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岩石蠕变本构模型
本文关键词:一种改进的岩石蠕变本构模型
更多相关文章: 岩石蠕变 非牛顿黏壶 修正的Kelvin模型 加速蠕变
【摘要】:岩石的蠕变曲线通常可以分为衰减蠕变、稳态蠕变和加速蠕变3个阶段。经典的岩石蠕变模型通常包含牛顿黏壶而不是非牛顿黏壶,它们不能描述岩石整个蠕变过程。提出一种改进的岩石蠕变模型,该过程分为3步。首先,用非牛顿黏壶代替Kelvin模型中的牛顿黏壶,给出一种修正的Kelvin模型用来描述衰减蠕变和稳态蠕变。其次,用一种非定常、非牛顿黏壶和塑性体并联的黏塑性体,给出一种经验函数用来描述加速蠕变。再次,用描述瞬时弹性应变的虎克弹簧、修正的Kelvin模型和黏塑性体的串联,给出一种改进的岩石蠕变本构关系及相应的蠕变函数。黏塑性体关闭时,所得蠕变函数可以描述衰减蠕变和稳态蠕变。黏塑性体开启时,蠕变函数可以描述包含加速蠕变在内的3个阶段的岩石蠕变。用给出的蠕变函数拟合了不同应力下的蠕变试验数据,都给出了较好的描述,说明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适用性。
【作者单位】: 防灾科技学院基础课教学部;
【关键词】: 岩石蠕变 非牛顿黏壶 修正的Kelvin模型 加速蠕变
【基金】:中国地震局教师科研基金项目(No.20120119)
【分类号】:TU45
【正文快照】: 1引言岩石在恒定的应力作用下蠕变曲线可以分为如图1所示的3个阶段[1-2]:AB段应变速率逐渐递减,称为衰减蠕变阶段;BC段为定常蠕变,该阶段内曲线斜率保持不变,应变速率呈定值稳定状态;CD段为试件达到破坏前应变速率呈加速增长的加速蠕变阶段,这种蠕变将导致试件迅速破坏。图1中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彩红;毛君;李剑光;;改进的蠕变模型及其稳定性[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1期
2 朱昌星;阮怀宁;朱珍德;罗润林;王凤娥;;一种新的非线性粘弹塑性流变模型[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8年04期
3 罗润林;阮怀宁;孙运强;朱昌星;;一种非定常参数的岩石蠕变本构模型[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4 王更峰;张永兴;熊晓晖;黄达;;深埋大变形隧道炭质板岩蠕变特性试验[J];公路交通科技;2012年09期
5 刘玉春;赵扬锋;;岩石试件非线性黏弹塑性蠕变模型研究[J];煤矿开采;2008年01期
6 周家文;徐卫亚;杨圣奇;;改进的广义Bingham岩石蠕变模型[J];水利学报;2006年07期
7 熊良宵;杨林德;;硬脆岩的非线性粘弹塑性流变模型[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8 曹树刚,边 金,李 鹏;岩石蠕变本构关系及改进的西原正夫模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年05期
9 孙钧;;岩石流变力学及其工程应用研究的若干进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6期
10 殷德顺;任俊娟;和成亮;陈文;;一种新的岩土流变模型元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德兵,张建海,刘麟,李长禹;土卡水电站坝后式厂房结构应力及稳定性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3期
2 杨蔡君;吴德义;;深井软岩表面变形随围岩性质变化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3 贾东远,阴可,李艳华;岩石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J];地下空间;2004年02期
4 李建林;陈兴周;;岩体破坏准则及其参数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5期
5 尹土兵;李夕兵;周子龙;洪亮;叶洲元;;粉砂岩高温后动态力学特性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6期
6 蔡晓鸿;蔡勇斌;蔡勇平;甘晓荣;孙富学;;二向不等围压和内压作用下椭圆形洞室的计算[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3期
7 许年春;吴同情;秦娟;;岩石蠕变对边坡支挡力影响的有限元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S1期
8 李栋伟;汪仁和;胡璞;;冻粘土蠕变损伤耦合本构关系研究[J];冰川冻土;2007年03期
9 陈沅江;谢本贤;曹平;史秀志;;软岩流变的尺寸效应[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10 王海民;马建敏;张文;;牛血清蛋白膜的黏弹特性研究[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耀英;郑宏;;分数阶微积分流变模型在结构加速流变破坏分析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2 韩庚友;王思敬;张晓平;王彦兵;赵国斌;马超锋;;分级加载下薄层状岩石蠕变特性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3 管旭东;孙进忠;白英;于沭;;基于强度折减法的岩质边坡稳定性二维有限元分析[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柴华彬;邹友峰;;条带开采工程岩体非线性流变力学研究[A];隧道、地下工程及岩石破碎理论与应用——隧道、地下工程及岩石破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凌;张跃明;傅雅莉;;岩层中深埋隧道穿越桩基的竖向安全距离计算[A];第九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及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李刚林;徐进;李青松;;四川盆地微风化红色砂泥岩低应变率动强度三轴试验研究[A];2010四川省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7 韩式方;;各向异性粘弹流体小振幅振荡旋转流动[A];四川省力学学会2008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8 董捷;叶明亮;郭明;;平溪特大桥滑坡滑动机理分析与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李成波;赵闯;黄建华;施行觉;;岩石蠕变实验数据反演的不唯一性[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施行觉;李成波;黄建华;赵闯;;地球介质的非定常参数粘弹模型[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同彬;深部岩石蠕变特性试验及锚固围岩变形机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2 陈绍杰;深部条带煤柱长期稳定性基础实验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3 李刚;水岩耦合作用下软岩巷道变形机理及其控制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4 姚闽娜;魔芋葡甘聚糖结构与其稳定性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5 郭小红;厦门翔安海底隧道风化槽衬砌结构稳定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俞路;絮凝酵母在悬浮床反应器流变与流动行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赵闯;岩石粘弹性质的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8 杨文东;复杂高坝坝区边坡岩体的非线性损伤流变力学模型及其工程应用[D];山东大学;2011年
9 刘钦;炭质页岩隧道软弱破碎围岩大变形机理与控制对策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王宏伟;长壁孤岛工作面冲击地压机理及防冲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杰兵;平煤十一矿软岩破坏巷道修复治理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陈云娟;类岩石材料蠕变本构试验研究及基于FLAC~(3D)实现[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张仰强;石膏蠕变特性及矿房矿柱长期稳定性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刘心广;济二煤矿深部巷道支护技术及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李科;地下工程结构耐久性分析与评价[D];郑州大学;2010年
6 徐建伟;自然平衡流道中剪切诱导非平衡流动的CAE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7 金翼飞;聚合物微挤出流变学理论与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毕作庆;大平煤矿矿井涌水量数值模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9 闫未丹;栅缝元件上粘弹性流体降膜流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李永永;小净距软弱围岩隧道二衬支护参数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保国,孙钧;岩体流变本构模型的辨识及其应用[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2 张敏江,张丽萍,张树标,关超;结构性软土非线性流变本构关系模型的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02期
3 王常明,陈英姿,张淑华;软土非线性蠕变压缩模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03期
4 杨彩红;毛君;李剑光;;改进的蠕变模型及其稳定性[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1期
5 朱昌星;阮怀宁;朱珍德;罗润林;王凤娥;;一种新的非线性粘弹塑性流变模型[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8年04期
6 芮勇勤,徐小荷,马新民,霍启元,张幼蒂,周昌寿;露天煤矿边坡中软弱夹层的蠕动变形特性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7 曹树刚,边金,李鹏;软岩蠕变试验与理论模型分析的对比[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7期
8 赵法锁,张伯友,卢全中,宋飞;某工程边坡软岩三轴试验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9 何峰,王来贵,于永江,冯美生;岩石试件非线性蠕变模型及其参数确定[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10 刘保国,孙钧;岩体粘弹性本构模型辨识的一种方法[J];工程力学;1999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韦立德;岩石力学损伤和流变本构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2 杨圣奇;岩石流变力学特性的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培苓,吴开统,焦远碧,李纪汉,刘晓红;岩石蠕变过程中声发射活动的实验研究[J];地震学报;1991年01期
2 康永刚;张秀娥;;基于Burgers模型的岩石非定常蠕变模型[J];岩土力学;2011年S1期
3 赵阿兴;岩石蠕变破坏实验研究及其对地震预报的意义[J];地震地质;1992年01期
4 施行觉;赵闯;李成波;温丹;;岩石蠕变破裂过程及其响应比变化的实验研究[J];地震学报;2010年03期
5 康永刚;张秀娥;;岩石蠕变的非定常分数伯格斯模型[J];岩土力学;2011年11期
6 谭云亮;颜伟;马洪岭;;细观非均质岩石蠕变特征的物理元胞自动机模拟[J];岩土力学;2006年S1期
7 马珂;宛新林;贾伟风;宛传虎;;岩石蠕变模型研究进展及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煤炭地质;2011年10期
8 阎岩;王思敬;王恩志;;基于西原模型的变参数蠕变方程[J];岩土力学;2010年10期
9 侯公羽;;岩石蠕变变形的混沌特性研究[J];岩土力学;2009年07期
10 吴秀仪;刘长武;沈荣喜;杨旭;;水压与外力共同作用下的岩石蠕变模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映希;赵闯;李成波;施行觉;;岩石蠕变和反蠕变的实验研究及比较[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孙强;秦四清;马平;;岩石蠕变的应力-应变比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七卷)[C];2008年
3 梅升华;;脆性状态下岩石蠕变的实验研究[A];地球物理研究所四十年(1950-1990)[C];1990年
4 梅升华;;高温下岩石蠕变的结构理论和形式理论[A];地球物理研究所四十年(1950-1990)[C];1990年
5 荣耀;许锡宾;靖洪文;赵明阶;;不同含水岩石蠕变试验电磁辐射频谱分析[A];东北岩石力学与工程分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6 王来贵;李磊;刘学;;岩石长期稳定性与工程寿命预估研究[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赵阿兴;;一种快速测定岩石长期抗压强度的实验方法及应用[A];第二届全国工程地质力学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8 刘康敏;王兰生;;顺层高边坡蠕变的数值模拟研究[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C];1988年
9 刘传孝;黄东辰;张加旺;贺加栋;;坚硬岩石弱蠕变特性实验曲线的初级函数拟合[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韩庚友;王思敬;张晓平;王彦兵;赵国斌;马超锋;;分级加载下薄层状岩石蠕变特性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阎岩;渗流作用下岩石蠕变试验与变参数蠕变方程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2 李成波;岩石蠕变实验及非定常参数粘弹模型[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3 何峰;岩石蠕变—渗流耦合作用规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4 宋勇军;干燥和饱水状态下炭质板岩流变力学特性与模型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5 王艳春;深部软岩温度—应力—化学三场耦合作用下蠕变规律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3年
6 崔少东;岩石力学参数的时效性及非定常流变本构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7 赵闯;岩石粘弹性质的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翟有经;高应力岩石蠕变与细观试验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3年
2 杨欣;充填体蠕变本构模型及其工程应用[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3 何涛;沙坝土矿红页岩蠕变特性室内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4 李峰;胶乳水泥作为相似材料模拟软岩蠕变的实验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213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821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