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水华控制的北方城市再生水景观利用预警系统探讨
本文关键词:区域尺度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估与决策体系——以京津唐地区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七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S12: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保护》2012年
基于水华控制的北方城市再生水景观利用预警系统探讨
赵珊 冯雪菲 李魁晓 孟春霖 王媛媛 赵颖 甘一萍
【摘要】:由于北方城市再生水景观水体本身具有受到外界干扰多、生态系统脆弱,自净能力差、水量较小,流速缓慢,水体内氨磷营养盐较地表水高等特点,藻类极易在夏季过度繁殖生长,产生水华,水华一旦爆发,将导致水体散发异味,透明度下降,溶解氧降低,水生植物和鱼类大量死亡。严重影响景观水体的观赏效果,甚至会危害民众的健康。以往的研究表明水华是一个缓慢、可以预测的过程。早期的预测、管理是控制水华爆发的有力手段,可以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项目结台以往多年的研究成果,开发北方城市再生水景观利用水华预警系统,为下一步建立基于水华控制的再生水景观利用运行维护系统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
【分类号】:X52
【正文快照】:
O前言中国是一个干早缺水的国家。按照加叫年人口计算,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肠砂,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世界排名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预测到2叮。年我国人口增至16亿时,中国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扩,北方有10个省份人均水资源占有
下载全文更多同类文献
PDF全文下载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蕾;杨敏;郭召海;张昱;姜颖;樊康平;;密云水库水质变化规律初探[J];中国给水排水;2006年13期
2 徐恒省;洪维民;王亚超;翁键中;李继影;;太湖蓝藻水华预警监测技术体系的探讨[J];中国环境监测;2008年02期
3 张伟丽;阚燕;;我国水资源短缺评价进展综述[J];吉林水利;2011年07期
4 袁元;钟鸿雁;;水生植物对水体pH值影响的原因探究[J];江西化工;2008年02期
5 王庆安,黄时达,孙铁珩;多藻浅水体中pH值和溶解氧协同周期性变化初探[J];四川环境;2001年02期
6 王正方,张庆,吕海燕,卢勇,扈传昱,曾江宁;长江口溶解氧赤潮预报简易模式[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0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咏梅;张夕国;;气象服务与水资源的关系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24期
2 徐晶晶;杨华;王晓亮;徐小弟;刘吉堂;;连云港东西连岛附近海域表层溶解氧含量多年变化趋势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02期
3 李继影;徐恒省;翁建中;王亚超;;浅水型湖泊蓝藻水华预警监测工作的思考[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04期
4 魏刚;夏品华;高喜明;成刚;徐宁;张之全;张景涿;;花姬蛙蝌蚪对藻类的捕食效应[J];动物学杂志;2010年06期
5 赵伟;杨灿军;张佳帆;黄霞;;新型赤潮监测系统设计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08年05期
6 蔡建堤;贾光风;王旭;田雨;张书颖;贺凌;;赤潮对引发赤潮藻类的种群稳定性影响的研究[J];水产科学;2011年02期
7 张军毅;黄君;严飞;张子庆;;梅梁湖水体溶解氧特征及其与pH的关系分析[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8 尹军;赵可;刘志生;;二龙山水库水体变色原因初探[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年11期
9 王荣;贺锋;徐栋;武俊梅;吴振斌;;人工湿地基质除磷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S1期
10 吕卓;谢冰;徐亚同;;青草沙水源地水库藻类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汤琳;张锦平;;淀山湖蓝藻水华预警监测业务化体系的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2 张春桂;任汉龙;吴幸毓;曾银东;;福建近海赤潮发生与气象条件关系研究[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3 沈建荣;曹兰;;蓝藻自动监测系统在太湖无锡水域的应用与思考[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雷惠;基于固有光学量的东海赤潮遥感提取算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王崇;基于细胞和群落特征的湖泊水华预警因子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3 刘朝莹;鱼腥藻FACHB 709碱性磷酸酶基因无机磷饥饿应答调控反应[D];江苏大学;2012年
4 卢金锁;地表水厂原水水质预警系统研究及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5 孙培艳;渤海富营养化变化特征及生态效应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6 黄钰铃;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水华生消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7 胡绵好;水生经济植物浮床技术改善富营养化水体水质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8 姬鹏;知识发现技术在赤潮分析预测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永静;两种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能力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沈蓓雷;上海市景观水体富营养化评价和水华预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郭艳琴;环境因素对黄河藻类生长影响的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0年
4 蔡晓丹;天然水体中菹草对酞酸酯的富集降解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刘树东;太湖蓝藻爆发过程的研究与仿真[D];苏州大学;2011年
6 谢中华;赤潮发生的频率分析和预报[D];天津大学;2004年
7 王晶;基于人工神经网络赤潮预报的建模与算法研究[D];燕山大学;2004年
8 晏小霞;海水种植-海水养殖耦合的海水农业系统研究[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5年
9 王利利;水动力条件下藻类生长相关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10 张显忠;三峡库区重庆段泥沙对硅藻生长影响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九一;李丽娟;柳玉梅;梁丽乔;李斌;;区域尺度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估与决策体系——以京津唐地区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9期
2 王骥;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与黑白瓶测氧法[J];淡水渔业;1980年03期
3 张杭君;张建英;陈英旭;蕉荔;;微囊藻毒素含量与自然水体环境影响因子的相关性[J];环境科学;2006年10期
4 王志红,崔福义,安全,陈牧民,吴斌法,关心丽;pH在藻类“水华”现象中的影响探讨[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4年02期
5 王耕;吴伟;;辽宁海岸城市水资源紧缺程度量化评价方法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年09期
6 郭靖;李峰;陈亚军;;承德市水资源短缺类型模糊模式识别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8年05期
7 王正方,张庆,龚敏;THE EFFECTS OF NITROGEN,PHOSPHORUS,VITAMINS AND TRACE METALS ON THE GROWTH OF THE RED TIDE ORGANISM PROROCENTRUM MICANS[J];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1995年04期
8 门宝辉,赵燮京,梁川;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评价[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3年04期
9 王庆安,任勇,钱骏,黄时达,孙铁珩;人工湿地塘床系统净化地表水的试验研究[J];四川环境;2000年01期
10 曾勇;杨志峰;刘静玲;;城市湖泊水华预警模型研究——以北京“六海”为例[J];水科学进展;2007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丽萍;四川省水资源短缺程度及缺水类型综合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萃敏;李莹;张雅君;李素娟;;以再生水为水源的封闭景观水体营养状态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2010年08期
2 黄伟伟;郑兴灿;廖飞凤;刘莉;;再生水景观水体富营养化因素的垂直变化特征[J];中国给水排水;2008年01期
3 李鑫;胡洪营;杨佳;白宇;;再生水用于景观水体的氮磷水质标准确定[J];生态环境学报;2009年06期
4 洪喻;胡洪营;;水生植物化感抑藻作用研究与应用[J];科学通报;2009年03期
5 杨佳;胡洪营;李鑫;;再生水水质环境中典型水华藻的生长特性[J];环境科学;2010年01期
6 邵辉煌;方先金;黄鸥;;以再生水为补充水源的景观水体富营养化及其控制技术研究[J];给水排水;2010年S1期
7 申欢;胡洪营;潘永宝;何苗;;用于净化景观水体水质的人工湿地设计[J];中国给水排水;2007年02期
8 周友新;;微絮凝超滤再生水补充景观水体的试验研究[J];河南化工;2010年20期
9 杨清心;太湖水华成因及控制途径初探[J];湖泊科学;1996年01期
10 陈立;城市污水回用于人工水体的探讨[J];中国给水排水;1999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乐军;王秀朵;刘春光;颜炳魁;;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时富营养化趋势研究[A];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周律;邢丽贞;甘一萍;周军;;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水质保障技术要点[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3 李旭;;高品质再生水管网输送PH指标升高问题分析[A];上海(第二届)水业热点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高文宝;耿翔远;李殿海;赵乐军;;再生水厂斜管沉淀池改造的相关研究[A];2011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年会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杨林林;杨培岭;任树梅;;再生水回用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A];2003年北京“水与奥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李殿海;姜威;田嵩;石岐林;李晋;范玉宽;岳雪健;;再生水厂混凝沉淀工艺优化[A];2011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年会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7 唐福生;高文宝;;纪庄子再生水厂改扩建工程除盐工艺选择及运行效果[A];2011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年会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8 田宇;王艳春;史辛欣;;再生水回用于景观用水的问题分析——以北京市陶然亭公园为例[A];2010北京园林绿化新起点[C];2010年
9 赵乐军;刘琳;唐福生;王秀朵;周雹;王舜和;王瑞;;关于五项再生水水质标准执行情况的讨论[A];2007年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成立三十五周年纪念专集暨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许波;;“MF+RO”处理工业污水再生回用工程[A];第五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品行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袁超群;[N];西安日报;2008年
2 记者 罗昆娅;[N];昆明日报;2009年
3 记者 郭宏颖;[N];沈阳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马佳;[N];北京科技报;2009年
5 记者 刘月月 通讯员 轩永利 刘巍;[N];中国建设报;2008年
6 张一峰 记者 赵晓强;[N];锦州日报;2009年
7 张一峰;[N];中国企业报;2009年
8 轩永利 邱锴俊;[N];中国水利报;2004年
9 ;[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10 记者 张翰轩;[N];首都建设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解岳;城市富营养化景观水体的植物修复机理及现场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2 吕建波;改性滤料高速过滤技术用于再生水生产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张钡;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4 孔建;景观水体功能恢复技术研究及其环境效益评价[D];吉林大学;2006年
5 宋英伟;城市景观水体生境改善技术与机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李梅;城市污水再生回用系统分析及模拟预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7 刘书宇;景观水体富营养化模拟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8 马进军;城市再生水的风险评价与管理[D];清华大学;2008年
9 郭逍宇;再生水草坪灌溉生态效应及其评价[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卫红;川蔓藻对滨海景观再生水河道水质富营养化的控制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莉;再生水景观水体中富营养化的时空变化[D];西南大学;2008年
2 黄伟伟;城市再生水补充景观水体的富营养化特征研究[D];河北理工大学;2008年
3 孙远奎;生态浮床技术净化城市景观水体的试验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0年
4 杨佳;高油脂微藻的筛选及其在再生水中的产油特性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5 王荃;北方居住区水体景观改造和再利用[D];天津大学;2007年
6 周友新;超滤膜应用于景观补水的再生水处理[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7 樊在义;天津空港物流加工区景观水体水质变化及调控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8 申杰;城市景观水体表观污染的吸收光谱表征方法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2年
9 司彦杰;城市景观水体维护及优化运行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10 侯萍;合肥市景观水体水质评价方法及“复合酶—原位生物修复法”试验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区域尺度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估与决策体系——以京津唐地区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28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fengxianguanli/232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