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场地震下抗弯钢框架基于能量的性态设计方法
本文关键词:远场地震下抗弯钢框架基于能量的性态设计方法
更多相关文章: 远场地震 滞回耗能谱 累积延性比 抗弯钢框架 性态设计
【摘要】:目前,大多数国家的抗震设计规范都采用基于强度的弹性方法进行结构抗震设计。设计地震力远低于设防地震下结构遭受的实际地震作用。现行抗震规范指定的设计地震力并不是要使结构在设防地震下无损伤,而是指定了一个最小侧向抗力水准,期望所设计的结构在设防地震下进入弹塑性状态。这种用非直接的方法考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无法保证结构在强震下出现理想的延性破坏模式。因此,现行抗震设计方法对设防及罕遇地震下结构的性态是无法控制的。由美国学者提出的基于性态抗震设计理念致力于明确控制结构在不同强度地震下的性态,对应不同强度地震建立不同的结构性态水准和性态指标,对预期强度地震,结构破坏不超过规定的性态,并具有期望水准的可靠度。目前关于结构抗震性态设计理论、方法的研究已取得了诸多成果,部分国家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也纳入了性态设计的相关内容,但由于缺乏技术储备,各国规范都未能提出简单、实用的一般性设计方法。为合理考虑远场地震动的循环效应,本文结合能量平衡关系、标准化滞回耗能谱、累积延性比谱,提出了抗弯钢框架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方法;给出了具体设计步骤,柱、梁累积滞回耗能计算公式及截面的设计方法;采用本文方法设计了1榀5层3跨的抗弯钢框架,通过pushover及弹塑性时程分析评估了设计结构的抗震性能,证明了本文设计方法的可信性。
【关键词】:远场地震 滞回耗能谱 累积延性比 抗弯钢框架 性态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391;TU352.11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第一章 绪论10-20
- 1.1 引言10-11
- 1.2 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方法发展现状11-13
- 1.2.1 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理念11
- 1.2.2 性态水准与目标11-13
- 1.2.3 性态设计方法13
- 1.3 能量设计方法研究进展13-18
- 1.3.1 累积滞回能需求13-14
- 1.3.2 累积滞回耗能的分布14-16
- 1.3.3 能量平衡16-17
- 1.3.4 基于能量设计方法17-18
- 1.4 本文研究内容18-20
- 第二章 抗弯钢框架基于能量的性态设计方法20-38
- 2.1 能量平衡方程20-21
- 2.2 滞回耗能谱21-25
- 2.2.1 标准化滞回耗能谱21-24
- 2.2.2 不同地震水准地震峰值速度PGV24-25
- 2.3 累积延性比谱25-26
- 2.4 钢框架基于累积滞回耗能谱的性态设计方法26-38
- 2.4.1 钢框架的延性屈服机构26-27
- 2.4.2 层间设计剪力27-30
- 2.4.3 构件设计30-36
- 2.4.4 钢框架主要构件的承载力验算36-38
- 第三章 设计实例38-54
- 3.1 设计基本信息38-39
- 3.2 荷载计算39-41
- 3.2.1 竖向荷载计算39-40
- 3.2.2 重力荷载代表值:40-41
- 3.3 结构设计41-54
- 第四章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54-69
- 4.1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54-55
- 4.1.1 有限元方法简介54
- 4.1.2 非线性来源54-55
- 4.1.3 非线性问题的求解55
- 4.2 静力推覆分析方法(pushover)55-57
- 4.2.1 pushover方法基本步骤和侧向力分布模式55-56
- 4.2.2 竖向荷载56-57
- 4.2.3 塑性铰的定义及布置57
- 4.2.4 pushover结果分析57
- 4.3 弹塑性时程分析57-62
- 4.3.1 单元选取57-58
- 4.3.2 结构模型58-59
- 4.3.3 材料特性59-61
- 4.3.4 网格划分61
- 4.3.5 能量输出61-62
- 4.4 地震波的选取和调幅62-69
- 4.4.1 选波原则63-65
- 4.4.2 地震波调幅65-66
- 4.4.3 地震波选取66-69
- 第五章 设计钢框架抗震性能评估69-85
- 5.1 框架的破坏模式69-71
- 5.2 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71-85
- 5.2.1 结构位移响应71-77
- 5.2.2 累积滞回耗能及其分布77-85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85-87
- 6.1 结论85
- 6.2 展望85-87
- 参考文献87-92
- 致谢92-93
- 作者简介9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庆轩,熊仲明,李菊芳;框架结构滞回耗能在结构层间分配的计算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2 李应斌,朱军强;某厂房纵向框架-剪力墙模型试验研究及滞回耗能规律探讨[J];工业建筑;2002年11期
3 肖明葵,白绍良,赖明,刘纲;基于滞回耗能的抗震结构最大位移反应[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4 王丰;李宏男;;基于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结构滞回耗能估计[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5 刘哲锋;沈蒲生;;高层混合结构滞回耗能比的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2期
6 龙小燕;许欢欢;宋林波;许萍;;基于性能的抗震框架位移及滞回耗能反应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09期
7 盛明强;刘建成;刘颖;;考虑场地类别与强震持时的滞回耗能谱的特征分析[J];地震研究;2007年02期
8 刘哲锋;沈蒲生;;高层混合结构滞回耗能分布规律的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7年05期
9 孙国华;顾强;何若全;方有珍;;基于滞回耗能谱的钢板剪力墙结构性态设计方法[J];建筑结构学报;2011年11期
10 罗晓碧;赵明生;池恩安;帅海乐;;爆破振动特性对滞回耗能谱的影响研究[J];爆破;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肖明葵;王肖巍;边江;;抗震框架结构位移和滞回耗能响应随结构损伤的变化分析[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2 肖明葵;刘纲;;结构的滞回耗能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3 赵明生;池恩安;梁开水;康强;魏兴;;段药量对滞回耗能谱的影响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工程爆破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度工作会议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4 田洁;田伟;;填充墙框架-剪力墙结构地震滞回耗能特性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5 杨伟;夏坚;张力;张伟;叶健;;抗震结构填充墙滞回耗能分析及损伤评估[A];第六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峡两岸地震工程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集(Ⅱ)[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盛明强;基于滞回耗能的结构抗震性能评价方法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2 肖明葵;基于性能的抗震结构位移及能量反应分析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3 李坤;高层建筑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和地震损伤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胥奇;高强箍筋约束高强混凝土桥墩的抗震耗能研究[D];南华大学;2016年
2 王越;远场地震下抗弯钢框架基于能量的性态设计方法[D];苏州科技大学;2016年
3 倪永慧;近场地震下抗弯钢框架基于能量的性态设计方法[D];苏州科技大学;2016年
4 董德立;基于能量方法的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5 付亮华;基于能量平衡的抗震结构地震反应分析[D];沈阳工业大学;2013年
6 王杜;基于能量的桩—土—结构相互作用体系地震反应分析[D];湖南大学;2014年
7 陈希杰;远场地震下K型偏心支撑钢框架基于能量的性态设计方法[D];苏州科技学院;2015年
8 蒋蝶;基于滞回耗能的Pushover分析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9 李永强;基于滞回耗能的Pushover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09年
10 龙小燕;Pushover方法改进加载模式及加载方式的讨论[D];重庆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906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990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