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钢纤维混凝土复合楼板双向受力的构造和试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预制钢纤维混凝土复合楼板双向受力的构造和试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预制复合楼板 钢纤维混凝土 双向板 拼缝连接
【摘要】:预制钢纤维混凝土复合楼板是一种新型预制楼板。复合板面层为具有优异的抗裂、防爆性能,在罕遇地震下能够吸收大量地震能的钢纤维混凝土,复合板芯层为兼有保温、隔热、隔声、防火等功能的泡沫混凝土。该复合楼板与普通钢筋混凝土楼板相比,具有良好的性能和发展前景。对预制钢纤维混凝土复合楼板的研究较少,本课题组已经对复合单向板楼板的受力性能进行过研究。本文通过钢纤维混凝土预制复合双向板及单向楼板拼接后形成的双向板受力性能的对比试验,比较分析了两种板的受力性能,并完成了有限元模拟计算分析。为了解决建筑大开间问题,提高楼盖的整体性能,有必要将单向板通过拼缝连接形成大尺寸的双向板,安全可靠的拼缝连接成为了拼接的关键技术。本文针对预制钢纤维混土复合楼板的几种不同的拼缝连接构造形式,进行了拼接板试验研究,通过对传统的搭接焊拼缝连接、帮条焊拼缝连接与本文提出的三种新型的拼缝连接方式,即钢板机械连接,螺栓连接,插入式锚固连接的对比试验,提出了等代螺栓连接拼缝的设计方法,对采用不同拼缝连接构造的拼缝双向板的受力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通过对预制钢纤维混凝土复合双向楼板的受力性能试验,发现预制该复合板具有良好的双向受力性能,其双向受力状态与普通混凝土双向板相似。(2)通过对钢纤维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轴心抗压、弹性模量、泊松比的试验测试,为预制钢纤维混凝土复合楼板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提供了钢纤维混凝土材料性能的计算依据。(3)通过有限元软件对钢纤维混凝土复合双向板的模拟计算,将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有限元软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预制钢纤维混凝土复合双向板的开裂,挠度变化,承载能力等受力性能进行模拟计算,为预制钢纤维混凝土复合双向板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4)通过对钢纤维混凝土复合楼板的几种拼缝连接试验,提出了等代螺栓连接及插入式锚固连接技术,给出了螺栓连接的构造形式和设计方法。(5)本文首次将插入式锚固连接技术引入了预制楼板拼缝构造形式当中,与传统的钢筋绑扎搭接连接技术相比,其传力路径明确,且在浇筑混凝土时不会在钢筋搭接处产生裂缝,施工简便。试验证明插入式锚固连接能够应用于预制钢纤维混凝土复合楼板。
【关键词】:预制复合楼板 钢纤维混凝土 双向板 拼缝连接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398.9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9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10-11
- 1.2 项目相关研究11-18
- 1.2.1 钢纤维混凝土的应用和研究现状11-12
- 1.2.2 装配式结构的研究与发展现状12-13
- 1.2.3 预制楼板的研究现状13-15
- 1.2.4 双向板的受力特点及理论分析15-16
- 1.2.5 双向板拼缝连接的研究现状16-18
- 1.3 本文研究内容18-19
- 第2章 试验概述19-43
- 2.1 试验研究内容和目的19
- 2.2 试件的设计与制作19-37
- 2.2.1 第一组试件20-26
- 2.2.2 第二组试件26-37
- 2.3 钢筋、混凝土材性试验37-42
- 2.3.1 钢筋的材性试验37-39
- 2.3.2 普通混凝土的材性试验39
- 2.3.3 钢纤维混凝土的材性试验39-42
- 2.4 本章小结42-43
- 第3章 第一组试件的试验研究43-64
- 3.1 试验加载方案及量测内容43-47
- 3.1.1 加载方案43-44
- 3.1.2 量测方案44-47
- 3.2 试验结果及分析47-63
- 3.2.1 破坏过程和形态47-50
- 3.2.2 控制荷载50-51
- 3.2.3 刚度和变形51-52
- 3.2.4 试件DB2的挠曲形状52-54
- 3.2.5 荷载-钢筋应变关系54-58
- 3.2.6 荷载-混凝土应变关系58-62
- 3.2.7 钢板拼缝和搭接焊拼缝的破坏形态比较分析62-63
- 3.3 本章小结63-64
- 第4章 第二组试件的试验研究64-84
- 4.1 试验加载方案及量测内容64-69
- 4.1.1 加载方案64-65
- 4.1.2 量测方案65-69
- 4.2 试验结果及分析69-83
- 4.2.1 破坏过程和形态69-74
- 4.2.2 控制荷载74-75
- 4.2.3 刚度和变形75-77
- 4.2.4 挠曲形状比较77-78
- 4.2.5 拼缝两侧横向钢筋应变比较分析78-81
- 4.2.6 荷载-混凝土应变曲线对比分析81-83
- 4.3 本章小结83-84
- 第5章 ABAQUS有限元分析84-95
- 5.1 ABAQUS软件简介84
- 5.2 模型建立84-89
- 5.2.1 材料的本构模型84-86
- 5.2.2 有限元模型简介86-89
- 5.3 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分析89-93
- 5.3.1 挠度分析89-91
- 5.3.2 板面应力分析91-92
- 5.3.3 裂缝分布92-93
- 5.4 本章小结93-95
- 结论95-97
- 参考文献97-10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00-103
- 致谢10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蒙云,赖良俊,王信宗;纤维混凝土发展缓慢原因剖析及对策[J];河南科学;2002年06期
2 宣国芬;卞顺发;;钢纤维混凝土的配制方法[J];建筑工人;2002年05期
3 张红州,刘锋,李丽娟,陈应钦,范根育;纤维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现状[J];新型建筑材料;2003年06期
4 王玉棠;掺加杜拉纤维混凝土抑制裂缝在工程中的应用[J];混凝土;2003年05期
5 邬晓薇;螺旋型系列钢纤维混凝土[J];建材工业信息;2003年01期
6 陈瑜,杨志刚,卢哲安;上下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的抗折疲劳方程[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7 ;会议信息:第十届全国纤维混凝土学术会议(2004年11月,上海)[J];土木工程学报;2004年05期
8 杨文科,韩民仓;关于我国当前纤维混凝土研究与使用中的问题和误区[J];混凝土;2004年07期
9 李明海,李宏平;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在工程应用中的展望[J];国外建材科技;2004年05期
10 王慎丽 ,韩周亮;纤维混凝土的施工及应用[J];河南科技;2004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建红;廖武华;;纤维混凝土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A];纤维混凝土的技术进展与工程应用——第十一届全国纤维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邓兆会;;钢纤维混凝土的性能及其应用[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3 宋二银;孙岩;戚劲松;;纤维混凝土的性能及应用[A];现代建设工程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4 程学会;石伏娅;;钢纤维混凝土的性能及其应用[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1卷)[C];2009年
5 高坚新;;钢纤维混凝土板材轴拉实验方法的研究[A];纤维水泥与纤维混凝土——全国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1992年
6 赵国藩;;序言[A];全国第五届纤维水泥与纤维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7 高坚新;陆大坪;张洪良;;聚合物钢纤维混凝土的研究[A];全国第五届纤维水泥与纤维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8 王玉棠;赵荣明;柳志强;于明;刘旭晨;;泵送杜拉纤维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应用[A];混凝土工程结构裂缝控制与混凝土新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9年
9 杨志刚;黄达;陈应波;卢哲安;;上下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疲劳方程研究[A];HPC2002第四届全国高性能混凝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姚立宁;张妃二;郭仁俊;黄金;陈湘新;;中空柔性纤维混凝土动力耗散研究[A];第二届全国土木工程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本报记者 胡春明;纤维混凝土:为市政工程的耐久性助力[N];中国建设报;2009年
2 空军工程设计研究局 王璋水;纤维混凝土研究应用现状与前景(之二)[N];中国建材报;2007年
3 王建樊;纤维混凝土研究应用现状与前景(之一)[N];中国建材报;2007年
4 陈进周;纤维水泥与纤维混凝土会议召开[N];中国建设报;2002年
5 王颖;钢纤砼势头紧逼钢筋砼[N];建筑时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郭艳华;钢纤维混凝土增韧性能研究及韧性特征在地下结构计算中的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2 曲嘉;钢纤维混凝土劈拉强度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洪雷;石墨水泥砂浆注浆钢纤维混凝土智能性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4 程红强;纤维混凝土与老混凝土粘结性能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5 曹吉星;钢纤维混凝土的动态本构模型及其有限元方法[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范小春;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基本性能与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7 邱继生;钢纤维混凝土密肋复合楼盖体系计算理论及受力机理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8 杨少伟;新型混凝土组合防护层的抗侵彻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9 吕雁;玻璃纤维混凝土弯曲疲劳性能及累积损伤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磊;钢纤维混凝土隧道衬砌结构的地震动力响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费厚乾;磁化水钢纤维混凝土抗冲击及抗裂性能试验与分析[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3 熊阳;PVA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湖北工业大学;2016年
4 文杨;木纤维混凝土抗压弯及吸声性能试验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6年
5 陈明;PVA纤维混凝土框架结构延性性能分析[D];湖北工业大学;2016年
6 潘婷婷;全轻页岩陶粒纤维和非纤维混凝土的耐久性能试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5年
7 赵蒙蒙;钢纤维长度与粗骨料粒径耦合作用对钢纤维混凝土弯曲性能的影响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8 李川川;钢纤维混凝土立方体与圆柱体试件力学性能及其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9 王莎;基于修正压力场理论的钢纤维混凝土连梁及剪力墙的抗剪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10 郑小军;聚合物复合纤维混凝土的性能研究[D];宁夏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8402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840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