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对操作风险防范的影响研究 投稿:蔡紡索 www.wenku1.c
本文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对操作风险防范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对操作风险防范的影响研究 投稿:蔡紡索
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506(2010)03-0030-07一、引言及文献综述银行业在本质上是风险管理的行业,对于现代商业银行而言,风险控制是银行管理的根本性任务。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体系的主体,同样面临着风…
集中度风险与集中度风险暴露所谓集中度风险就是指银行对源于同一及相关风险敞口过大,如同一业务领域(市场环境、行业、区域、国家等)、同一客户(借款人、存款人、交易对手、担保人、债券等融资产品发行体等)、同一产品(融资来源、币种、期限、避险或缓险工具等)的…
【摘要】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4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0年1月-2011年12月之间的患者归为对照组(82例),将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的患者归…
作者:刘良灿张同建
广东商学院学报 2010年10期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506(2010)03-0030-07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银行业在本质上是风险管理的行业,对于现代商业银行而言,风险控制是银行管理的根本性任务。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体系的主体,同样面临着风险控制的挑战,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与操作风险是国有商业银行面对的主要风险类型。近年来,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深入扩展、业务规模的扩大以及中间业务的崛起,操作风险事件明显增多,操作风险损失日渐增大,其危害性日益超过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从而引起银行界的高度重视。 2005年,鉴于操作风险控制的严峻局面,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标志着操作风险控制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策略中,内部控制是最有效的方式,,因为内部控制的目标就是风险控制,因此,对于内部控制机理进行解析是提高操作风险控制效率的主要手段。近年来,我国银行界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操作风险控制以及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控制的相关性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果,从而为基于操作风险控制目标的内部控制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前提。 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领域:余奇才、曾北川(2006)[1]通过对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环节的评价,指出内部控制的实施应简单易行,与现有的内部控制系统尽可能一致,从而避免扭曲银行的管理行为。李寿喜(2006)[2]认为,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内部控制制度不能适应新业务的发展,部分内部控制制度不切合实际,内部审计难以充分发挥作用,银行内部控制不能覆盖整个银行层面等。张同健①(2007)[3]基于风险控制意识、风险控制行为、风险控制过程、风险控制绩效与风险控制环境五个要素构建了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的绩效评估体系。孙涛(2007)[4]认为,内部控制低效的主要原因是国有商业银行采用了以目标控制为导向的内容式控制模式,倡导商业银行构建要素式的内部控制模式框架,并把COSO报告的五要素与ERM的八要素框架结合起来,构建阶段化的内部控制模式。王希全(2009)[5]在借鉴价值链管理思想的基础上,阐述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需要从财务报告导向逐步向价值创造导向转型,并从评价标准、指标体系、组织方法、评价模型等方面论述了商业银行建立价值创造导向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方法。 在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研究领域:袁德磊、赵定涛(2007)[6]认为,从业务类型上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事件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业务、零售银行业务和非业务线信息等方面;从损失类型看,操作风险事件主要集中在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和内外勾结等方面。王丹珊(2007)[7]对国内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与国外同业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分业监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风险监管的协作;金融市场后台支持系统的割据状态导致风险管理缺乏全面可靠的监督依据;操作风险的评估和计量缺乏信息共享平台等方面。杨善林等(2008)[8]采集了各类专家的领域知识和背景经验,利用证据理论建立银行操作风险的识别框架和评价指标,利用证据体的距离测算各个基本可信数的权重,采用加权平均系数修正Dempster合成法则,得到最终的风险监控水平的度量。张磊、邹玲(2008)[9]通过蒙特卡洛仿真实验对操作风险损失大小进行估计,并指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研究的重点是制定操作风险管理政策、设计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及再造业务流程、建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建立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和探索操作风险度量模型等五个方面。周青(2009)[10]认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伪造印鉴诈骗客户存款、空存实取携款潜逃、违规接受和处置不良资产、虚假按揭、受贿发放不合规消费信贷、受贿签发不合规承兑汇票、不真实的票据贴现等。 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控制的相关性研究领域:陈晓慧、吴应宇(2008)[11]在充分考虑了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的前提下,根据ERM的要求,利用生态控制的理论与方法构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生态内部控制系统的基本框架,并论证了该系统在大幅度提高内部控制系统有效性的同时,还可以实现内部控制系统的自我修正与完善功能。张同健、张成虎(2008)[12]借助结构方程模型,运用经验研究方法,探讨了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对操作风险控制的促进功能。陈广山等(2009)[13]从操作风险防范的视角探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微观激励效应。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控制的研究均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内部控制与风险控制相关性研究方面却较薄弱。同时,在内部控制体系中,风险识别与评估、制度执行、信息沟通三个要素对操作风险控制具有现实性的促进作用,而风险控制环境建设与监督反馈两个要素的促进功能有待改进。由于在国有商业银行风险体系中,人员操作风险与流程操作风险是两种主要类型的操作风险,因此,基于人员操作风险控制与流程操作风险控制的目标,风险识别与评估、制度执行、信息沟通的微观激励功能的解析,可以为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的实施提供现实性的理论借鉴与指导。 二、研究假设的提出 (一)风险识别与评估对操作风险防范的影响 操作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就是对操作风险事件的特征、风险点、风险分布规律进行辨别和判断,并对风险损失额度进行评价和估计。 首先,风险识别与评估能够使银行管理层有效把握操作风险体系的分布,判断出操作风险事件的多发区域与主要环节,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操作风险的防范措施。通过各种方式的评估,可以将操作风险的控制措施融入到各种职能管理活动之中。同时,对操作风险体系的全面认识能够使银行有效地集中资源进行关键风险环节的控制,在薄弱性环节上投入更多的控制资源,避免资源投入的无目标性。 其次,风险识别与评估能够创造出安全性的运营氛围,增强关键性岗位员工的操作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员工的警示性防范心理,还可以使业务流程更加透明,改进其他部门与员工对业务流程的监督效率。也就是说,操作风险评估可以不断强化员工在风险防范方面的契约性心理,消除或者延缓员工心理契约的蜕化,形成并巩固员工的心理底线,不断提高员工的自我风险戒备能力。 再次,风险识别与评估可以发现业务流程中的各种操作风险隐患,提高流程运作的稳健性。流程操作风险中有很大一部分风险行为是可以预测的,风险评估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风险预测的过程,有效的风险预测可以及时消除潜在的风险隐患。业务流程的整合往往给各种风险的滋生提供了机会,特别是操作风险事件的发生更具有隐蔽性。因此,有效的操作风险评估可以消除我国银行业务流程再造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使业务流程更加有效与合理。 最后,风险识别与评估可以消除操作风险的动态性变化给风险控制措施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操作风险案件及损失的分布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随着银行内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分布,同时也会随着银行战略目标的调整而显现出不同的特征。操作风险评估可以识别操作风险体系中新的风险点,判断其危害程度,分析其发生的前提条件和过程,从而为操作风险控制策略的改变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1a:风险识别对国有商业银行人员操作风险防范具有正向的影响。 H1b:风险识别对国有商业银行流程操作风险防范具有正向的影响。 (二)制度执行对操作风险防范的影响 制度执行是指国有商业银行加强对有关操作风险防范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以充分发挥现有内部控制制度的应用价值。 首先,制度执行能够提高现有的操作风险控制制度的应用价值。我国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都能认识到操作风险的危害性并为此制定了一系列防范措施,但许多措施得不到严格的执行。从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要案事件可以看出,许多危害性较大的操作风险事件往往是由于常规的制度执行与事实的缺失所致。 其次,制度执行能够逐步弥补现有制度的漏洞、完善现有制度的不足。我国银行的操作风险控制制度体系存在一系列有待弥补的环节与缺陷,并且,由于操作风险的形态及其运行环境都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从而决定了操作风险控制的制度体系也必然处于不断的调整之中。操作风险控制制度的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制度执行与实施为控制制度的演化提供了基础性的平台。 最后,制度执行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专业人才的培养,从而改进银行的整体操作风险控制能力。操作风险尽管是现代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三大风险之一,但被正式提及只是近几年的事情,因此,人才问题是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过程中的一个瓶颈性因素,它阻碍了操作风险控制功能的改进。对大多数商业银行而言,操作风险专业人才的短缺具有普遍性。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2a:制度执行对国有商业银行人员操作风险防范具有正向的影响。 H2b:制度执行对国有商业银行流程操作风险防范具有正向的影响。 (三)信息沟通对操作风险防范的影响 信息沟通是指国有商业银行加强各种银行信息在银行系统内部的传输和流动,使得更多的人员能够分享信息的应用价值,从而提高信息的知识性功能。 首先,从信息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信息沟通可以减少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委托—代理机制的运作效率,增强委托层对代理层的监控,从而提高操作风险的防范效率。银行经营体制是一种多层次的委托—代理机制,操作风险的防范过程可以分解为一种多重委托—代理过程。银行产品在本质上是数字产品或信息产品,与实物产品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因此,有效的信息沟通不仅可以逐步完善委托—代理机制,减少人为操作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及损失程度,还可以从信息或数字性质的角度提高银行产品的流通性,减少产品流通中的障碍,从而提高流程操作风险的防范效率。 其次,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信息沟通可以提高银行现有制度的运作效率。对于操作风险控制而言,基于操作风险防范视角的信息沟通可以减少操作风险防范的交易成本,促进相关风险防范制度的调整和安排,从而提高操作风险的控制效率。在现代商业银行体系中,信息资产是一种重要性资产,对制度体系的运行具有天然的促进功能。操作风险防范的制度安排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且处于持续性的动态调整之中,而信息沟通的加强可以为该种制度变迁提供有效的信息平台。并且,在传统的风险控制方法中,信息交易成本是银行业中一项较大的成本支出,而信息沟通能够有效地减缓操作风险控制过程中的制度摩擦,减少操作风险防范过程中的交易成本。 再次,从组织行为学的视角来分析,信息沟通功能的改进可以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效率,进一步规范员工的风险控制行为。在开放式信息沟通模式下,银行信息将被高度共享,员工行为会自我优化,内部控制规则将成为全体员工及整个组织持续进行行为优化的保障性制度。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具有庞大的组织结构,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存在层层阻碍,形成了若干功能低下的信息孤岛,不利于信息功能的充分发挥,而信息沟通可以降低信息孤岛的负面影响,增强组织结构的灵活性,从而提高组织结构在操作风险控制过程中的保障性功能。 最后,从技术创新的视角来分析,信息沟通功能的改进提高了国有商业银行技术创新的效率,在增强风险控制能力的同时也必然增强了操作风险的控制效率。近年来,由于受到西方各种先进管理思想的冲击,国有商业银行相继开展了组织学习、知识管理、流程再造等创新性的管理方法,力图打造“学习型银行”、“知识型银行”和“流程型银行”,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包括操作风险在内的各种银行风险防范能力,而信息沟通是改进这些前沿性管理策略的有效方式[14]。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3a:信息沟通对国有商业银行人员操作风险防范具有正向的影响。 H3b:信息沟通对国有商业银行流程操作风险防范具有正向的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变量的设计 1.人员操作风险防范体系的设计。包括如下要素:(1)管理层事件防范,即对银行管理人员所导致的操作风险事件的防范;(2)内部欺诈防范,即商业银行对内部欺诈事件的防范;(3)失职违规防范,即商业银行对员工失职违规事件的防范;(4)外部事件防范,即商业银行对与内部人员行为相关的外部欺诈事件的防范;(5)小概率事件防范,即商业银行对其他各种类型人为操作风险事件的防范。 2.流程操作风险防范体系的设计。包括如下要素:(1)流程改进,即商业银行业务流程的规范性及完善程度;(2)流程失败防范,即商业银行对业务流程失败事件的防范;(3)担保品事件防范,即商业银行对担保品管理失败事件的防范;(4)小概率事件防范,即商业银行对其他各种类型的流程操作风险事件的防范;(5)平均损失额降低,即流程操作风险事件平均损失金额的减少趋势。 3.风险识别与评估体系的设计。包括如下要素:(1)评估全面性,即管理层能够识别出本行操作风险事件在各部门及业务线上的分布概况;(2)内部环境评估,即商业银行能够识别内部环境下的各种操作风险损失事件;(3)外部环境评估,即商业银行能够识别外部因素引起的各种操作风险事件;(4)高危事件评估,即商业银行能够识别出操作风险事件中的严重损失事件;(5)责任明晰性,即银行员工能够明晰自己在相关操作风险事件中的责任。 4.制度执行体系的设计。包括如下要素:(1)持久执行性,即国有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防范制度能够在长期范围内得到有效执行;(2)制度完善性,即我国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防范的制度执行过程中,能够不断地补充和调整现有的风险防范制度;(3)稽核独立性,即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稽核部门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具有较高的独立性;(4)奖惩机制,即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存在着科学的、合理的、严格的执行绩效奖惩措施;(5)辅助性制度,即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存在着有效的有利于风险防范制度执行的辅助性制度。 5.信息沟通体系的设计。包括如下要素:(1)信息质量,即国有商业银行能够不断获取高质量的风险防范信息;(2)信息化环境,即国有商业银行的信息化环境逐步改善;(3)传输环节,即国有商业银行的信息传输环节逐渐减少;(4)传输方式,即国有商业银行的信息传输方式逐渐改进;(5)传输范围,即国有商业银行信息传输的范围逐步扩大。 (二)控制变量的选择 根据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的实践,人员规模、地区要素和行际要素对操作风险控制存在着现实性的影响,本研究选择这三个要素作为模型的控制变量。 一般而言,人员规模对操作风险控制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15]。根据国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的经验,在操作风险控制初期,人员规模越大,操作风险事件发生的机率就越大,因为每个人员都是潜在的风险源,累积性效应将使风险源的威胁增大。但是,随着操作风险控制机制的成熟,人员之间的制约功能将逐渐增强,反而有利于降低操作风险事件发生的机率。 我国地域广阔,地域经济的发展存在着显著的不平衡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影响到银行金融发展的不平衡[16]。无论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或者产品创新上,东部地区银行显著超前于中西部地区。同样,在操作风险防范过程中,地区性差异必然带来不同的特征和结果。 国有商业银行体系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尽管存在着相同或相近的金融环境,但由于内部运作机制的差异,运营绩效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同样,对操作风险控制而言,各种控制策略的实施进程必然存在着非同步性,从而制约着操作风险控制水平的同步提高。如同地域要素的影响一样,在本质上,行际要素的影响是各种要素影响的合成性效应。 (三)研究模型的确立 根据研究模型的理论分析及控制变量的选择,建立如下多元回归模型: 各变量符号的意义、性质与预期回归符号如表1所示。其中,西部地区变量与农业银行变量为基变量;当样本数据为中部地区或东部地区时,相应的虚拟变量值取1,否则取0;当样本数据为建设银行、工商银行或中国银行时,相应的虚拟变量值取1,否则取0。 四、实证检验 (一)数据收集与样本特征 本研究采用李可特7点量表进行数据收集,样本对象为国有商业银行二级分行(市级分行)。数据调查时间为2009年5月7日至2009年7月3日,共57天。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3份,收回97份,其中有效样本86份,样本数与指标数之比为7.8,满足多元回归分析的数据要求。样本分布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间与地域之间保持一定的均衡性。 根据银行类别、区域分布、人员规模、营业网点个数、人员操作风险数量与流程操作风险数量等属性,样本特征如表2所示。 (二)信度检验 信度检验是为了验证观察指标的可靠性,即不同测量者使用同一测量工具的一致性水平,能够反映相同条件下重复测量结果的近似程度。信度检验的标准是Cronbach α系数值,要求该系数值大于0.5。探索性因子分析是信度检验的常用方法。本研究利用SPSS11.5软件对5个要素体系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得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因子负荷最小值为0.545,最大值为0.901,解释变差最小值为44.31%,Cronbach α系数最小值为0.6712,这说明,本研究要素体系具有较好的信度。 (三)实证检验 根据样本数据,借助于SPSS11.5软件工具,对人员操作风险防范模型与流程操作风险防范模型分别进行实证检验。模型检验分两个步骤:第一步仅对控制变量进行检验,第二步对所有解释变量进行检验。模型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五、结论 根据模型检验结果并结合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的运作实践,可以得到如下研究结论。 第一,在整体上,内部控制对操作风险防范产生了显著的促进功能,但在局部激励路径上还有待改进。风险评估对人员操作风险防范产生了一定的激励功能,但对流程操作风险防范没有产生促进作用;制度执行对人员操作风险防范与流程操作风险防范均产生了显著的激励功能,且激励效应较强;信息沟通对人员操作风险防范与流程操作风险防范均产生了显著的激励功能,但激励效应较弱。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在流程操作风险防范过程中应着力加强风险评估的功能,提高流程操作风险的评估力度,同时,应积极改进信息沟通策略,增强信息沟通在人员操作风险与流程操作风险防范中的作用。 第二,人员规模在人员操作风险防范与流程操作风险防范中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即人员规模越大,人员操作风险控制与流程操作风险控制的水平越低。这种现象说明,在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过程中,内部控制体系尚未进入成熟状态。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人员规模越大,人员之间的监督与约束机制越强,越有利于操作风险防范水平的提高。 第三,从地区差异来分析,西部地区国有商业银行的人员操作风险控制绩效最好,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低;同时,东部地区的流程操作风险控制绩效最好,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因此,地区因素对操作风险防范的影响具有不平衡性,人员操作风险防范效果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逆,流程操作风险防范效果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同,这是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的地区性特征,其微观影响机理需要引起银行界高度重视并进行深入解析。 第四,从行际差异来分析,建设银行与中国银行的人员操作风险防范水平较高,中国银行与工商银行的流程操作风险防范水平较高。因此,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存在着行际上的不平衡性,各个商业银行之间若能积极进行经验交流与信息共享,则有利于共同提高和改进操作风险的控制水平。 注释: ①张同健为本文作者张同建曾用名。作者介绍:刘良灿(1974-),男,贵州遵义人,贵州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副院长,博士,贵州 贵阳 550004;张同建(1968-),男,江苏新沂人,江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江苏 镇江 212013
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506(2010)03-0030-07一、引言及文献综述银行业在本质上是风险管理的行业,对于现代商业银行而言,风险控制是银行管理的根本性任务。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体系的主体,同样面临着风…
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506(2010)03-0030-07一、引言及文献综述银行业在本质上是风险管理的行业,对于现代商业银行而言,风险控制是银行管理的根本性任务。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体系的主体,同样面临着风…
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506(2010)03-0030-07一、引言及文献综述银行业在本质上是风险管理的行业,对于现代商业银行而言,风险控制是银行管理的根本性任务。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体系的主体,同样面临着风…
本文由第一文库网()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查看更多相关文档
免费下载文档:本文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对操作风险防范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68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fengxianguanli/216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