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西山矿区冀家沟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建研究
本文关键词:太原市西山矿区冀家沟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建研究
【摘要】:随着新型能源的崛起,我国煤矿业的发展受到抑制。遗留的大量煤矿废弃地不仅对我国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而且严重阻碍生态文明发展进程。因此,如何对此类废弃地进行生态改造、恢复其生机也成为矿区发展所面临的难题。笔者认为对于煤矿废弃地进行景观重建是解决煤矿废弃地问题的有效手段。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煤矿废弃地重建优秀案例,并结合景观设计学、景观生态学等有关理论,总结出适用于我国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建的改造方法,并提出以充分发掘煤矿废弃地独特景观资源为基础,构建生态旅游模式的新型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建理念。基于以上对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建方法的研究,本文对太原西山矿区冀家沟煤矿废弃地进行了景观重建实践,对研究区域周边环境和自身特点进行解读:运用GIS技术对研究区域进行场地分析和定位;根据损毁的自然条件,科学划分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的区域并采用相应的修复对策;在景观规划设计的同时应引入生态旅游的规划理念作为项目区景观改造的发展方向。同时运用大地艺术理论对场地现存的煤矸石堆进行改造,使之成为景观资源;结合周边人群需求,利用矿山地形营造生态旅游项目;保留已搬迁的冀家沟村窑洞遗址,修缮后进行再利用以传承地域文化。最后,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本文总结出对太原西山地区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建的发展建议,希望能为今后西山地区,乃至全国矿区废弃地的景观重建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案例。
【关键词】:西山矿区 景观重建 生态旅游 煤矿废弃地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4.1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5
- 第一章 绪论15-25
- 1.1 研究背景15-16
- 1.1.1 煤矿废弃地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5-16
- 1.1.2 煤矿废弃地加剧矿区社会问题16
- 1.2 国内外对煤矿废弃地研究现状及评述16-21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6-19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9-20
- 1.2.3 总结20-21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21
- 1.3.1 研究目的21
- 1.3.2 研究意义21
- 1.4 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21-25
- 1.4.1 研究方法21-22
- 1.4.2 主要研究内容22-24
- 1.4.3 技术路线24-25
- 第二章 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建理论研究25-35
- 2.1 相关概念解析25-29
- 2.1.1 煤矿废弃地的定义25
- 2.1.2 煤矿废弃地的分类及界定25-28
- 2.1.3 煤矿废弃地的特征28
- 2.1.4 景观重建28-29
- 2.1.5 景观规划29
- 2.2 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建理论基础29-31
- 2.2.1 棕色土方理论29-30
- 2.2.2 景观设计学30
- 2.2.3 景观生态学理论30
- 2.2.4 大地艺术理论30-31
-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31
- 2.3 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建原则31-32
- 2.3.1 以人为本原则31-32
- 2.3.2 生态平衡原则32
- 2.3.3 综合利用原则32
- 2.4 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建模式分析32-33
- 2.4.1 矿山公园模式32-33
- 2.4.2 湿地公园模式33
- 2.4.3 农业观光模式33
- 2.5 本章小结33-35
- 第三章 国内外优秀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建案例分析引证35-42
- 3.1 东德关税同盟煤矿矸石山废弃地景观重建案例分析35-37
- 3.1.1 关税同盟煤矿的规划定位35
- 3.1.2 大地艺术设计手法在煤矸石废弃地的应用35-36
- 3.1.3 经验总结36-37
- 3.2 唐山市南湖湿地公园规划分析37-38
- 3.2.1 南湖湿地公园的规划定位37
- 3.2.2 对垃圾场的生态修复37-38
- 3.2.3 人工湿地模式在采煤塌陷区修复的应用38
- 3.2.4 经验总结38
- 3.3 太原西山矿区万亩生态园景观重建案例分析38-41
- 3.3.1 万亩生态园的规划定位38-39
- 3.3.2 分期规划39
- 3.3.3 矿区荒山的植被恢复39-40
- 3.3.4 沉灰池的景观重建40-41
- 3.3.5 经验总结41
- 3.4 本章小结41-42
- 第四章 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建方法研究42-50
- 4.1 基于GIS的场地分析与定位方法42
- 4.2 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生态修复方法42-47
- 4.2.1 土壤基质改良43-44
- 4.2.2 植被恢复44
- 4.2.3 煤矿废弃地专项修复44-47
- 4.3 基于生态旅游的煤矿废弃地景观规划方法47-48
- 4.3.1 生态旅游理念的引入47
- 4.3.2 煤矿废弃地生态旅游资源发掘和归纳47-48
- 4.3.3 分期规划48
- 4.3.4 功能分区规划48
- 4.3.5 专项规划48
- 4.4 本章小结48-50
- 第五章 太原市西山矿区冀家沟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建总体规划研究50-84
- 5.1 规划背景50
- 5.2 研究区域概况50-52
- 5.2.1 地理位置50-51
- 5.2.2 自然环境状况51-52
- 5.3 基于GIS的场地分析52-61
- 5.4 景观重建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61-62
- 5.5 冀家沟煤矿废弃地类型及规划目标62-64
- 5.5.1 煤矿废弃地类型及分布62-63
- 5.5.2 景观重建目标63-64
- 5.5.3 规划原则64
- 5.6 生态修复措施64-71
- 5.6.1 裸露山体修复64-67
- 5.6.2 边坡的治理67-69
- 5.6.3 煤矸石堆治理69-70
- 5.6.4 排土场治理70-71
- 5.7 景观规划71-80
- 5.7.1 分期规划目标71-73
- 5.7.2 景观结构73
- 5.7.3 景观功能分区73-79
- 5.7.4 空间体系构建79-80
- 5.8 专项规划80-83
- 5.8.1 道路交通规划80-81
- 5.8.2 生态旅游规划81-82
- 5.8.3 植物景观规划82-83
- 5.9. 本章小结83-84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84-86
- 6.1 结论84-85
- 6.2 论文研究不足与展望85-86
- 参考文献86-90
- 作者简介90
- 读研期间主要研究成果90-91
- 致谢91-92
- 详细摘要92-9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洪礼;王万喜;;废弃地景观更新设计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01期
2 宋玉姗;胡保华;王刚;;绍兴东湖景区于城市采石废弃地改造的意义探索[J];中华民居;2011年06期
3 王一凡;;城市废弃地景观更新设计——以上海世博后滩公园为案例探讨[J];艺术科技;2014年04期
4 刘勇;;城市废弃地景观更新设计——以上海世博后滩公园为例[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5 张金伟;常江;;城市废弃地景观与生态恢复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7年11期
6 张健健;;从废弃地到公园:多元视角的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11年01期
7 段惠友;杨常青;;人为造成水土流失废弃地植被恢复技术研究[J];水利建设与管理;2001年S1期
8 杨姝扬;张伶伶;王靖;;矿业废弃地空间环境修补对策探索——以阜新市海州露天矿废弃矿区治理为例[J];华中建筑;2012年01期
9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储玲;刘登义;;直接植被法在矿业废弃地复垦中的应用[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蒋满元;;矿业废弃地对环境的扰动及其有效化解的对策选择[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3 娄晓yN;杨如意;郭耀广;王兆慧;杨慧萍;柳建设;;铜陵市主要铜矿废弃地耐铜植物的铜积累能力比较研究[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2年
4 郭祥云;胡丽娟;李道亮;;煤矿废弃地适宜性评价模型[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分册[C];2005年
5 单保爽;刘伟峰;郑立文;杨文瑾;;采石废弃地植被快速恢复技术[A];淄博市第十一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论文集[C];2008年
6 赵晓鸥;解德蕴;周丕基;;贵州省废弃地整治与利用研究[A];贵州省软科学研究论文选编(2001—2004)[C];2005年
7 孙庆业;杨林章;安树青;陈众;邓国志;;尾矿废弃地的自然生态恢复——以铜陵铜尾矿废弃地为例[A];循环·整合·和谐——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8 张建丽;胡丹;刘志恒;;安徽马鞍山市南山铁矿排土场废弃地微生物区系研究[A];第九届全国土壤微生物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1年
9 康恩胜;宋子岭;庞文娟;;生物多样性原理在采煤废弃地复垦中的应用[A];现代化露天开采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露天采矿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朱红苏;;贵州省废弃地适宜性分析[A];土地整理与复垦分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廖巍巍 实习生 彭小燕;推进工矿废弃地整治[N];黄石日报;2013年
2 记者 黎晓艳 廖巍巍 王璐;把工矿废弃地变成“聚宝盆”[N];黄石日报;2013年
3 周士勇;路边废弃地 今成生态区[N];中国交通报;2006年
4 记者 孙毅邋通讯员 任宣;任丘有效利用废弃地建起亿元以上项目13个[N];河北经济日报;2007年
5 永奎 洪河 记者 陆铁男;汤原:两千亩废弃地变成聚宝盆[N];黑龙江经济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廖巍巍 吉星;让废弃地重获新生[N];黄石日报;2013年
7 记者 刘佳;我省5市获批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N];辽宁日报;2014年
8 记者 吉星;加快工矿废弃地治理[N];黄石日报;2012年
9 记者 黎晓艳;大力推进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N];黄石日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王枚 刘作霖;塌陷地废弃地 生态重生风景美[N];徐州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拾少军;煤炭区废弃地土地再利用模式与低碳效益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2 李一为;京西矿业废弃地生境特征及植被演替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3 赵方莹;北京铁矿废弃地植被恢复技术与效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4 石秀伟;矿业废弃地再利用空间优化配置及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5 王红新;螯合剂对铅锌尾矿废弃地植物富集铅锌的诱导作用[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6 李榜江;贵州山区煤矿废弃地重金属污染评价及优势植物修复效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昕;辽宁省工矿废弃地再利用适宜性调查与评价[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2 宋泽;矿业废弃地再利用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3 汪玮;安徽省工矿废弃地复垦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5年
4 呼铂;蒲城县工矿废弃地复垦可行性评价及复垦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5 赵亚男;山西省西山白家庄煤矿废弃地景观再造设计[D];山西农业大学;2016年
6 董晨歆;太原市西山矿区冀家沟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建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6年
7 胡娉婷;东莞市采石废弃地景观修复与更新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8 谢荣秀;湘潭锰矿废弃地土壤退化及其植被恢复的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年
9 刘丽;矿业废弃地再生策略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10 虞莳君;废弃地再生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129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912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