地球化学分区[D];吉林大学;2011年
3 马俊;交通网络演进:过程与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梁红梅;中国种植业优势区域及其耕地保护策略[D];浙江大学;2011年
5 吴泽斌;耕地保护利益冲突及其管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刘永胜;蓝色经济区产业布局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7 张延平;区域人才结构动态适配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8 袁尧清;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及整合开发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孙加韬;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侯兵;南京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昕;区域性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由明远;县域城镇体系发展演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朱士鹏;广西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测度与优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李玮;区域发展规划中的空间发展战略体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晓华;沿海与内陆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朱正龙;汉长昌三大城市群空间结构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丹;乡镇组团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8 孟繁彬;天津港国际物流发展规划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9 付建新;基于分形理论的青海省城镇体系结构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修志;山东省城市体系济—青双核结构空间关系演变及其影响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传武,黄新南,杨本俊;六安市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9期
2 陈明星;查良松;沈非;;安徽省城市规模结构分形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3 郭景涛;;内蒙古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分析研究[J];北方经济;2008年10期
4 吴殿廷,朱青;区域定量划分方法的初步研究——兼论用断裂点理论进行区域划分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5 杨皖苏;胡晓娟;严鸿和;;第三产业推动合肥市经济和就业协调发展的研究[J];商业研究;2007年05期
6 刘德钦,刘宇,薛新玉;中国人口分布及空间相关分析[J];测绘科学;2004年S1期
7 向洪普,万湘黔,程纲,何庆,王志成,陈刚,雷双友,易为民;土地开发整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研究[J];测绘通报;2005年05期
8 闫卫阳,郭庆胜,李圣权;Delaunay三角网与Voronoi图在划分城市影响空间中的应用研究[J];测绘信息与工程;2004年03期
9 孙军,顾朝林;江苏沿江开发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5期
10 李养兵,刁承泰;重庆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汤燕;交通引导下的城市群体空间组织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孟巍;高速公路对区域经济影响分析与评价方法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建新;李玲琴;薛静;;青海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现状与分形初步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03期
2 杨晓楠;高晓东;;基于分形理论的齐齐哈尔市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3 何素芳,黄伟雄,李凡,王贵勇,黄金国,李森;佛山市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4 赵越;李军辉;;三维地质模型在门头沟新城建设规划地质勘查中的应用[J];城市地质;2010年04期
5 王正新;金华城镇体系的形成、现状与发展研究[J];浙江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6 黄光宇;曾卫;;山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研究在乐山市域规划中的应用[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89年02期
7 董立峰;苑惠丽;宋芙蓉;陈淑清;;山东省滨州市城镇体系的分形研究[J];测绘科学;2009年06期
8 许龙;鄢浩;;武汉城市圈与山东半岛城市群比较研究[J];山西建筑;2010年24期
9 戴晶晶;;对我国大都市空间结构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9年07期
10 王莉莉;史怀昱;杨晓娟;闫文静;;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城镇协同发展[J];城市规划学刊;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仕统;;空间结构新分类,实现大跨度钢屋盖轻量化[A];2008年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大会论文集[C];2008年
2 尹德钰;刘善维;;山西省空间结构十年来的发展与展望[A];第六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3 ;关于成立“空间结构委员会"的倡议[A];空间结构委员会二十周年纪念(1982-2002)[C];2002年
4 ;第五届空间结构学术交流会会议纪要[A];空间结构委员会二十周年纪念(1982-2002)[C];2002年
5 涂远军;吴金志;张毅刚;;钢管贯通焊接空心球节点试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仕统;;空间结构新分类与屋盖钢结构轻量化[A];第四届粤港澳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卓新;董石麟;;基于仿生学的空间结构形体设计[A];第三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刘锡霖;陶明霞;;螺栓球节点网架局部焊接问题初探[A];2008年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大会论文集[C];2008年
9 蓝天;;空间结构的十年—从中国看世界[A];第六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10 蓝天;;膜结构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前景[A];第八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华;钢结构建筑优化设计尤为重要[N];建筑时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武爱萍 实习记者 李雅静;州域城镇体系规划修编工作稳步推进[N];楚雄日报(汉);2009年
3 李媛;二维向三维建筑设计转换有新利器[N];建筑时报;2008年
4 董石麟;最前沿的现代空间结构之作[N];中国建设报;2006年
5 上海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 周毅仁邋上海江南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倪融;浦东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动力和问题探讨[N];建筑时报;2008年
6 记者 赵凤华;我国空间结构研究与世界同步[N];科技日报;2006年
7 北京工业大学 曹资;千姿百态 争妍斗丽[N];建筑时报;2005年
8 刘伟利;现代空间结构的开拓者[N];中华建筑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宋赜;新奥运 新型壳体与空间结构[N];中国建设报;2006年
10 桂金强;钢结构建筑优化设计产生良好效益[N];中华建筑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家伟;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演变与驱动机理[D];河南大学;2013年
2 李浩;城镇群落自然演化规律初探[D];重庆大学;2008年
3 姜省;近代广东四邑侨乡的城镇发展与形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4 胡华;夜态城市[D];天津大学;2008年
5 赵炜;乌江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6 高福聚;空间结构仿生工程学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2年
7 何浩祥;空间结构健康监测的理论与试验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6年
8 牛雄;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南宁特大城市空间结构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9 刘淑英;发达地区小城镇结构转型及其保障体系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10 胡宁;索杆膜空间结构协同分析理论及风振响应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青;城市居住空间的新秩序性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2 刘季;基于GIS的城镇体系布局规划研究[D];湖北大学;2012年
3 鲁晓勋;区域一体化视野下大西安都市圈空间结构发展问题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4 黄佳佳;边缘空间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5 胡敏娴;徽州古村落人居环境空间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6 饶利林;城镇密集区空间组织与优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孟国忠;雨花台烈士陵园植物景观空间结构及美景度评价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8 陈建;空间结构屋面太阳能应用及光伏屋面板开发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丁义平;空间网壳结构风荷载体型系数的数值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10 郭研苓;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城市交通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772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777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