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ade-Duncan强度准则的统计损伤本构模型及其修正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Lade-Duncan强度准则的统计损伤本构模型及其修正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岩石力学 Lade-Duncan强度准则 残余强度 损伤修正参数 统计损伤模型
【摘要】:在损伤力学理论基础上,根据Lemaitre应变等价性理论,并假定岩石微元强度服从Weibull随机分布,在微元强度度量方法上考虑损伤阀值的影响,结合Lade-Duncan强度破坏准则,建立了统计损伤本构模型。通过岩石三轴应力-应变试验曲线对模型进行验证,拟合效果良好;并针对模型不能反映残余应力阶段特征的不足进行修正。用公式法代替比较法求取损伤修正参数,建立了更加完善的统计损伤本构模型。通过与未修正模型对比发现,修正后的统计损伤模型能更好的模拟岩石破坏全过程的应力应变关系并能表征岩石残余强度特征,从而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作者单位】: 河海大学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海大学岩土工程科学研究所;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
【关键词】: 岩石力学 Lade-Duncan强度准则 残余强度 损伤修正参数 统计损伤模型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09069,11272114,1117209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4B04914)资助
【分类号】:TU452
【正文快照】: 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3,成都610051)1117209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4B04914)资助岩石本构关系研究是众多岩石力学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岩石是一种非均质的地质材料,内含大量随机分布的裂纹、孔隙、空洞、界面等缺陷,在载荷作用下,其内部结构的力学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郑志;王伟;曹亚军;吕军;;基于Mogi-Coulomb统计损伤本构模型及渗透性突变的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年24期
2 石崇;蒋新兴;朱珍德;郝振群;;基于Hoek-Brown准则的岩石损伤本构模型研究及其参数探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二林;韦昌富;魏厚振;颜荣涛;;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损伤统计本构模型[J];岩土力学;2013年01期
2 朱合华;张琦;章连洋;;Hoek-Brown强度准则研究进展与应用综述[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韩建新;基于应变软化模型的岩体峰后变形特性和隧洞结构稳定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2 王新刚;饱水—失水循环劣化作用下库岸高边坡岩石流变机理及工程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3 张梁;酸性环境干湿交替作用下泥质砂岩宏细观损伤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4 王章琼;武当群片岩冻融损伤特性试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蔡灿;砂岩的动静态损伤本构模型及牙齿破岩机理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圣奇,徐卫亚,韦立德,苏承东;单轴压缩下岩石损伤统计本构模型与试验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2 周宏伟,谢和平,左建平;深部高地应力下岩石力学行为研究进展[J];力学进展;2005年01期
3 曹文贵,方祖烈,唐学军;岩石损伤软化统计本构模型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8年06期
4 徐卫亚,韦立德;岩石损伤统计本构模型的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年06期
5 秦跃平,张金峰,王林;岩石损伤力学理论模型初探[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04期
6 曹文贵,赵明华,刘成学;基于Weibull分布的岩石损伤软化模型及其修正方法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19期
7 刘齐建,杨林德,曹文贵;岩石统计损伤本构模型及其参数反演[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04期
8 曹文贵,赵明华,刘成学;基于统计损伤理论的莫尔-库仑岩石强度判据修正方法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14期
9 杨圣奇;徐卫亚;苏承东;;考虑尺寸效应的岩石损伤统计本构模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24期
10 李杭州;廖红建;盛谦;;基于统一强度理论的软岩损伤统计本构模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7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飞;赵法锁;;考虑损伤门槛的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7年03期
2 贾善坡;陈卫忠;于洪丹;李香玲;;泥岩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及其参数辨识[J];岩土力学;2009年12期
3 周家伍;刘元雪;傅蕾;李忠友;;损伤本构模型在边坡工程损伤破坏研究中的应用[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4 赖远明;李双洋;高志华;常小晓;;高温冻结粘土单轴随机损伤本构模型及强度分布规律[J];冰川冻土;2007年06期
5 董毓利,,谢和平,李玉寿;砼受压全过程声发射特性及其损伤本构模型[J];力学与实践;1995年04期
6 杜炜;;基于能量耗散原理的各向同性损伤本构模型[J];四川建筑;2010年02期
7 张强勇,向文,朱维申;节理岩体能量损伤本构模型与工程应用[J];工程地质学报;1999年04期
8 刘汉龙;肖杨;崔允亮;;结构性软土三维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9 董毓利,谢和平,赵鹏;受压混凝土理想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J];力学与实践;1996年06期
10 杨璐;朱浮声;王功江;沈新普;;混凝土分段曲线损伤本构模型及其数值验证[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钟;王肖钧;刘文韬;;岩石的一种损伤本构模型及本构参数的实验拟合[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2年
2 李忠友;刘元雪;周建廷;王培勇;周家伍;;基于能量耗散原理的各向同性损伤本构模型[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齐虎;李云贵;喻员林;;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数值算法及工程应用[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2年
4 薛云亮;林峰;李庶林;;岩石不同围压压缩试验与损伤本构模型研究[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兑关锁;沈珠江;;土体损伤本构模型理论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常岩军;矫桂琼;王波;陶永强;王翔;;平纹编织C/SiC复合材料的损伤本构模型[A];第十五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8年
7 夏旺民;郭增玉;;Q_1黄土的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8 单仁亮;薛友松;张倩;;岩石动态破坏的时效损伤本构模型[A];第八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9 李庆斌;王光纶;张楚汉;;考虑围压影响的岩体损伤本构模型[A];第二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10 张嘉翔;韦立德;陈从新;杨春和;;压剪应力条件下各向异性岩石损伤本构模型和渗流模型(Ⅱ):三轴压缩应力状态下理论模型及算例[A];湖北省公路学会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年——2013年)[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徐辉;土的细观损伤本构模型[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张吉宏;综合考虑宏细观缺陷的岩体损伤本构模型及破坏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3 万玲;岩石类材料粘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及其应用[D];重庆大学;2004年
4 梁宁慧;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和拉压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5 李正;复杂受力条件下混凝土损伤本构模型及钢筋混凝土桥梁地震损伤分析[D];天津大学;2011年
6 刘军;混凝土损伤本构模型研究及其数值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7 赵永强;污染对水泥土影响的力学试验及其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8 刘昌明;基于细观力学的耐火材料损伤本构模型开发与实现[D];武汉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蔡灿;砂岩的动静态损伤本构模型及牙齿破岩机理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2 王菲;基于三轴压缩试验的岩石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3 蒋维;岩石统计损伤本构模型与圆形硐室岩爆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杨磊;铸造镁合金塑性—蠕变交互作用的损伤本构模型及其应用[D];重庆大学;2005年
5 杨文东;坝基软弱岩体的非线性蠕变损伤本构模型及其工程应用[D];山东大学;2008年
6 王者超;盐岩非线性蠕变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7 汪辉平;岩土变形全过程统计损伤模拟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895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789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