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维有限元法的边坡抗滑桩设计优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三维有限元法的边坡抗滑桩设计优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重度增加法 强度折减法 抗滑桩设计 三维边坡 土拱效应
【摘要】:抗滑桩因施工安全简便快捷、抗滑能力强、效果明显且不会进一步恶化滑坡环境及能有效核实地质条件并及时调整设计方案等优点,在滑坡治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为揭示抗滑桩、滑体和滑床三者之间相互协调的过程,获得合理的抗滑桩-边坡体系稳定的安全系数,对抗滑桩的设计进行优化研究,采用改进的有限元重度增加法同有限元强度折减法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一种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新判据获取边坡的安全系数,结合边坡算例,重点对抗滑桩-边坡体系开展了以下研究:(1)首先利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求得边坡安全系数的上下限,以边坡塑性区贯通的安全系数作为下限值,以节点位移突变倍率的安全系数作为上限值,再取安全系数的平均值作为改进的有限元重度增加法的试算值代入模型中计算,判断改进的有限元重度增加法中边坡塑性区是否贯通,更加精确确定安全系数的值。(2)以无限长均质土坡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半桩、全桩、两个半桩、一个全桩一个半桩的抗滑桩模型,研究模型尺寸对边坡的安全系数的影响。探讨了桩的横向位置、桩间距与桩径比、桩长对边坡安全系数的影响,通过对抗滑桩的桩身内力、位移、桩周土压力进行分析研究并选择了最优的桩的加固位置、桩间距、桩径和桩长。(3)通过对两种布桩形式的双排桩(常规双排桩和错位双排桩)的对比研究,得出错位双排桩的加固效果更好,优化了双排桩的排距、桩间距和桩长。(4)通过对不同的桩截面型式(圆形、方形、矩形、T型、Y型和“堤”型)及桩的布置方式的设置,计算不同桩截面型式下的边坡安全系数,分别计算了在折减系数为1.3和1.4时的桩身内力反应,并分析不同桩截面型式桩的拉区和压区应力并选择其对应最优的桩的布置方式。(5)当抗滑桩的桩间距在一定的范围内,桩间存在土拱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桩作用机制和加固效果,分析了不同桩截面型式桩间的土拱效应,不同桩间距和不同桩深处的土拱效应,其表现形式以位移拱分布和应力拱分布。
【关键词】:重度增加法 强度折减法 抗滑桩设计 三维边坡 土拱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473.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7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10-15
- 1.2.1 理论研究11-12
- 1.2.2 数值模拟研究12-14
- 1.2.3 试验研究14-15
- 1.3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15-17
- 第二章 抗滑桩加固设计的有限元法17-25
- 2.1 概述17
- 2.2 有限元重度增加法17-18
- 2.3 改进的有限元重度增加法18-19
- 2.4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19-20
- 2.5 计算算例20-23
- 2.6 本章小结23-25
- 第三章 单排抗滑桩加固边坡的设计优化25-48
- 3.1 引言25
- 3.2 抗滑桩边坡加固在ABAQUS中的实现25-29
- 3.2.1 本构模型25-27
- 3.2.2 接触对的设置27-28
- 3.2.3 地应力平衡28-29
- 3.3 三维抗滑桩加固边坡三维有限元分析29-47
- 3.3.1 计算模型的选择29-31
- 3.3.2 桩的加固位置的优化31-35
- 3.3.3 最佳单排桩桩间距和桩径35-40
- 3.3.4 合理桩长的选取40-47
- 3.4 本章小结47-48
- 第四章 双排抗滑桩加固边坡的设计优化48-57
- 4.1 引言48
- 4.2 双排抗滑桩的计算模型48-49
- 4.3 双排桩的最优布桩形式49-52
- 4.4 错位双排桩的最优桩间距52-53
- 4.5 错位双排桩的最优桩排距53-55
- 4.6 双排桩的最优桩长55-56
- 4.7 本章小结56-57
- 第五章 抗滑桩截面型式的设计优化57-74
- 5.1 引言57
- 5.2 几种不同截面形状57-67
- 5.3 不同截面型式下的桩间土拱效应67-73
- 5.4 本章小结73-74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74-76
- 6.1 主要结论74-75
- 6.2 展望75-76
- 致谢76-77
- 参考文献77-8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晨光;姜祖彬;李光;姜霞;李金洲;;抗滑桩设计探索与初步实践[J];中国矿山工程;2008年04期
2 任伟中;陈浩;唐新建;白世伟;范建海;方晓睿;;运用钻孔测斜仪监测滑坡抗滑桩变形受力状态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S2期
3 李明镇;关于空心抗滑桩的研究[J];铁道建筑;1993年11期
4 陈立新,王士川;抗滑桩的弹塑性理论分析[J];工业建筑;1997年07期
5 王士川,陈立新,张进;抗滑桩的弹塑性理论分析(Ⅱ)[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4期
6 张立舟;皮小强;岂凡;;以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典型抗滑桩为例评估弹性抗滑桩安全性[J];路基工程;2013年06期
7 张军,谢珍;抗滑桩设计计算系统的开发研究[J];中南公路工程;2000年02期
8 邹广电,陈生水;抗滑桩工程的整体设计方法及其优化数值模型[J];岩土工程学报;2003年01期
9 余小马;滑坡治理中抗滑桩设计有关问题的探讨[J];城市勘测;2003年01期
10 郑束宁,孙小三,吕庆,尚岳全;优化设计理论在抗滑桩工程中的应用[J];工程地质学报;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同录;李萍;;抗滑桩设计计算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门玉明;李寻昌;张涛;韩冬冬;王海英;;锚索抗滑桩破坏模式探讨[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斌;王舟;罗培聚;陈富强;;抗滑桩设计参数的敏感性分析[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6年
4 王雷;赵法锁;王艳婷;;基于最低工程造价锚索抗滑桩锚拉力匹配问题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5 姚爱军;宿宁;龙利民;;典型土-岩复合边坡抗滑桩内力分析与设计方法[A];2010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暨“工程地质与海西建设”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谭捍华;;公路抗滑桩的类型及应用[A];第七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7 郑颖人;赵尚毅;梁斌;宋雅坤;雷文杰;;抗滑桩设计新方法——有限元强度折减法[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8 吴应祥;刘东升;宋强辉;欧益宏;;基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的抗滑桩滑坡推力及抗滑桩内力可靠性分析[A];《岩土力学》vol.34 增刊1 2013[C];2013年
9 李荣海;迟淑萍;;全埋式钢轨抗滑桩在边坡处治工程中的应用[A];第五届全国矿山采选技术进展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肖尊群;许彩云;江勇;焦如义;杨天冰;;刚性抗滑桩结构锚固深度的模糊随机可靠性分析[A];《岩土力学》vol.34 增刊1 2013[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杰;不同位移模式下挡墙和抗滑桩稳定性上限分析[D];重庆大学;2015年
2 周群华;基于桩土相互作用的抗滑桩改进模式三维数值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3 申永江;边坡工程中抗滑桩的效果评价与优化设计[D];浙江大学;2009年
4 张晓咏;抗滑桩现场试验及其设计计算方法研究[D];福州大学;2010年
5 肖淑君;锚拉抗滑桩设计计算理论和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6 李荣建;土坡中抗滑桩抗震加固机理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7 李长冬;抗滑桩与滑坡体相互作用机理及其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8 吴坤铭;边坡及其抗滑桩加固工程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9 王辉;拱形抗滑桩墙结构体系工作性能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10 于洋;双排抗滑桩受力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新星;边坡抗滑桩受力分析与结构优化[D];三峡大学;2010年
2 李霍;抗滑桩健康诊断指标体系及结构安全评估系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3 宫大辉;内埋抗滑桩加固高填方边坡作用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4 秦晓睿;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加固边坡优化设计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5 张震;小河沟2号滑坡治理设计与数值模拟分析[D];长安大学;2015年
6 罗惠;抗滑桩加固边坡三维最小势能稳定性分析方法[D];江西理工大学;2015年
7 梁家珲;泥岩抗滑桩现场静载试验与相关设计参数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8 晏洪刚;微型钢管抗滑桩的抗滑机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9 肖燃;抗滑桩震损破坏特征分析及修复加固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10 温祥虎;双排式钻孔抗滑桩桩土相互作用机理及适用范围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956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995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