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场馆大跨度预应力次梁楼盖人致振动分析与舒适度研究
本文关键词:体育场馆大跨度预应力次梁楼盖人致振动分析与舒适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人致振动 ANSYS 预应力次梁楼盖 人致荷载模型 舒适度
【摘要】:与普通混凝土楼盖相比,大跨预应力次梁楼盖的平面外刚度偏小,对竖向振动较敏感,用于体育馆等剧烈活动场所时其竖向振动舒适度问题更为突出。既有建筑振动舒适度性能加固的代价较大,合理的解决方式是通过人致振动分析将舒适度控制提到设计阶段来。鉴于目前规范中用于指导舒适度设计的相关规定比较粗糙,考虑4种运动形式32个工况,并结合相关实测结果的对比验证,进行了体育场馆大跨度预应力次梁楼盖人致振动分析与舒适度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ANSYS软件中,建立楼盖的三维实体模型,通过降温法施加预应力,采用模态叠加法并考虑前6阶模态,所得模拟分析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采用的大跨度预应力次梁楼盖人致振动舒适度模拟分析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为后续研究中该类结构体系所涉及的建模、荷载施加及振动分析等问题的解决方法等提供了参考。同时,根据时程-频谱结合的分析结果,讨论了分析工况的合理选择、振动响应随人数、行走方向的变化规律以及最不利运动形式。(2)对跳跃、行走、跑步、原地踏步4种运动形式,结合振动响应的分析与实测结果对比,给出人致荷载模型选取的合理建议,并根据国外相关研究资料,提出一种修正脉冲系数跑步模型,相比于传统模拟方法,采用该荷载模型的分析结果与实测具有很好的符合性。(3)研究了楼盖结构形式、阻尼、预应力对人致振动响应及舒适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对于该楼盖,加设底板能够明显改善振动性能,增加楼面板厚度可能对振动舒适度反而不利,调整结构布置需要同时考虑结构质量与刚度的变化;2)阻尼比对振动响应峰值的影响比较明显;3)预应力对结构振动性能无明显影响。(4)采用不同方法对该实际工程的人致振动舒适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该楼盖舒适度总体符合要求,行走工况下富余度较高,而多人同步跳跃工况较为不利;2)烦恼率模型的控制水准能够满足现有规范标准的要求,并且更偏安全。主要创新点:(1)系统研究了预应力次梁楼盖体系的人致振动分析方法及舒适度影响因素;(2)结合分析与实测结果对比,给出4种运动形式的荷载模型选取建议,提出一种能够满足工程应用的跑步荷载模型;(3)对比了加设底板和楼面板加厚对楼盖振动性能的影响差异,比较了烦恼率模型给出的烦恼率限值与相关规范中加速度限值标准的控制水准。
【关键词】:人致振动 ANSYS 预应力次梁楼盖 人致荷载模型 舒适度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311.3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16
- 主要符号16-18
- 1 绪论18-38
- 1.1 课题研究背景18-22
- 1.1.1 桥梁中的人致振动舒适度问题19-20
- 1.1.2 公共建筑中的人致振动舒适度问题20-21
- 1.1.3 大跨度预应力次梁楼盖结构体系21-22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现状22-34
- 1.2.1 主要研究方法与方向22-24
- 1.2.2 人致荷载24-29
- 1.2.3 楼盖振动系统29-30
- 1.2.4 人对振动主观反应的评价30-32
- 1.2.5 结构振动控制32-33
- 1.2.6 尚存在的问题33-34
- 1.3 本课题研究意义和内容34-38
- 1.3.1 研究意义34-35
- 1.3.2 研究内容35-38
- 2 结构振动理论与有限元分析简介38-52
- 2.1 振动系统基本理论38-42
- 2.1.1 周期荷载的傅里叶级数表达39-40
- 2.1.2 结构共振模型40-42
- 2.2 振动响应的分析方法42-45
- 2.2.1 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42-43
- 2.2.2 振型叠加法43-45
- 2.3 有限元分析理论与方法45-52
- 2.3.1 有限元基本原理45-46
- 2.3.2 ANSYS相关功能简介46-50
- 2.3.3 软件适用性论证50-52
- 3 人致荷载数学模型52-66
- 3.1 典型单步落足曲线52
- 3.2 单人连续行走52-58
- 3.3 人群随机行走58-59
- 3.4 跳跃59-62
- 3.5 跑步62-63
- 3.6 原地踏步63-65
- 3.7 本章小结65-66
- 4 基于某工程实例的有限元分析66-130
- 4.1 工程概况66-69
- 4.2 结构建模69-78
- 4.2.1 几何模型69-70
- 4.2.2 有限元模型70-74
- 4.2.3 预应力的模拟和施加74-78
- 4.3 静力分析78-79
- 4.4 模态分析79-82
- 4.5 典型运动形式下结构瞬态响应分析82-128
- 4.5.1 跳跃工况83-94
- 4.5.2 行走工况94-119
- 4.5.3 跑步工况119-124
- 4.5.4 原地踏步工况124-128
- 4.6 本章小结128-130
- 5 基于结构仿真模型的变因素对比分析130-144
- 5.1 楼盖结构形式的影响130-137
- 5.1.1 模态分析131-133
- 5.1.2 瞬态动力分析133-137
- 5.2 阻尼比的影响137-140
- 5.2.1 模态分析137
- 5.2.2 瞬态动力分析137-140
- 5.3 预应力的影响140-142
- 5.3.1 模态分析140-141
- 5.3.2 瞬态动力分析141-142
- 5.4 本章小结142-144
- 6 基于有限元分析结果的舒适度评价144-162
- 6.1 代表性的评价标准144-152
- 6.1.1 频率限值标准144-145
- 6.1.2 加速度限值标准145-149
- 6.1.3 烦恼率模型149-152
- 6.2 采用频率限值标准的评价152
- 6.3 采用加速度限值标准的评价152-158
- 6.3.1 跳跃工况153-154
- 6.3.2 行走工况154-155
- 6.3.3 跑步工况155-156
- 6.3.4 原地踏步工况156-157
- 6.3.5 舒适度性能水准157-158
- 6.4 采用烦恼率模型的评价158-161
- 6.5 本章小结161-162
- 7 结论与展望162-166
- 7.1 全文总结162-163
- 7.2 本文创新点163-164
- 7.3 今后研究展望164-166
- 致谢166-168
- 参考文献168-1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小东;张涛;;跳跃作用下场馆楼盖结构振动分析研究现状和发展[J];科技资讯;2008年22期
2 邹忠刚,韩富田,黄成若;无梁楼盖在工程中的应用及其设计研究现状[J];工业建筑;1989年10期
3 庄丽辉;住宅楼盖结构形式发展的探讨[J];工程质量;1999年03期
4 曾宪庭;多层圆形及弧形大厅楼盖设计与研究[J];建筑结构;2000年01期
5 费以原,张云龙,王艳丽;承墙井式梁楼盖的设计计算与研究[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6 周元清;浅谈肋形梁楼盖、井式梁楼盖与反梁式楼盖[J];安徽建筑;2001年05期
7 郝俊明;现浇混凝土空心无梁楼盖施工技术[J];山西建筑;2004年15期
8 王晓丹,武军,宋永发;楼盖结构体系在不同跨度下的技术经济比较[J];四川建筑;2005年03期
9 郦世平;康为江;;某国际广场楼盖结构方案技术经济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2期
10 刘卫红;;某大学图书馆大空间楼盖设计的回顾[J];甘肃科技;2008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中华;耿翠珍;;特定跨度楼盖设计方案的比选[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2年
2 黄泰峗;李建芬;蔡健;;常用楼盖结构体系的技术经济比较初探[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1999年
3 徐金声;薛立红;刘明保;张吉柱;;现代楼盖结构的经济分析和比较[A];首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4 南建林;云武;;预应力混凝土楼盖结构类型的选择[A];新世纪预应力技术创新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5 高娟;李克翔;张锡增;胡伟;;现浇钢筋混凝土叠合箱网梁格构式组合楼盖试验研究[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6 李永康;马国祝;李海波;;某小学体育馆大跨度网梁楼盖结构设计探讨[A];山东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孟美莉;吴兵;傅学怡;曲家新;;深圳火车北站大跨度楼盖人行舒适度分析[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上)[C];2013年
8 魏星;徐有邻;程志军;;高效预应力圆孔板装配整体式楼盖简介[A];第十一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1年
9 叶龙;秦士洪;王耀伟;张超;;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次梁楼盖振动舒适度分析[A];第十六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会议暨第十二届预应力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10 温凌燕;聂建国;孙彤;;大跨交叉钢-混凝土组合梁系楼盖变形分析计算方法[A];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惠恩;内蒙古:石膏筒芯成为无梁楼盖关键技术[N];中国建设报;2006年
2 羽佳;四柱擎起巨型楼盖 谱写柱网新记录[N];中国建设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贾子文;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组合楼盖受力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皓辰;大跨度方管桁架组合楼盖截面优化设计[D];长安大学;2015年
2 李洋;弦支混凝土集成楼盖构造及静力学特性分析[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年
3 雷莉;基于数值模拟的小间距钢梁混凝土空心楼盖刚度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4 邓拥哲;弦支混凝土集成楼盖结构施工力学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年
5 魏杰;车辆随机荷载作用下大跨度楼盖的动力特性与舒适度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6 杜磊;某超高层建筑钢—混凝土组合楼盖振动舒适度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7 耿瑞彬;基于ANSYS的混凝土组合塑料模盒空心网梁楼盖火灾行为分析[D];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
8 杨维;新型装配式井字梁自保温楼盖受力性能试验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9 罗鹏;大跨楼盖结构人群荷载模拟及振动响应分析[D];东南大学;2015年
10 徐鹏超;某体育馆大跨空间竖向振动舒适度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9126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912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