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框架及楼板局部设缝框架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
本文关键词:传统框架及楼板局部设缝框架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框架结构 楼板局部设缝 动力弹塑性分析 屈服机制 塑性铰
【摘要】:本文提出楼板局部设缝框架结构,即在框架梁端塑性铰范围的侧向楼板内设置贯穿板厚的通缝,以消除现浇楼板及纵筋对梁端抗弯承载力的贡献,实现"强柱弱梁"的屈服机制。分析了小震和大震作用下,传统框架与楼板局部设缝框架的地震反应,研究大震作用下结构的塑性铰分布,表明楼板局部设缝框架结构能改善其屈服机制,实现"强柱弱梁"的抗震要求,提高结构抗震性能。
【作者单位】: 广西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关键词】: 框架结构 楼板局部设缝 动力弹塑性分析 屈服机制 塑性铰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68007) 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2013ZD047)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4GXNSFAA118327);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4GXNSFAA11832)
【分类号】:TU352.1
【正文快照】: 1引言我国现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1]规定,一、二、三、四级框架的梁柱节点处,除框架顶层和柱轴压比小于0.15的框架柱,柱端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符合下式要求:∑Mc=ηc∑Mb(1)一级框架可不符合式(1),但应符合式(2)要求:∑Mc=1.2∑Mbua(2)式中,ΣMc为节点上下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素裹;祁皑;范冰辉;;考虑现浇楼板影响的有效翼缘宽度取值探讨[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2 杨迎春;吴照学;;RC框架结构“强柱弱梁”破坏机制探讨[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3 王素裹;韩小雷;季静;王传峰;;现浇楼板对框架梁受力影响的研究[J];华南地震;2009年02期
4 叶列平;曲哲;马千里;林旭川;陆新征;潘鹏;;从汶川地震框架结构震害谈“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实现[J];建筑结构;2008年11期
5 田志鹏;张新培;赵统;;汶川地震中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震害分析[J];建筑结构;2009年11期
6 王素裹;韩小雷;季静;;现浇楼板对RC框架结构破坏形式的影响分析[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09年01期
7 左琼;白雪霜;王亚勇;;楼板参与作用对RC框架结构抗倒塌能力影响[J];建筑结构;2013年01期
8 汪小林;顾祥林;印小晶;黄庆华;;现浇楼板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倒塌模式的影响[J];建筑结构学报;2013年04期
9 蔡健;周靖;方小丹;;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取值对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的评估[J];土木工程学报;2007年01期
10 敬登虎;;钢筋混凝土框架强柱弱梁屈服机制问题的分析[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吉荣;何世龙;;现浇板钢筋对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影响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5期
2 李振宝;刘春阳;马华;;45°方向地震作用下RC空间梁柱节点破坏机制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3 徐泽军;董龙彬;;建筑物框架结构震害分析与设计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4 王兴国;单明岳;葛楠;苏幼坡;;楼板开角缝实现RC框架“强柱弱梁”效果的有限元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2年01期
5 石宏彬;孙景江;;计算模型对框架结构梁柱内力影响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2年02期
6 霍林生;李宏男;肖诗云;王东升;;汶川地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震害调查与启示[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7 孙爱伏;侯爽;林迟;;汶川地震中都江堰市房屋建筑失效模式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8 车轶;尤杰;;中欧抗震设计规范关于“强柱弱梁”设计比较[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9 郑强强;;填充墙对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及设计建议[J];低温建筑技术;2011年01期
10 杨冬冬;徐虎;;楼板对框架结构屈服机制的影响[J];低温建筑技术;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杨志利;隋杰英;公衍文;;整浇楼板板筋参与梁端负弯矩承载力后框架结构的PUSH-OVER分析[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9年
2 王秀哲;吴二军;;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延性评估[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3 刘俊;陈亚春;;适用于高烈度区多层框架的两阶段抗震设计方法[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蔡传国;韦忠tD;杨绪普;;方钢管混凝土柱延性的试验研究[A];第四届全国钢结构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5 翟长海;李爽;孙扬;谢礼立;;楼板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受力性能影响[A];第三届全国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李成玉;赵峰;郭耀杰;;基于可持续性的冷弯型钢组合异形钢管混凝土柱框架-隅撑支撑结构[A];钢结构工程研究(九)——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3届(ISSF-2012)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刘春阳;李振宝;高等利;;钢筋混凝土框架空间节点抗震性能比较分析[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8 赵作周;杨馨;贺小岗;钱稼茹;;少钢支撑RC框架结构的概念[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小卫;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地震破坏机理的试验与设计方法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1年
2 李磊;混合结构的数值建模理论及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3 尹犟;混凝土结构地震需求估计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4 王素裹;强震作用下现浇RC楼板对框架结构破坏形态影响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5 樊长林;强震下RC结构基于性能的刚塑性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6 马千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7 董志君;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分析方法及体系可靠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8 黄思凝;外廊式RC框架地震破坏及倒塌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9 石宏彬;框架结构填充墙影响及强梁弱柱成因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10 白雪霜;现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鉴定方法试验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丽园;现浇RC楼板对框架梁抗弯刚度和受弯承载力影响的分析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2 明晶;筒芯内模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的优化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3 高晓鹏;现浇楼板对RC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影响[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4 王娜;混凝土框架结构破坏机制研究分析[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5 邓言付;考虑楼板作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6 杨志利;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强柱弱梁”屈服机制影响因素的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7 孙扬;楼板对RC框架结构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8 马玉虎;汶川地震典型框架结构震害分析和防倒塌对策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9 任小军;不同强柱弱梁级差系数对7度区空间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1年
10 陈银松;框架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中填充墙的模拟方法及其影响规律[D];重庆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建新;填充墙框架房屋抗震设计新方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7年02期
2 宣纲,顾祥林,吕西林;强震作用下混凝土框架结构倒塌过程的数值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年06期
3 管民生,杜宏彪;现浇楼板参与工作后框架结构的pushover分析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5期
4 孙柏涛;闫培雷;胡春峰;张明宇;;汶川8.0级大地震极重灾区映秀镇不同建筑结构震害概述及原因简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5期
5 马宏旺,赵国藩;钢筋混凝土矩形柱截面曲率延性系数概率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6 韦锋;杨红;傅剑平;白绍良;;普通钢筋混凝土规则框架的弹塑性地震反应[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7期
7 赖丽清;;RC框架结构“强柱弱梁”机制的实现与影响因素探讨[J];福建建设科技;2010年02期
8 唐九如;;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研究的新进展[J];工程抗震;1989年04期
9 杨红,白绍良;基于变轴力和定轴力试验对比的钢筋混凝土柱恢复力滞回特性研究[J];工程力学;2003年06期
10 杨红,韦锋,白绍良,王珍;柱增强系数取值对钢筋混凝土抗震框架塑性铰机构的控制效果[J];工程力学;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千里;叶列平;陆新征;马玉虎;;现浇楼板对框架结构柱梁强度比的影响研究[A];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与灾后重建分析报告[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思凝;外廊式RC框架地震破坏及倒塌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2 石宏彬;框架结构填充墙影响及强梁弱柱成因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盛锷;框架结构的整体稳定计算[J];化工设计;2000年04期
2 姬慧;框架结构基于材料延性的多目标优化设计[J];山西建筑;2001年01期
3 夏长青,毛益松,吴克刚;框架结构楼房连续折叠单向倒塌爆破[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1年S1期
4 孙晔青,黄玲;框架结构内力计算方法研究[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5 侯克鹏,雷劲松,姚激;框架结构在动荷载作用下加固减振的研究[J];四川建筑;2001年03期
6 黄庆丰;框架结构二阶位移效应数值解[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7 李玉洁;;浅议框架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2年12期
8 朱培民,韩春斌,杨波;如皋市某办公楼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经济分析与对比[J];江苏建筑;2003年02期
9 蔡军;轻型木框架建筑的又一成功探索——广东某公司培训中心工程设计特点[J];建设科技;2003年Z1期
10 徐t,吴开成,庄一舟,朱晗迓;某展厅框架结构裂缝的有限元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建国;;框架结构爆破倒塌的有限元动态模拟分析[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2 陈虬;万文;;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随机有限元分析[A];第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1994年
3 王群;袁平;吴知丰;;框架结构弯剪模型的参数识别法[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7年
4 朱志广;;抗震混凝土框架结构震害分析及施工质量控制分析[A];2014年8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5 崔玉红;聂永安;严宗达;吴国有;;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动力计算[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9年
6 安东亚;施卫星;田炜;;某框架结构改造前后动力测试对比研究[A];2013年既有建筑功能提升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7 谭宽仁;;框架结构常见的质量问题与防控措施分析[A];2014年6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8 张玉明;边广生;孟少平;;平面形状为圆环形的混凝土框架结构温度应力研究[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0年
9 倪长辉;阎军;程耿东;郭旭;;精确频率约束下框架结构的尺寸优化[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10 毛呈龙;叶献国;魏常军;;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方法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创平办;搭好创平框架促进工作开展[N];韶关日报;2013年
2 李静华;木框架结构 风光无限[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3 记者 李雪竹;四川 督查惩防体系基本框架构建[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2年
4 安国强邋于海涛;青岛客站框架结构主体施工进入冲刺阶段[N];人民铁道;2007年
5 梦觉;用DreamWeaver快速搭建框架页面[N];电脑报;2001年
6 天津大学 于庆荣;约束混凝土柱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优势[N];中国建材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冯海波 通讯员 周玉 陈莹;“海螺”,嘹亮,,“门式框架”矗立[N];广东科技报;2012年
8 吴朝红;如何保证钢筋在框架结构中的施工质量[N];广东建设报;2000年
9 蔡军 林国赞 特约记者 张军;轻型木框架建筑[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10 邵源;独立阐释学习型社会[N];社会科学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培雷;考虑隔墙影响的框架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及地震灾场模拟[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袁景;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倒塌破坏仿真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3年
3 曲哲;摇摆墙—框架结构抗震损伤机制控制及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4 田明革;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期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5 马千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6 刘铁;套建增层框架结构房屋设计与施工方法研究及实践[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7 黄思凝;外廊式RC框架地震破坏及倒塌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8 何庆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倒塌性能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9 石宏彬;框架结构填充墙影响及强梁弱柱成因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10 白雪霜;现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鉴定方法试验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平;随机地震激励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响应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2 宁超列;基于纤维铰模型的框架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3 刘春良;桁架和框架结构的稳定性分析与优化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张建波;回字形超长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温度应力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5 杨仁孟;框架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6年
6 林希;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结构抗震研究[D];福州大学;2003年
7 孙鹏;超长混凝土框架结构温变复合效应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8 周爱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连续性倒塌数值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9 姚婉春;基于住宅产业化的部分装配式框架结构技术的应用[D];华侨大学;2012年
10 吴晟;设置分灾框架的框架结构抗震加固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011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901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