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裂隙岩体渗流传热的离散裂隙网络模型数值计算方法
本文关键词:二维裂隙岩体渗流传热的离散裂隙网络模型数值计算方法
更多相关文章: 岩石力学 裂隙岩体 渗流传热 离散裂隙网络 有限元
【摘要】:针对裂隙岩体渗流传热问题,用解析方法,比较2种不同岩石基质与裂隙水界面热交换假设下的计算结果,对一般裂隙岩体,2种假设下的计算结果相同。基于离散裂隙网络模型的思想,在商业有限元软件COMSOL中实现一种计算已知裂隙网络的裂隙岩体渗流和传热过程的数值方法,该方法可以同时计算岩石基质与裂隙中的渗流和传热过程及二者间的交换,并与解析解比较进行验证。用该方法对一随机生成的二维裂隙岩体进行计算,得到的出口温度曲线,可以反映裂隙岩体渗流传热的早期热突破和长尾效应等特点,并分析岩石基质渗透率、热传导系数的不同取值对裂隙岩体渗流和传热过程的影响。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安全与耐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岩石力学 裂隙岩体 渗流传热 离散裂隙网络 有限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272279)
【分类号】:TU45
【正文快照】: 1引言在地热能源的利用、核废料的填埋、地下水污 染的扩散等实际问题中,均会遇到深层裂隙岩体多场耦合问题,主要是渗流过程,伴随着热传输、离子传输、力学过程、化学反应等。在地热利用领域,无论是传统的中低温地热水的开采、高温地热田发 电,还是增强型地热系统(enhanced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延林;王卫军;曹平;王军;赵阳升;;不连续面在双重介质热-水-力三维耦合分析中的有限元数值实现[J];岩土力学;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海荣;韩春咏;王力忠;史慧芳;;寒冷地区农村青料贮存对产沼气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1期
2 胡元鑫;柴贺军;;山区公路沿河路基动态失稳机理研究综述(1)——水在岩土体中的渗流[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古小敏;舒水明;苏庆勇;;液氮-水相变传热传质特性分析及数值模拟[J];低温工程;2007年04期
4 王俊;潘清菊;盛志刚;王华昌;;热锻模物理性能参数及其变化对温度应力的影响探讨[J];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2006年05期
5 张莉,宋金岩,邹积岩;混合型超级电容器的封装结构及其温度场研究[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5年11期
6 朱维安;郑寿云;陈莉;;电容触摸屏的坐标定位分析[J];电子测量技术;2009年05期
7 RobertD.JACOBI;Estimation of 2-D and 3-D Fracture Densities from 1-D Data - Experimental and Field Results[J];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2003年04期
8 韩福娥;陈常青;沈亚鹏;;多级金字塔夹芯结构的耦合热传导和热应力分析[J];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2011年03期
9 杜文静;王飞;张士虎;高绪栋;程林;;正六边形板式换热器的热力学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0年10期
10 沈飚;张鹏;;声学时间尺度下活塞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Elastic modulus of a rock mass based on the two parameter negative-exponential(TPNE) distribution of discontinuity spacing and trace length[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2 王环玲;何淼;徐卫亚;;裂隙岩体的多孔介质水力等效性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杜景灿;陈祖煜;弥洪亮;汪小刚;贾志欣;;岩体结构面三维网络的计算机模拟[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4 李俊梅;李炎锋;毕月虹;;关于暖通专业“高等传热学”教学的几点思考[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年
5 王灵善;潘鼎;刘小妮;;PAN原丝饱和蒸汽牵伸传热机理研究[A];复合材料技术与应用可持续发展工程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石崇;毕卫国;王秀菊;;正交各向异性动力变形参数的静力等效计算[A];现代爆破理论与技术——第十届全国煤炭爆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李新强;汪小刚;陈祖煜;;裂隙岩体三维节理网络的生成和可视化系统研发[A];中国水利学会第四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周维垣;剡公瑞;;分形几何在岩体断裂损伤力学中的应用[A];水电与矿业工程中的岩石力学问题——中国北方岩石力学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文集[C];1991年
9 莫勋涛;;一种模拟节理化岩体的新方法——边界搜索法[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三次大会论文集[C];1994年
10 杜景灿;陈祖煜;弥宏亮;汪小刚;贾志欣;杨镇;李新强;;岩体结构面三维网络的计算机模拟[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英才;蒸汽驱动态预测方法和优化技术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2 胡丰宾;湿式双离合器传动系统匹配控制与热平衡分析[D];重庆大学;2010年
3 张琦;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郭培卿;双旋流合成气非预混燃烧特性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5 李雅侠;螺旋半圆管夹套内流体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6 熊宗龙;人体热痕迹探测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黄家海;液粘调速离合器流体剪切传动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李世武;管网系统热经济决策理论与方法的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2年
9 王晓颖;非均质材料控制加热过程的组织演变与熔化行为[D];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
10 刘新喜;库水位下降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及工程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艳卉;矿井地下水流场数值模拟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畅;流量波动条件下的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贺瑶瑶;裂隙—孔隙介质细观渗流机理研究[D];武汉工业学院;2010年
4 朱贵娜;复杂岩体三维岩石块体系统构建方法及程序研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姚远;超声波法在检测石质文物病害方面的试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王U,
本文编号:8263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826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