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球藻及其藻类有机物氯化生成2,6-二氯苯醌的过程与特性
本文关键词:小球藻及其藻类有机物氯化生成2,6-二氯苯醌的过程与特性
更多相关文章: 卤代对苯醌 藻类 藻类有机物 生化组成 pH 消毒副产物
【摘要】:消毒副产物(DBPs)是在饮用水消毒过程中形成的一类对人体健康具有“三致”效应(致癌,致畸,致突变)的物质,DBPs的控制是保障饮用水安全的重要内容之一。卤代对苯醌(HBQs)是一类与膀胱癌的形成具有高度相关性的新型DBPs,其中2,6-二氯苯醌(2,6-DCBQ)是检出频率和浓度最高的一种HBQ。我国主要以地表水作为饮用水原水,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的日益严重,水中的藻类及其藻类有机物(AOM)已成为DBPs的重要前体物质,但关于藻类及其AOM氯化生成HBQs的过程及特性尚未见报道。本文在建立2,6-DCBQ分析测定方法的基础上,以淡水中常见的绿藻-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为藻类代表,研究了小球藻及其AOM氯化生成2,6-DCBQ的过程;考察了氯化过程中pH、水温和常见离子等水质条件以及C1/TOC、氯化时间等工艺条件对2,6-DCBQ生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小球藻AOM及其生化组分氯化生成2,6-二氯苯醌的特性。采用紫外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三维荧光光谱(3D-EEM)等方法表征了AOM中胞内有机物(IOM)与胞外聚合物(EPS)的结构与组成特征,并比较了两者生成2,6-DCBQ的特性。选用牛血清蛋白(BSA)、鱼油和淀粉分别作为小球藻生化组分中蛋白质、脂质和糖类的替代物,比较了三者氯化生成2,6-DCBQ的特性;提取了小球藻总蛋白并考察了其氯化生成2,6-DCBQ的过程与特性,建立了2,6-DCBQ生成量与小球藻总蛋白含量之间的关系。论文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1)采用HPLC-UV建立了2,6-DCBQ的检测方法,该方法的检测限为12μg/L,线性范围为40-200 μg/L,加标回收率为79.3%-95.6%。与HPLC-MS/MS分析2,6-DCBQ的方法进行比较表明,HPLC-UV方法简易准确,数据可靠,适用于本文中高浓度藻类物质氯化生成2,6-DCBQ的分析。(2)小球藻氯化可以生成2,6-DCBQ,其生成量随反应时间增加且在72 h后达到稳定,最大生成量为2.12 μg/mg TOC.在pH为6.0-9.0范围内,2,6-DCBQ的生成量(0.25-2.12μg/mg TOC)随着pH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少,在pH为8.0时达到最大值。对体系中溶解性有机碳(DOC)和粒径分布的测定表明,在pH为8.0时氯化体系中DOC的浓度最大,并出现更多小于藻细胞粒径的物质,这表明在该pH条件下藻细胞易被分解并释放IOM,导致生成更多的2,6-DCBQ。(3)小球藻氯化生成2,6-DCBQ的影响因素表现为:1)2,6-DCBQ的生成量随着水温升高(5°C-35℃)而增加,并在水温低于25℃时表现更为明显;2).2,6-DCBQ的生成量随着Cl/TOC (4:1-20:1)的增加而增加。当Cl/TOC为20:1时,2,6-DCBQ的生成量3.27μg/mg TOC,而Cl/TOC为4:1时仅为1.23 μg/mg TOC。3).水中常见的离子中,Ca2+(0-250 mg/L)对2,6-DCBQ的生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最大可达35.9%;F-(0-0.9 mg/L)对2,6-DCBQ的生成具有轻微的抑制作用,最大可达9.0%;其他离子对2,6-DCBQ的生成影响很小。(4)紫外光谱测定AOM含有较低的SUVA254值,FTIR和3D-EEM表明,IOM和EPS主要成分包括蛋白质、糖类和脂质等;此外,测定结果计算得出IOM中蛋白质与多糖含量的比值为0.46±0.03,约为EPS的3.5倍。上述结果说明,IOM含有更多的蛋白质,而EPS含有更多的糖类。(5)IOM和EPS氯化可以生成2,6-DCBQ,其中IOM的2,6-DCBQ生成潜能为1.41 μg/mg TOC,而EPS为0.67μg/mg TOC。IOM的生成潜能为EPS的2倍,表明IOM是小球藻AOM中氯化生成2,6-DCBQ的主要前体物质,EPS对2,6-DCBQ的贡献也不能忽略。(6)对BSA、鱼油和淀粉的氯化结果表明,BSA的2,6-DCBQ生成潜能为2.32μg/mg TOC,而鱼油和淀粉基本不生成2,6-DCBQ,表明蛋白质是生成2,6-DCBQ的主要生化组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取了小球藻的总蛋白并进行氯化,结果表明其2,6-DCBQ的生成潜能为1.89 μg/mg TOC,并且2,6-DCBQ生成量与小球藻总蛋白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2=0.98)。
【关键词】:卤代对苯醌 藻类 藻类有机物 生化组成 pH 消毒副产物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2;TU991.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缩略表9-14
- 第1章 前言14-27
- 1.1 饮用水中新型消毒副产物卤代对苯醌及其健康风险14-20
- 1.1.1 饮用水中氯化消毒副产物种类及其健康风险14-18
- 1.1.2 卤代对苯醌及其健康风险18-20
- 1.2 藻类消毒副产物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20-23
- 1.2.1 藻类消毒副产物的形成过程20-22
- 1.2.2 氯化消毒副产物的影响因素22-23
- 1.3 藻类有机物(AOM)的特性及其分析方法23-25
- 1.3.1 胞外聚合物(EPS)的组成与特性23-24
- 1.3.2 胞内有机物(IOM)的组成与特性24
- 1.3.3 AOM的表征方法24-25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基本思路25-27
- 第2章 小球藻氯化生成2,6-二氯苯醌的过程27-37
-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27-30
- 2.1.1 实验材料与仪器27
- 2.1.2 小球藻的培养27-28
- 2.1.3 生物量的测定28
- 2.1.4 TOC测定28-29
- 2.1.5 藻的氯化实验29-30
-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30-36
- 2.2.1 2,6-二氯苯醌的检测方法30-33
- 2.2.2 小球藻氯化生成2,6-二氯苯醌的过程33-36
- 2.3 小结36-37
- 第3章 小球藻氯化生成2,6-二氯苯醌的影响因素37-47
- 3.1 实验部分37-38
- 3.1.1 实验材料与仪器37
- 3.1.2 小球藻细胞的氯化实验37-38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38-45
- 3.2.1 水温对2,6-二氯苯醌生成的影响38-39
- 3.2.2 Cl/TOC对2,6-二氯苯醌生成的影响39
- 3.2.3 金属离子对2,6-二氯苯醌生成的影响39-44
- 3.2.4 阴离子对2,6-二氯苯醌生成的影响44-45
- 3.3 小结45-47
- 第4章 AOM及生化组分氯化生成2,6-二氯苯醌的特性47-57
- 4.1 实验材料和方法47-49
- 4.1.1 实验材料与仪器47
- 4.1.2 IOM与EPS的提取方法47-48
- 4.1.3 AOM的结构与组成特征48-49
- 4.1.4 小球藻总蛋白的提取方法49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49-56
- 4.2.1 AOM(IOM和EPS)的结构与组成特征49-51
- 4.2.2 AOM(IOM与EPS)氯化生成2,6-二氯苯醌的过程51-53
- 4.2.3 AOM生化组分替代物氯化生成2,6-二氯苯醌的特性53-55
- 4.2.4 小球藻提取总蛋白氯化生成2,6-二氯苯醌的特性55-56
- 4.3 小结56-57
- 第5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57-60
- 5.1 研究结论57-58
- 5.1.1 小球藻氯化生成2,6-二氯苯醌的过程57
- 5.1.2 小球藻氯化生成2,6-二氯苯醌的影响因素57-58
- 5.1.3 AOM及其生化组分氯化生成2,6-二氯苯醌的特性58
- 5.2 创新点58-59
- 5.3 展望59-60
- 参考文献60-68
- 致谢68-6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与参加的研究项目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逄勇,丁玲,高光;基于生态槽实验的藻类生长参数确定[J];环境科学;2005年03期
2 蒙国湖;龙天渝;贺栋才;刘腊美;吴磊;;嘉陵江重庆磁器口段藻类生长模拟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9年04期
3 姜登岭;马轩凯;倪国葳;张树德;曹国凭;;氮、磷对陡河水库藻类生长的影响[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4 龙天渝;李祥华;吴磊;;灰色关联分析水位下降对藻类生长的影响[J];三峡环境与生态;2010年03期
5 王菁;陈家长;孟顺龙;;环境因素对藻类生长竞争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3年17期
6 Dr.George;P.Fitzgerald;曾昭琪;高尔森;;藻类的营养耒源及其控制[J];化工给排水设计;1980年01期
7 孙林枫;藻类连续培养及其应用[J];海洋环境科学;1990年02期
8 秦文弟;应用藻类监测农药对环境污染的现状[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9 刘信安,湛敏,马艳娥;三峡库区流域藻类生长与营养盐吸收关系[J];环境科学;2005年04期
10 潘双叶;;水体中藻类的危害及控制方法[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才胜;李英;周集体;;大连湾藻类生长控制的模拟[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2 龙天渝;李祥华;张腾璨;张翔;郭蔚华;;水位下降引起的微弱扰动对藻类生长繁殖的影响[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3 赵孟绪;周史强;钟秀英;林桂花;;水库藻类监测与分析方法探讨[A];水生态监测与分析论文集[C];2008年
4 边归国;;陆生植物化感作用抑制藻类生长的研究进展[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1年
5 李远;林瑛;李宏;;利用炼钢渣促进藻类生长固定CO_2的研究[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6 宋春雷;Morten SΦndergaard;Theis Kragh;曹秀云;周易勇;;室内模拟的不同氮磷比条件下藻类与溶解态有机磷的关系[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张留柱;刘军燕;;藻类监测在湖泊营养评价中的应用[A];水生态监测与分析论文集[C];2008年
8 何恩奇;陈晓峰;周伟杰;钮伟民;周虹;;环太湖流域藻类密度和主要污染指标的相关性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9 耿金菊;张娟;夏晓萌;;富营养水体中低价磷对水华优势藻类生长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10 袁信芳;赵新燕;施华宏;金相灿;王晓蓉;;太湖水/沉积物界面固着藻类的时空分布特征[A];第二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刚 编译;藻类油能替代石油吗?[N];科技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杜悦英;藻类的双向炼金术[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3 记者 汪永安;安光所研制出藻类“生长潜力”测量仪[N];安徽日报;2012年
4 吴耀华 梁春桥;池塘的藻类定向培养[N];中国渔业报;2012年
5 本报驻加拿大记者 杜华斌;二氧化碳,我爱吃[N];科技日报;2007年
6 华凌;碳能助藻类生产更多石油[N];科技日报;2012年
7 单晓鸾;单胞藻类培养需讲求方法[N];中国渔业报;2005年
8 武勇 刘文国;治理赶不上污染,“生态癌”在扩散[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9 武勇 文国;多管齐下 遏制“生态癌”扩散[N];证券日报;2006年
10 记者 王伟民;力保水源地水质无恙[N];苏州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操瑜;水体营养、取食者和升温对沉水植物及其附着藻类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植物园);2014年
2 何少林;高效藻类塘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氮磷去除机理及工艺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3 李哲;三峡水库运行初期小江回水区藻类生境变化与群落演替特征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4 赵晓东;河流藻类叶绿素a浓度短时间尺度预测方法研究和应用[D];浙江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晶;沉水植物附着藻类对不同营养盐浓度的响应[D];河北大学;2014年
2 武秀国;背角无齿蚌和鲫鱼池塘中藻类群落特征及其与理化因子关系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3 黄宁秋;水动力条件对三峡库区次级支流典型藻类生长影响[D];重庆大学;2015年
4 纪海婷;沉水植物对附植藻类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5 陈延飞;新型藻类膜工艺系统污水脱氮除磷实验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6 吴世萍;太湖流域某市水源水及制水工艺中藻类及其代谢物的动态变化[D];东南大学;2016年
7 肖瑶;小球藻及其藻类有机物氯化生成2,6-二氯苯醌的过程与特性[D];湘潭大学;2016年
8 赵颖;水文、气象因子对藻类生长影响作用的试验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9 龚玲;三峡库区富营养化水体中悬浮泥沙对藻类生长影响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10 焦世s,
本文编号:8515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851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