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基于高句丽国内城遗址保护的集安城市空间布局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7 23:40

  本文关键词:基于高句丽国内城遗址保护的集安城市空间布局策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高句丽 遗址保护 集安 城市空间布局 协调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体的不断加快,截止至2014年数据统计,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4.77%,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用地随着快速城镇化的脚步不断扩张,使城市空间布局有很大的变化,显然,对一些存在遗址城市的空间布局也会造成一定影响。集安是吉林省的一个县级市,在其境内的高句丽王城及王陵及贵族葬墓对集安的城市空间布局较大的影响。高句丽是中国古代边疆少数民族政权之一,中期都城建在吉林省集安境内,长达425年,给集安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中期都城国内城和丸都山城遗址都在集安境内,于2004年7月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现集安城市空间布局面临遗址保护与城市空间拓展相矛盾的问题。国内城是高句丽中期都城,位于集安中心城区,对集安城市空间的格局有很大的影响,高句丽遗址是影响集安城市空间布局重要因素。因此,以保护高句丽遗址为前提的集安城市空间布局研究对集安城市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以集安市区城市空间与高句丽国内城遗址为主要研究对象,对高句丽遗址保护的意义以及集安城市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国内外对城市空间的研究总结出城市空间布局多种形态模式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城市特点,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了遗址与城市空间的关系。此外,本文对城市遗址保护与空间布局案例进行深刻剖析,总结出三种具有代表性的遗址与城市空间布局模式,分别是遗址保护与城市空间相融合布局的西安、远离旧城建新城布局的洛阳、“原址再生”模式下的日本平城宫遗址,这三种模式对集安的城市空间布局有非常重要的启迪作用。本文重点分析了高句丽遗址保护现状和集安城市空间现状,总结出集安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和遗址保护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出高句丽国内城遗址对集安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以及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结合前文分析总结出的内容,提出集安高句丽遗址保护原则和目标,以及集安城市空间发展原则:保护高句丽文化遗产优先原则、凸显集安特色原则、集约节约城市建设用地原则、建设用地保持弹性原则。最后,根据前文对集安城市空间现状的分析,结合案例,在遵循已提出的原则的基础上,提出集安市区“一体化”的带状组团空间发展模式,同时对集安的产业空间、交通网络、绿色空间、公共空间提出了策略性的建议,达到遗址保护和城市发展双赢的空间布局形态。
【关键词】:高句丽 遗址保护 集安 城市空间布局 协调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4.11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5
  • 第一章 绪论15-27
  • 1.1 研究背景15-16
  • 1.2 研究目的、意义、对象16-18
  • 1.2.1 研究目的16-17
  • 1.2.2 研究意义17
  • 1.2.3 研究对象17-18
  • 1.3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18-20
  • 1.3.1 研究方法18-19
  • 1.3.2 论文框架19-20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20-27
  • 1.4.1 国内外对城市空间的研究20-23
  • 1.4.1.1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现状20-21
  • 1.4.1.2 城市空间布局的结构形态21-22
  • 1.4.1.3 小结22-23
  • 1.4.2 国内外对遗址保护与城市协调发展的探讨23-27
  • 1.4.2.1 国内外对遗址保护的相关研究23-25
  • 1.4.2.2 遗址与城市空间相互关系的研究25-26
  • 1.4.2.3 小结26-27
  • 第二章 城市遗址保护与空间布局案例分析27-37
  • 2.1“遗址保护与城市空间相融合布局”模式下的西安27-33
  • 2.1.1 西安遗址概况27-29
  • 2.1.2 西安遗址与城市空间布局关系29-32
  • 2.1.3 小结32-33
  • 2.2“远离旧城建新城布局”模式下的洛阳33-35
  • 2.2.1 洛阳遗址概况33
  • 2.2.2 洛阳遗址与城市空间布局关系33-34
  • 2.2.3 小结34-35
  • 2.3“原址再生”模式下的日本平城宫遗址保护35-37
  • 2.3.1 平城宫遗址概况35
  • 2.3.2 平城宫遗址的保护与城市建设35-36
  • 2.3.3 小结36-37
  • 第三章 遗址保护与集安城市空间现状分析37-61
  • 3.1 集安市城市空间布局分析37-46
  • 3.1.1 集安城市发展背景37-40
  • 3.1.1.1 地理位置和资源条件37-38
  • 3.1.1.2 集安城市历史沿革38-39
  • 3.1.1.3 集安城市经济社会状况39-40
  • 3.1.2 集安城市空间发展历程40-41
  • 3.1.3 集安城市空间发展现状41-46
  • 3.1.3.1 集安城市空间现状特征41-42
  • 3.1.3.2 集安城市空间现状形成的主要因素分析42-44
  • 3.1.3.3 集安市城市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44-46
  • 3.2 集安市高句丽遗址概况46-52
  • 3.2.1 高句丽遗址价值46-47
  • 3.2.2 高句丽遗址保护的目标47
  • 3.2.3 高句丽遗址保护的现状47-52
  • 3.2.3.1 集安市高句丽遗址整体保护状况47-48
  • 3.2.3.2 国内城遗址保护现状48-51
  • 3.2.3.3 丸都山城遗址保护现状51-52
  • 3.3 高句丽国内城遗址对集安市空间布局的影响52-57
  • 3.3.1 高句丽国内城空间布局探究52-55
  • 3.3.2 高句丽国内城空间格局对集安道路系统的影响55-56
  • 3.3.3 高句丽国内城功能分区对集安用地布局的影响56-57
  • 3.4 高句丽国内城遗址与集安城市发展的关系57-61
  • 3.4.1 高句丽国内城遗址与集安城市空间布局关系57-58
  • 3.4.2 高句丽国内城遗址保护对集安市区空间拓展的限制58-59
  • 3.4.3 高句丽国内城遗址保护与集安市空间布局发展趋势分析59
  • 3.4.4 高句丽国内城遗址与集安城市空间发展的品质提升59-61
  • 第四章 高句丽国内城遗址保护与集安城市空间协调发展总则61-73
  • 4.1 集安城市发展定位和目标61-65
  • 4.1.1 集安城市定位背景和依据61-62
  • 4.1.2 城市总体定位62
  • 4.1.3 城市职能定位62-63
  • 4.1.4 城市产业定位63-64
  • 4.1.5 城市发展目标64-65
  • 4.2 遗址保护原则和目标65-66
  • 4.2.1 遗址保护原则65-66
  • 4.2.2 遗址保护目标66
  • 4.3 遗址保护区划66-71
  • 4.3.1 建立空间管制66-68
  • 4.3.2 遗址空间格局和城址轮廓保护68-69
  • 4.3.3 遗址环境协调区保护69-70
  • 4.3.4 遗址风貌区保护70-71
  • 4.4 集安城市空间发展原则71-73
  • 4.4.1 保护高句丽文化遗产优先原则71
  • 4.4.2 凸显集安特色原则71
  • 4.4.3 集约节约城市建设用地原则71
  • 4.4.4 建设用地保持弹性原则71-73
  • 第五章 集安城市空间布局策略73-91
  • 5.1 与遗址相协调共生的城市空间布局73-78
  • 5.1.1 构建与遗址相协调的国内城内部空间布局73-75
  • 5.1.2 构建组团型城市空间格局75-77
  • 5.1.3 构建有机联系的“一体化”带状组团城市空间发展网络77-78
  • 5.2 利用特色优先发展的产业空间布局78-81
  • 5.2.1 构建与城市职能相匹配的产业结构78-79
  • 5.2.2 构建以优势产业为主导的集聚式网络布局79-81
  • 5.2.3 构建与城市空间相适应的非主导产业分散式布局81
  • 5.3 与遗址协调有机发展的交通网络布局81-85
  • 5.3.1 构建便捷完善的对外交通体系81-82
  • 5.3.2 构建与遗址相协调的道路交通网络系统82-85
  • 5.4 引导城市永续发展的绿色空间布局85-88
  • 5.4.1 构建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相融合的绿色网络85-86
  • 5.4.2 构建山、水、城、陵相融的景观视廊86-88
  • 5.5 以弘扬文化品牌为特色的公共空间布局88-91
  • 5.5.1 构建具有高句丽文化魅力的小型公共设施、街道空间88-89
  • 5.5.2 构建具有高句丽文化内涵的公园、广场空间89-90
  • 5.5.3 构建具有高句丽文化特色的餐饮、购物空间90-91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91-93
  •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91-92
  • 6.2 论文创新点92
  • 6.3 不足与展望92-93
  • 参考文献93-97
  • 作者简介97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97-99
  • 致谢99-10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隋瑞轩;孙国军;;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价值探析[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03期

2 何岁利;;唐长安遗址保护及发展探讨[J];黑龙江史志;2014年15期

3 周博;;遗产旅游与遗产保护的关系探析——以集安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为例[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4 吴耀欢;王东涛;;我国历史城市保护与更新的研究[J];建筑技术;2014年04期

5 裴成荣;;基于遗址保护的城市和谐共生机制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6 冉淑青;裴成荣;张馨;;国内外大遗址保护的经验借鉴与启示[J];人文杂志;2013年04期

7 赵夏;陈曦;郭萍;;“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相关研究述评[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2年03期

8 陈稳亮;;雍城在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中的创新[J];城市问题;2012年08期

9 刘文军;刘成海;童娣;;城市中的古城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以辽阳“东京城”遗址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9期

10 衣学慧;熊星;李朋飞;;西安遗址保护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5期



本文编号:9907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9907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c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