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6 01:23

  本文关键词: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引力模型 长江中游城市群 空间相互作用 综合实力 交通距离


【摘要】:运用引力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展开了实证研究。通过对城市综合实力及城市间交通距离得分进行计算,最终得到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值,在此基础上,从城市群综合实力及空间相互作用倾向度两个方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及机理展开了分析研究。综合分析得出: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水平较低,城市与城市群的空间相互作用水平差异显著;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网络形态主要呈放射状,武汉、长沙在区域中的中心性作用明显;武汉都市圈与环长株潭城市群发育较为成熟,环鄱阳湖城市群发育水平较低;三个二级城市群之间武汉都市圈与环长株潭城市群相互作用水平最高,沿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形成了一条较高水平的空间相互作用带。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关键词】引力模型 长江中游城市群 空间相互作用 综合实力 交通距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1097、41371144) 湖南省重点学科地理学资助项目
【分类号】:TU984.113
【正文快照】: 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多个特大或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卫阳;王发曾;秦耀辰;;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模型的演进与机理[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4期

2 孟德友;陆玉麒;;基于引力模型的江苏区域经济联系强度与方向[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5期

3 刘继生,陈彦光;分形城市引力模型的一般形式和应用方法——关于城市体系空间作用的引力理论探讨[J];地理科学;2000年06期

4 李培祥;;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2006年02期

5 张可远;欧向军;沈正平;;江苏省主要经济带产业转换与空间相互作用研究[J];地理科学;2007年05期

6 方创琳;;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的新格局及新趋向[J];地理科学;2011年09期

7 刘晓丽;方创琳;王发曾;;中原城市群的空间组合特征与整合模式[J];地理研究;2008年02期

8 顾朝林;;城市群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研究;2011年05期

9 刘耀彬;戴璐;;基于SNA的环鄱阳湖城市群网络结构的经济联系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年03期

10 吴大明;薛献伟;张明珠;;基于引力模型的皖江城市带旅游经济联系测度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百萍;城市地域形态演变与城市持续发展观——合肥市行政新区划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张志军,杨维凤;找准定位,促进黄山市区域经济发展[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3 周加来;胡百红;任志安;;皖北中心城市经济辐射范围的测度[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4 张士杰;王辛;;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阜阳市城市竞争力评价[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5 梁春凤;段建南;周子英;向开成;;长沙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因素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6 余忠;区域规划中的开发管制区划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7 石瑞年;张莉燕;姚国强;吴彦山;;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1期

8 李传武,黄新南,杨本俊;六安市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9期

9 冉江;柯长青;;连云港城市扩展及其驱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10 李文旗;;兰州经济区城镇体系结构及其分形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守红;;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探析[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2 孙佟;王大超;;日本东海道城市群的发展及其对辽宁中部城市群发展的借鉴[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3 杨阳;;推进沈阳本溪一体化发展的对策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4 曹跃群;刘培森;;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及影响因素动态分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徐昊;黄峻;江文文;周小虎;;武鄂黄城镇连绵带规划建设思路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陶英胜;;新一轮区域规划背景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郜晓雯;刘涛;曹广忠;;长三角都市区与非都市区的城镇用地增长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张军民;周树南;;城市规划区边缘小城镇空间“趋城”现象研究——以山东省高密市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蒋跃庭;甄峰;;城市尺度下的形态宜居性——以南京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叶立梅;;对北京旧城功能调整的认识和建议[A];中国特色北京特点城市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乐珊;基于元胞自动机和VR-GIS技术的城市空间增长三维动态模拟及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齐晶晶;创新型经济圈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方劲松;跨越式发展视角下的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4 马永俊;现代乡村生态系统演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5 王亚力;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生态型城市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汤怀志;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金凤花;区域物流场的场效应测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张建国;基于耕地生产能力生态区法评价的粮食安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9 傅莹;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萧一啸;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林;丁德光;;产业转移背景下的皖江城市带旅游业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鄢毅平;关于北京城区郊区、近郊区定义的思索[J];北京观察;2004年12期

3 周国华,朱翔,唐承亮;长株潭城镇等级体系优化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年03期

4 周干峙;高密集连绵网络状大都市地区的新形态——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结构[J];城市发展研究;2003年02期

5 王欣;吴殿廷;王红强;;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定量计算[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3期

6 周一星;关于明确我国城镇概念和城镇人口统计口径的建议[J];城市规划;1986年03期

7 吴良镛;京津冀北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对该地区当前建设战略的探索之一[J];城市规划;2000年12期

8 罗震东,张京祥;大都市区域空间集聚-碎化的测度及实证研究——以江苏沿江地区为例[J];城市规划;2002年04期

9 叶玉瑶,张虹鸥,罗晓云,李斌;中外城镇群体空间研究进展与评述[J];城市规划;2005年04期

10 宁越敏,施倩,查志强;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形成机制与跨区域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199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美娟;陈国宏;陈衍泰;;综合评价中指标标准化方法研究[A];2004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长江中游城市群欲打造“中国绿心”[J];城市规划通讯;2013年08期

2 胡旭;;构建区域基础设施网络体系长江中游城市群推动一体化进程[J];武汉勘察设计;2013年02期

3 吕桦,章定富,郑林;论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3期

4 周熙霖;;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网规划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3年06期

5 秦尊文;;首位城市与捷夫法则的验证——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整合[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6 单卓然;黄亚平;;跨省域低碳城市群健康发展策略初探——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3年12期

7 陈德林;;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的咸宁、岳阳和九江“小三角”发展战略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2年19期

8 何胜;唐承丽;周国华;;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研究[J];经济地理;2014年04期

9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秦尊文;;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整合与发展前景[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磊;;尺度重组视角下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3 曾万涛;;洞庭湖区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思路和对策研究[A];湖南省农业系统工程学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曾万涛;;洞庭湖区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思路和对策研究[A];2012洞庭湖发展论坛文集[C];2012年

5 汤鹏飞;;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经济联系测度与分析[A];《中国区域经济》2012年第6期(总第21期)[C];2012年

6 ;以新型城镇化为导向推动低碳城市集群健康转型——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生态建设[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3年

7 秦尊文;;齐普夫法则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整合[A];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7年

8 方辉;;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趋势研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9 王磊;;尺度重组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群战略——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A];《中国区域经济》2012年第4期(总第19期)[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周芳;长江中游城市群由虚入实[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2 记者 李新龙 实习生 祁乔松;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合采访团昨启程[N];湖北日报;2011年

3 记者 胡孙华;“长江中游城市群”水到渠成[N];长江日报;2013年

4 记者 周芳;长江中游城市群变阵 “中四角”有设想难有实质行动[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胡亮;长江中游城市群将全面联合[N];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

6 记者 胡旭;共同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跨越崛起[N];安徽日报;2013年

7 记者 胡旭;长江中游城市群推进五大重点领域合作[N];安徽日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王晓红;长江中游城市群将成中部崛起重要增长极[N];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

9 记者 廖君 冯国栋;长江中游城市群欲打造“中国绿心”[N];经济参考报;2013年

10 沈宣;湘鄂赣皖联手推介长江中游城市群[N];湖南日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库诗雨;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发展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2 钱顺岳;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4年

3 陈雪琪;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4 江红;市场化差异度与城市群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5 胡露露;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6 黄晓璐;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206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9206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8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