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作物灌溉入渗的梯田边坡稳定性探讨
本文关键词:基于农作物灌溉入渗的梯田边坡稳定性探讨
更多相关文章: 梯田 Green-Ampt模型 潜在滑裂面
【摘要】:梯田边坡在丘陵和多山地区非常普遍,但对于梯田边坡入渗稳定性分析还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针对这一问题,对梯田边坡中农作物灌溉入渗进行稳定分析,依据Green-Ampt模型讨论了梯田潜在滑裂面位置。研究表明:潜在滑裂面在饱和湿润面和未湿润面之间,随着湿润锋深度的增加,潜在滑裂面与饱和湿润面越来越接近,最终两者重合并保持不变。同时,与一般倾斜直线型边坡的安全系数相比,相同入渗时间,梯田边坡安全系数明显偏小,梯田边坡会提前失稳。故虽然梯田边坡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条件,但在入渗情况下更不利于稳定。分析梯田边坡灌溉入渗情况,将有助于准确预报此类边坡滑坡失稳,从而适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
【作者单位】: 滨海和城市岩土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学软弱土与环境土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梯田 Green-Ampt模型 潜在滑裂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178423)
【分类号】:S284;TU43
【正文快照】: 梯田边坡是中国丘陵和多山地区十分常见的自然景象,其主要作用包括以下2个方面[1]:一是能够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创造良好的水、土生态环境,为耕作难以进入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条件;二是降低了常规斜坡高梯度的危险,维护边坡稳定性。但对于水稻等梯田边坡需要对农作物进行灌溉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韩丽英,蔡强国;浅议土地利用对滑坡的影响[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4年03期
2 刘晓英,杨振刚,王天俊;滴灌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规律的研究[J];水利学报;1990年01期
3 孙冬梅;朱岳明;张明进;;降雨入渗过程的水-气二相流模型研究[J];水利学报;2007年02期
4 周家文;徐卫亚;邓俊晔;刘兴宁;;降雨入渗条件下边坡的稳定性分析[J];水利学报;2008年09期
5 刘汗;雷廷武;赵军;;土壤初始含水率和降雨强度对黏黄土入渗性能的影响[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年02期
6 林鸿州;于玉贞;李广信;彭建兵;;降雨特性对土质边坡失稳的影响[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1期
7 刘新喜;夏元友;蔡俊杰;宁齐元;陈向阳;;降雨入渗下强风化软岩高填方路堤边坡稳定性研究[J];岩土力学;2007年08期
8 陈伟;孔令伟;郭爱国;陈建斌;;吸力对弱膨胀土强度贡献的试验研究与预测分析[J];岩土力学;2008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世伟;佴磊;徐燕;;不同权重条件下降雨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二级模糊综合评判[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年03期
2 黄福明;韩同春;郑俊清;;降雨入渗及蒸发对土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10年11期
3 李俊业;曾蓉;;降雨对工程弃土堆积体稳定性的影响分析[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0年03期
4 陆求裕;;基于统计学方法福建滑坡灾害与其影响因子的相关性分析[J];福建地质;2010年S1期
5 郭惠娟;唐南奇;林金宝;;基于GIS的仙游县土地利用与滑坡灾害敏感性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6 蒋太明;降水入渗与土壤水分动态模型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05年S1期
7 王良艳;王震;;持续降雨对滑坡的稳定性影响及治理措施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2年05期
8 施小清;吴吉春;姜蓓蕾;王丽丽;王晶晶;;包气带中降雨入渗单相流和二相流数值模拟对比[J];工程勘察;2011年01期
9 吕殿青,王文焰,王全九;滴灌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特性的研究[J];灌溉排水;2000年01期
10 孙海燕,李明思,王振华,徐永麟;滴灌点源入渗湿润锋影响因子的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郭惠娟;唐南奇;林金宝;;基于GIS的仙游县土地利用与滑坡灾害敏感性分析[A];福建省土地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明思;孙海燕;谢云;郑旭荣;;滴头流量对土壤湿润体的影响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费良军;魏群;曹俊;;陕北山地滴灌入渗试验研究[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上)[C];2010年
4 李久生;张建君;饶敏杰;;滴灌系统运行方式对砂壤土水氮分布影响的试验研究[A];中国水利学会首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3年
5 刘建华;查旭东;秦志斌;;降雨入渗对岩质边坡稳定性影响分析研究[A];第二届全国环境岩土与土工合成材料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8年
6 王建;胡黎明;;地下水曝气法的两相渗流数值模拟[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林洪兴;;浅论滴灌技术[A];2013年12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8 唐南奇;郭惠娟;林金宝;;土地利用与滑坡灾害敏感性研究——以仙游县为例[A];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转变发展方式——福建省土地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凡奇;基于GIS的泥石流预测预报[D];吉林大学;2011年
2 阮永芬;复杂高边坡的动力和静力稳定性分析及空间变异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3 郑海金;赣北红壤坡面水土保持措施保水减沙作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4 何华;地下滴灌条件下作物水氮吸收利用与最佳灌水技术参数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5 张振华;微源入渗特性规律与膜下滴灌作物需水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6 李明思;膜下滴灌灌水技术参数对土壤水热盐动态和作物水分利用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7 董玉云;膜孔入渗土壤水氮运移特性试验与数值模拟[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8 蒋太明;贵州喀斯特山区黄壤水分动态及其影响因素[D];西南大学;2007年
9 李援农;不同灌溉方式入渗条件下的土壤空气阻渗特性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10 齐广平;膜下滴灌条件下盐碱地根—水—盐耦合机理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涛;水蚀引起的红壤入渗性能变化对季节性干旱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黄福明;降雨入渗诱发滑坡稳定性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3 杨军;膜下滴灌对不同施肥烤烟生长及品质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4 朱珠;极端干旱荒漠区枣树水肥耦合效应田间试验研究[D];塔里木大学;2011年
5 陈小三;地面滴灌及地下滴灌土壤水分运移规律室内试验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6 姜素云;滴灌交汇入渗水分运移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7 弋鹏飞;膜下滴灌棉田土壤水盐运移规律试验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1年
8 周世军;基于稳健统计学的核桃滴灌条件下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性规律[D];新疆农业大学;2011年
9 马合木江·艾合买提;不同年限滴灌棉田土壤水盐运移规律试验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1年
10 靳姗姗;干旱地区膜下滴灌条件下水盐运移规律及防治盐碱化的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坤龙,汪洋,唐仲华;降雨对滑坡的作用机理及动态模拟研究[J];地质科技情报;2002年01期
2 黄润秋,戚国庆;非饱和渗流基质吸力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J];工程地质学报;2002年04期
3 付琳;滴灌时的土壤浸润状况[J];灌溉排水;1983年03期
4 ;Run off-on-out method and models for soil infiltrability on hill-slope under rainfall conditions[J];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2006年02期
5 陈洪松;邵明安;王克林;;土壤初始含水率对坡面降雨入渗及土壤水分再分布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6年01期
6 林鸿州;于玉贞;李广信;陈天健;;坡地地质灾害的减灾策略——以降雨预警基准为例[J];水科学进展;2006年04期
7 朱岳明,龚道勇,罗平平;三维饱和-非饱和降雨入渗渗流场分析[J];水利学报;2003年12期
8 张文杰;陈云敏;凌道盛;;库岸边坡渗流及稳定性分析[J];水利学报;2005年12期
9 李湛;栾茂田;刘占阁;范庆来;;渗流作用下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强度折减弹塑性有限元法[J];水利学报;2006年05期
10 袁建平,蒋定生,文妙霞;坡地土壤降雨入渗试验装置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1999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丹,李占斌,洪小康,蔡明;浑水入渗规律试验研究[J];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9年01期
2 费良军;浑水间歇入渗特性研究[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1995年04期
3 侯秀丽;付登高;阎凯;李博;段昌群;;滇中不同植被恢复策略下土壤入渗性能及其影响因素[J];山地学报;2013年03期
4 梁定伟;对入渗补给模型的一些看法[J];地球科学;1985年01期
5 樊贵盛;党志良;;土壤间歇入渗特性的大田试验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1992年04期
6 杨永辉;赵世伟;雷廷武;吴金水;刘汗;赵军;赵勇钢;;耕作对土壤入渗性能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6年05期
7 孙西欢;王文焰;;多参数沟灌入渗模型的试验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1993年03期
8 刘贤赵,康绍忠;连续与间歇积水入渗对比试验研究[J];水科学进展;1999年01期
9 罗朋;;入渗水头对盐碱土水分运移影响数值模拟研究[J];山西水利;2010年08期
10 吕华芳;丛振涛;;土壤入渗测定教学实验装置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军虎;;周期供水时间对肥液间歇入渗水氮运移特性影响[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2 邹翔;崔鹏;张平仓;;小江流域的土壤入渗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3 李治军;薛彦东;;土壤入渗试验研究进展[A];寒区水资源研究[C];2008年
4 任运刚;;两种入渗研究方法对比分析[A];重庆市水利学会2009年年会优秀论文汇编[C];2009年
5 史晓楠;王全九;叶海燕;苏莹;;微咸水水质对土壤入渗特征影响分析[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2005年
6 费良军;朱兴华;;不同施肥方式的单膜孔点源入渗水肥运移特性研究[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2005年
7 周宏飞;汤英;周宝佳;;荒漠灌木及冻融影响下的风沙土入渗特征[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王辉;王全九;姚帮忪;;PAM用量及施加方式对积水垂直入渗特征影响[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9 李建文;孙西欢;;黄河床面入渗窗口的统计分析[A];第二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7年
10 杨宾;李方;白星广;李国杰;王廷涛;张海秀;林云青;伍斌;李慧颖;杜晓明;李发生;韩清洁;陈有志;;多孔介质中溶质类污染物的入渗与淋洗实验研究[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章)[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红星;基于点入渗参数计算土渠床渗漏损失的方法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建丰;黄土区层状土入渗特性及其指流的实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3 王建新;降雨非饱和入渗过程的水势描述及理论模型研究与应用[D];清华大学;2010年
4 董玉云;膜孔入渗土壤水氮运移特性试验与数值模拟[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5 原林虎;PHILIP入渗模型参数预报模型研究与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6 李援农;不同灌溉方式入渗条件下的土壤空气阻渗特性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7 马世国;强降雨条件下基于Green-Ampt入渗模型的无限边坡稳定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8 脱云飞;膜孔灌土壤氮素运移转化特性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9 尹娟;波涌灌间歇入渗氮素运移及对地下水NO_3~--N分布特性影响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海燕;膜沟灌溉入渗规律试验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2 韩雪冬;不同施肥方式的膜孔单向交汇入渗土壤氮素运移特性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3 杨素宜;浑水入渗规律及畦灌补源技术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6年
4 刘春成;不同灌溉条件下斥水土壤入渗规律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5 孙存喜;浑水入渗特性的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6 马晓刚;缙云山不同植物群落类型土壤入渗性能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7 范海燕;膜缝灌入渗特性的数值模拟及修正模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8 徐海芳;农田土壤入渗参数的空间统计特征[D];长安大学;2005年
9 樊菊平;波涌灌间歇入渗水分与氮素运移特性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3年
10 李贵玉;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入渗性能对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883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788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