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微污染原水深度处理工艺优化与饮用水生物稳定保障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4 16:53

  本文关键词:微污染原水深度处理工艺优化与饮用水生物稳定保障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水源水质 运行优化 生物接触氧化池 预臭氧 臭氧—生物活性炭 三卤甲烷生成潜能 生物稳定性


【摘要】:近年来,淮河流域盐城段水源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逐渐升高,水源水呈微污染状态,传统水处理技术已很难有效去除这些微量有机物,饮用水水质安全得不到保障,水质生物稳定性较低。因此开展针对淮河流域水源水的深度处理技术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本论文根据淮河流域通榆河和盐龙湖段水源水质特征,相应开展了四个方面的研究工作:水源地水质调研;以臭氧——生物活性炭为核心的饮用水中试处理试验装置设计与调试;生物接触氧化池和预臭氧处理条件的运行优化及其对三卤甲烷生成潜能的影响,并比较工艺流程1(生物预处理——混凝沉淀——强化过滤)和工艺流程2(预臭氧——混凝沉淀——砂滤)对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运行优化,重点关注水中污染物去除及水质生物稳定性保障。通过对两处水源地的水质进行调研发现,两处水源地主要污染指标有浊度、CODMn、氨氮、总氮、总磷、铁和锰等,自2010~2015年期间,盐龙湖原水浊度呈逐年下降趋势,且全年中7、8月份浊度最高,冬季浊度最低。CODMn也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水质略有改善,但仍然超过地表水Ⅲ类标准(GB3838-2002),对于Fe含量仅在全年的6~9月份超过0.3mg/L的地表水三类水质标准,而近两年Mn含量均低于0.1mg/L的地表水Ⅲ类标准限值;通榆河的水中浊度和CODMn呈逐年上升趋势,超过地表水Ⅲ类标准限值,且Fe含量在秋冬季节浓度较高,而春夏Fe含量多低于地表水Ⅲ类标准限值,Mn含量仅在6-9月份中可能会超过地表水Ⅲ类标准限制;两处水源地中氨氮、总氮和总磷的浓度均较高,但盐龙湖有降低趋势,而通榆河则有恶化趋势,所以整体而言,两处水源地均呈现出微污染现象。通过对生物接触氧化池预处理单元研究发现,当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HRT)为2h,气水比在(1-1.2):1的范围内,CODMn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16.64%和47.16%。结合挂膜期间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可以看出,去除率较高的有机物分子量多低于1000Da。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能够有效降低三卤甲烷生成潜能,其中三氯甲烷和一氯二溴甲烷去除率分别为17%和12%。通过对预臭氧运行工况的研究,确定臭氧投加量为0.5mg/L、臭氧接触时间为5min时,CODMn和UV254的去除率为28.21%和32.89%,DOC和BDOC增长率分别为20.89%和22.14%,水质生物稳定性降低,但有助于后续生物活性炭对有机物的降解去除。预臭氧对水中三氯甲烷、一溴二氯甲烷和一氯二溴甲烷的去除率分别为9%、8.98%和10.57%,三溴甲烷去除率最低为4.67%,这可能是因为水中溴化物的含量较低,与次溴酸反应的有机物前体物较少。探讨工艺流程1和工艺流程2对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工艺流程1对水中CODMn、氨氮、DOC、BDOC和三卤甲烷生成潜能的去除效果较好,而工艺流程2对水中UV254去除率较好,但会引起水中氨氮、DOC和BDOC浓度的升高,提高水质的可生化性,一般将臭氧作为预处理时,多与生物活性炭联用,保障水质的生物稳定性。对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研究发现,当臭氧接触时间为10min,臭氧投加量自1.2mg/L增加至2.0mg/L时,CODMn和氨氮的去除率仅分别提高了5.45%和7%,对TOC的去除效果较差,而DOC和BDOC分别增长了20%和111.65%,这说明臭氧氧化作用增大了水中DOC含量,降低了水质生物稳定性,所以从工艺优化角度出发,臭氧投加量为1.2mg/L较为合适。考察生物活性炭滤池除污效果,当滤速在6-8m/h,空床接触时间(Empty bed contact time:EBCT)在15min时,填料高度为0.9~1.5m, CODMn、UV254和氨氮的去除效果最好,随着炭层深度的增加,TOC和DOC的去除率都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去除率最高分别为42.95%和66.56%,BDOC出水浓度多低于0.35mg/L,对提高出水生物稳定性至关重要
【关键词】:水源水质 运行优化 生物接触氧化池 预臭氧 臭氧—生物活性炭 三卤甲烷生成潜能 生物稳定性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91.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绪论12-22
  • 1.1 饮用水水源水质污染现状12
  • 1.2 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研究现状12-14
  • 1.2.1 AOC测定原理及方法比较12-13
  • 1.2.2 BDOC测定原理及方法比较13
  • 1.2.3 BRP测定原理及方法比较13-14
  • 1.3 常规工艺处理微污染水的缺陷14-15
  • 1.4 微污染原水预处理技术研究现状15-17
  • 1.4.1 生物预处理技术15-16
  • 1.4.2 化学氧化预处理技术16
  • 1.4.3 吸附预处理技术16-17
  • 1.5 微污染水强化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17-18
  • 1.5.1 强化混凝17
  • 1.5.2 强化过滤17-18
  • 1.6 微污染水深度处理工艺研究现状18-19
  • 1.6.1 膜处理技术18
  • 1.6.2 臭氧氧化技术18
  • 1.6.3 活性炭吸附技术18-19
  • 1.6.4 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19
  • 1.7 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19-22
  • 1.7.1 课题研究目的19-20
  • 1.7.2 课题研究内容20-22
  • 第二章 试验装置设计与研究方法22-34
  • 2.1 试验装置的设计22-27
  • 2.2 试验装置的安装与调试27-28
  • 2.3 分析方法及说明28-34
  • 2.3.1 BDOC测定方法及步骤28-29
  • 2.3.2 BRP测定方法及步骤29-30
  • 2.3.3 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的测定方法30-31
  • 2.3.4 生物量测定方法及步骤31-32
  • 2.3.5 三卤甲烷生成潜能分析方法及步骤32-34
  • 第三章 淮河流域盐城段水源地水质调研34-43
  • 3.1 淮河流域盐城段供水状况34
  • 3.2 淮河流域盐城段主要水质指标调查分析34-42
  • 3.2.1 浊度年平均变化34-36
  • 3.2.2 COD_(Mn)年平均变化36-37
  • 3.2.3 氨氮、总氮和总磷年平均变化37-39
  • 3.2.4 藻类年平均变化39-40
  • 3.2.5 Fe、Mn月平均变化40-42
  • 3.3 小结42-43
  • 第四章 微污染原水水处理工艺优化研究43-62
  • 4.1 中试试验装置与试验工况43
  • 4.2 生物接触氧化池启动稳定性试验43-45
  • 4.3 不同工艺参数条件下生物接触氧化池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45-51
  • 4.3.1 不同HRT对生物接触氧化池运行影响46-47
  • 4.3.2 不同气水比对生物接触氧化池运行影响47-49
  • 4.3.3 不同气水比下生物接触氧化池内生物量的变化49
  • 4.3.4 生物接触氧化池预处理对不同分子量有机物的去除规律49-50
  • 4.3.5 生物接触氧化池预处理对三卤甲烷生成潜能去除影响50-51
  • 4.4 盐城市城东水厂预臭氧氧化处理工艺对污染物去除效果51-54
  • 4.4.1 对COD_(Mn)去除效果影响51
  • 4.4.2 对氨氮去除效果影响51-52
  • 4.4.3 对UV_(254)去除效果影响52-53
  • 4.4.4 对DOC和BDOC去除效果影响53-54
  • 4.4.5 对三卤甲烷生成潜能去除影响54
  • 4.5 微污染水处理工艺对污染物去除效果对比分析54-60
  • 4.5.1 对浊度去除影响分析55-56
  • 4.5.2 对COD_(Mn)去除影响分析56-57
  • 4.5.3 对氨氮去除影响分析57
  • 4.5.4 对UV_(254)去除影响分析57-59
  • 4.5.5 对DOC和BDOC去除影响分析59-60
  • 4.6 小结60-62
  • 第五章 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对水质生物稳定性保障研究62-82
  • 5.1 臭氧投加量对污染物去除影响62-67
  • 5.1.1 对COD_(Mn)去除影响62-63
  • 5.1.2 对UV_(254)去除影响63
  • 5.1.3 对氨氮去除影响63-64
  • 5.1.4 对TOC和DOC去除影响64-65
  • 5.1.5 对三卤甲烷生成潜能去除影响65-67
  • 5.2 生物活性炭除污染能力探讨67-72
  • 5.2.1 生物活性炭挂膜期间对污染物的去除研究68-70
  • 5.2.2 考察空床停留时间(EBCT)与COD_(Mn)、UV_(254)之间的关系70-72
  • 5.3 生物活性炭除污染机理探讨72-77
  • 5.3.1 生物活性炭对COD_(Mn)去除机理探讨72-73
  • 5.3.2 生物活性炭对UV_(254)去除机理探讨73
  • 5.3.3 生物活性炭对“三氮”去除机理探讨73-74
  • 5.3.4 生物活性炭对TOC和DOC去除机理探讨74-76
  • 5.3.5 生物活性炭对三卤甲烷生成潜能的影响研究76-77
  • 5.4 水质生物稳定性保障研究77-80
  • 5.4.1 臭氧投加量对BDOC去除影响研究77-78
  • 5.4.2 生物活性炭对BDOC的去除影响78-79
  • 5.4.3 生物活性炭对BRP的去除影响79
  • 5.4.4 最佳工况下水质生物稳定性保障79-80
  • 5.5 小结80-82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82-86
  • 6.1 总结82-83
  • 6.2 展望83-86
  • 致谢86-87
  • 参考文献87-94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9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冠平,谢曙光,施汉昌,许建华;两级串联生物接触氧化池的生物膜特性[J];中国给水排水;2003年10期

2 王冠平,许建华,肖羽堂;生物接触氧化池两种不同曝气方式的充氧性能的比较研究[J];净水技术;1999年04期

3 张萍;陈晓宇;;生物接触氧化池—膜生物反应器组合处理电厂再生废水的研究[J];华东电力;2006年05期

4 陈媛;王立;马放;杨基先;邱珊;;投放方式对聚氨酯内微生物及其净化效能影响[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12期

5 汤利华,许建华,张晴浩;宁波市梅林水厂生物预处理工艺设计[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6 许嘉炯;;杭嘉湖地区生物预处理工艺的应用研究[J];给水排水;2010年12期

7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洪景涛;王如华;;生物接触氧化池设计改进探讨[A];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惠成;熊代群;陈航;;养猪废水的治理工程设计和运行[A];全国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监测与控制治理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亮;“生物滤池+生物接触氧化池”组合工艺处理小城镇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2 李传扬;微污染原水深度处理工艺优化与饮用水生物稳定保障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3 何文丽;粉煤灰纤维陶粒的制备及其在生物接触氧化池中的应用[D];安徽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婧;化学—生物组合工艺处理印染废水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吕纹;制革废水处理及运行控制技术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0年

6 向贤;水稻秸秆—粉煤灰纤维陶粒在生物接触氧化池中的挂膜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1年

7 张琳;西安某药业公司中药废水处理工程调试及工艺改造[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8 白书立;再生纸废水处理技术的生产性试验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5年

9 戴琴;工业有机废气吸收尾液处理技术的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10 张亮;食品发酵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511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8511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b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