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温度对煤系泥岩力学特征影响的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4 03:19

  本文关键词:温度对煤系泥岩力学特征影响的试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岩石力学 煤系泥岩 高温 力学特征 试验研究


【摘要】:利用RMT-150B岩石力学试验系统和GD-65/150高低温环境箱,对经历不同温度后煤系泥岩的力学特性进行试验研究,分析不同温度下煤系泥岩的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峰值应力、峰值应变、弹性模量、变形模量以及泊松比受温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下泥岩的力学特性有差异。随温度的升高,其峰值应力、峰值应变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峰值应力从25℃时的9.153 MPa下降到55℃时的8.271 MPa,降幅为9.6%;峰值应变从25℃时的11.002×10-3下降到55℃时的8.249×10-3,降幅达25.0%。弹性模量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减小,变形模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泊松比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减小,由此得到各参数变量随温度的变化关系。研究成果可为深井高温软岩巷道的围岩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单位】: 安徽理工大学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安徽理工大学能源与安全学院;
【关键词】岩石力学 煤系泥岩 高温 力学特征 试验研究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51004002) 高等学校博士点新教师基金项目(No.20103415120001)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1208085ME72)
【分类号】:TU45
【正文快照】: 1引言高温环境下的岩石工程问题,已成为岩石力学发展的新方向。国内外学者对此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并已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张志镇等[1]对花岗岩高温加载和冷却再加载两种方式的力学特性的温度效应试验进行了研究;张连英等[2]对泥岩高温作用下的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探讨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孟召平,彭苏萍;煤系泥岩组分特征及其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4年02期

2 张连英;张树娟;茅献彪;李天珍;刘瑞雪;郭晓倩;;考虑温度效应的泥岩损伤特性试验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2年06期

3 黄宏伟;车平;;泥岩遇水软化微观机理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7期

4 何满潮;周莉;李德建;王春光;聂雯;;深井泥岩吸水特性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6期

5 李建林;陈星;党莉;董艳华;程壮;郭靖;;高温后砂岩三轴卸荷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8期

6 赵洪宝;尹光志;李小双;;烧变后粗砂岩抗拉特性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0年04期

7 秦本东;罗运军;门玉明;谌伦建;;高温下石灰岩和砂岩膨胀特性的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1年02期

8 张志镇;高峰;徐小丽;;花岗岩力学特性的温度效应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1年08期

9 刘石;许金余;支乐鹏;陈腾飞;;高温后大理岩的冲击力学特性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秉忠;夏柏如;;硬脆性泥页岩水化过程的微观结构变化[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2 钱自卫;姜振泉;孙强;朱术云;李东林;;深部煤系软岩遇水崩解的宏观特征及微观机理研究[J];高校地质学报;2011年04期

3 于娜;;某工程中岩石成分与其力学性质关系浅析[J];广州建筑;2011年04期

4 曹峰;;温度对深部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5期

5 赵运生;;软岩巷道锚注联合支护技术[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年04期

6 刘石;许金余;陈腾飞;王鹏;方新宇;;基于SHPB试验的岩石动态力学响应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3年05期

7 许金余;刘石;孙蕙香;;加热处理后砂岩的冲击加载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3年05期

8 苏天明;张艳鸽;;红层泥质岩崩解破坏现象与机理[J];公路交通科技;2014年02期

9 周莉;杜文学;韩雪;李长凤;;黏土矿物微观孔隙结构的分形特征[J];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0 周莉;于亨达;杨海涛;韩朝龙;;兴安矿深部软岩的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分析[J];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世斌;唐春安;李连崇;张永彬;;湿度扩散诱发的隧洞时效变形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2 张志沛;彭惠;段立莉;;勉宁高速公路沿线泥岩遇水崩解特征的研究[A];2010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暨“工程地质与海西建设”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桂莲;李德建;何满潮;杨国兴;台启民;;岩石吸水特性及其孔隙结构变化研究[A];中国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研究进展——第四届深部岩体力学与工程灾害控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百年校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何满潮;孙晓明;;深部岩体力学与工程灾害控制研究现状与展望[A];2009—2010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报告[C];2010年

5 藤宏伟;任松;姜德义;杨春和;;共和隧道页岩饱水软化试验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张明建;郜进海;魏世义;陈新明;陈武装;;倾斜岩层平巷围岩破坏特征的相似模拟试验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刘石;许金余;刘志群;陈腾飞;;高温下岩石的动态压缩力学性能研究[A];第3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8 刘石;许金余;陈腾飞;王鹏;方新宇;;基于SHPB试验的岩石动态力学响应分析[A];《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vol.9 No.5[C];2013年

9 许金余;刘石;孙蕙香;;加热处理后砂岩的冲击加载试验研究[A];《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vol.9 No.5[C];2013年

10 孟娇娇;张金瑞;;岩石吸水特性实验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玉环;西南地区软硬互层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及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2 李尤嘉;膏溶角砾岩水损伤特性和机理的细观力学试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3 柴肇云;物化型软岩包覆改性的基础理论及其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4 贾善坡;Boom Clay泥岩渗流应力损伤耦合流变模型、参数反演与工程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9年

5 张志沛;勉宁公路沿线边坡软岩力学特性及其稳定性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6 王波;软岩巷道变形机理分析与钢管混凝土支架支护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7 鲁祖德;裂隙岩石水—岩作用力学特性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8 季明;湿度场下灰质泥岩的力学性质演化与蠕变特征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9 冯子军;褐煤原位注蒸汽开采油气的理论及试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10 张连英;高温作用下泥岩的损伤演化及破裂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云霞;干湿循环作用下含盐类遗址土盐渍劣化试验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陈星;岩体加卸荷破坏的力学特性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三峡大学;2011年

3 成闪闪;超临界二氧化碳改造建材和在煤炭地下气化填埋中应用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4 张威;昔格达粘土岩水理及力学特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5 陈丽;温度、压力及地下岩溶水作用下软岩蠕变规律的影响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1年

6 熊力;红层软岩崩解机理研究及工程应用[D];湖南大学;2011年

7 张晖;巨野煤田龙固井田3煤层顶板结构及其影响因素[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8 吴强;马垭口隧道塌方灾害发生机理及处治措施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9 杨鑫;水及化学溶液对岩石力学性质影响的试验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0年

10 田保同;膨胀性凝灰岩崩解特性实验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一林,李青云,陈智勇;水布垭页岩软化特性的微观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8年03期

2 李元辉;赵兴东;赵有国;田军;;不同条件下花岗岩中声波传播速度的规律[J];东北大学学报;2006年09期

3 张晶瑶,马万昌,张凤鹏,金校元;高温条件下岩石结构特征的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4 王绳祖;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历史、现状、展望[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5年04期

5 陈钢林,周仁德;水对受力岩石变形破坏宏观力学效应的实验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91年03期

6 张渊,张贤,赵阳升;砂岩的热破裂过程[J];地球物理学报;2005年03期

7 母润昌,高平,刘若新,马宝林;华北地区韧性剪切带几种岩石的波速各向异性高温高压实验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95年02期

8 秦本东;何军;谌伦建;;石灰岩和砂岩高温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J];地质力学学报;2009年03期

9 秦本东;谌伦建;罗运军;张素华;;煤层顶板砂岩高温下超声传播特征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10 许金余;李为民;黄小明;李澎;;冲击荷载作用下玄武岩纤维增强地质聚合物混凝土的变形特性[J];硅酸盐学报;2009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何满潮;钱七虎;;深部岩体力学研究进展[A];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冒海军;板岩水理特性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2 徐小丽;温度载荷作用下花岗岩力学性质演化及其微观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积普;水岩化学作用过程及其对滑坡孕育的贡献[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动态[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2期

2 吴刚;何国梁;张磊;邱一平;;大理岩循环冻融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S1期

3 杨林德;闫小波;刘成学;;软岩渗透性、应变及层理关系的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3期

4 范庆忠;李术才;高延法;;软岩三轴蠕变特性的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7期

5 刘亚洲;徐进;吴平;何伟;;攀枝花尖山矿区细中粒辉长岩力学特性试验研究[J];岩矿测试;2009年05期

6 陈卫忠;刘豆豆;杨建平;谭贤君;王崇革;;大理岩卸围压幂函数型Mohr强度特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11期

7 姚改焕;宋战平;余贤斌;;石灰岩声发射特性的试验研究[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6年06期

8 ;简讯[J];岩土力学;2007年09期

9 温彦锋;汪小刚;周晓光;;岩土工程研究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水利;2008年21期

10 陈强;朱宝龙;胡厚田;;岩石Kaiser效应测定地应力场的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思敬;朱维申;陈祖煜;卓家寿;张清;;第八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学术论文简介[A];面向21世纪的岩石力学与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6年

2 郑炳旭;;前言[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实例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钱七虎;;前言[A];第一届华东岩土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0年

4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章程[A];岩土工程学术交流会文集[C];2004年

5 ;编者的话[A];岩石力学测试技术及高边坡稳定性——第二次湖北省暨武汉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0年

6 徐嘉谟;方祖烈;伍法权;冯夏庭;杨强;邬爱清;何满潮;程良奎;宋胜武;黄润秋;蔡美峰;王明洋;;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研究[A];2009—2010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报告[C];2010年

7 崔政权;;前言[A];岩土工程论文集[C];1995年

8 ;序[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王泳嘉;宋文洲;;关于岩石力学有限元程序发展的若干思考[A];第六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1998年

10 张元中;李剑浩;昌庆珍;楚泽涵;;利用测井方法解决岩石力学问题[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见习记者 李玉清;做好领军人 挺进新高地[N];科学导报;2009年

2 广东建设报记者 邓新灵 通讯员 善健;汕头市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产生新一届理事会[N];广东建设报;2010年

3 记者 刘莉;我国科学家接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N];科技日报;2011年

4 康维海;我国攻关固体钾矿开采关键技术[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5 秦锦丽;黏土里面有“黄金”[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6 熊树文 朱万金 钮素敏;云南磷化集团重造秀美矿山[N];中国矿业报;2007年

7 记者 卞晨光 何屹 陈超;北极5500万年前曾是亚热带气候[N];科技日报;2006年

8 孙宇浩邋段金平;为了北京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N];中国矿业报;2007年

9 记者 赵应繁 通讯员 刘永生;湖北:V8电法系统助危机矿山找矿[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10 中国地质科学院首任尾矿利用技术中心主任 李章大 周秋兰;应综合利用金红石尾矿资源[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圣奇;岩石流变力学特性的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2 徐光苗;寒区岩体低温、冻融损伤力学特性及多场耦合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3 江涛;基于细观力学的脆性岩石损伤—渗流耦合本构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4 闫小波;软岩各向异性渗透特征及力学特征的试验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5 杨明;岩体结构面力学特性及其锚固效应的数值计算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6 陈晓清;滑坡转化泥石流起动机理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7 沈扬;考虑主应力方向变化的原状软粘土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8 张杰;岩石压胀特性及压胀松动增产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8年

9 谢润成;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探井地应力解释与井壁稳定性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10 盛建龙;岩体结构面力学特征及地下工程结构稳定性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海燕;兖州煤田主采煤层顶板稳定性评价[D];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

2 蔡记华;暂堵型钻井液的试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3年

3 乔金丽;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弹塑性有限元模型及应用[D];河北大学;2005年

4 郭金荣;他拉哈地区地层孔隙压力及破裂压力预测技术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6年

5 俞峰;低围压下砂土与EPS颗粒混合轻质土的动力变形特性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6 孙连环;准噶尔盆地井壁稳定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7 管后春;单个粗糙裂隙中水流与溶质运移试验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8 黄波;成像测井地应力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9 高艳霞;川西致密储层岩石力学特性及裂缝应力敏感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10 谢世勇;动静组合载荷作用下岩石破碎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890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7890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0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