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风险管理论文 >

四川省盆地区玉米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

发布时间:2019-03-24 11:49
【摘要】:利用四川省盆地区玉米产量资料、生育期资料和相关气象资料,建立了适用于四川省盆地区玉米干旱风险评估的气候干旱风险模型、作物干旱风险模型、产量灾损风险模型、抗灾性能模型和相应的指标体系,并构建了四川省盆地区玉米旱灾综合风险评估模型,确定了综合风险区划指标.结果表明:四川省盆地区玉米各项风险评估指标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和一定的连片性;玉米旱灾综合风险评价指标,可将四川省盆地区玉米种植区划分为高、中、低3个风险区,其中,风险高值区主要集中在盆西北大部、盆中及盆南部分地区,风险中值区主要分布在盆北及盆南部分地区,风险低值区主要分布在盆东北、盆西南及盆东南部分地区.
[Abstract]:The climatic drought risk model, crop drought risk model and yield damage risk model for maize drought risk assessment in basin area of Sichuan Province were established by using maize yield data, growth period data and related meteorological data in Sichuan Basin area, and the climate drought risk model, crop drought risk model and yield damage risk model were established. The comprehensive risk assessment model of maize drought in basin area of Sichuan Province was constructed and the index of comprehensive risk regionalization was determin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isk assessment indexes of maize in Sichuan Basin had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 and certain continuity. The comprehensive risk assessment index of maize drought can divide the corn planting area of Sichuan Basin into three risk areas: high, middle and low. Among them, the high risk areas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northwest part of the basin, the middle basin and the south part of the basin. The middle risk area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 and south parts of the basin, and the low risk area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east, southwest and southeast parts of the basin.
【作者单位】: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四川省农业气象中心;四川省大气探测中心;
【基金】:公益性(水利)行业科研专项(201001053) 四川省气象局重点项目(川气课题2011-预研-01)资助
【分类号】:S513;S4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丹;张广涛;王丽学;胡冰;孙毅;吴琼;;彭曼—蒙特斯公式在参考作物需水量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8期

2 周长艳;岑思弦;李跃清;彭国照;杨淑群;彭骏;;四川省近50年降水的变化特征及影响[J];地理学报;2011年05期

3 刘荣花;王友贺;朱自玺;方文松;马志红;;河南省冬小麦气候干旱风险评估[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年06期

4 苏永秀;李政;吕厚荃;;水分盈亏指数及其在农业干旱监测中的应用[J];气象科技;2008年05期

5 田宏,徐崇浩,彭骏,陈文秀,彭树彬;四川盆地区干旱强度时空分布特征[J];四川气象;1998年02期

6 王素艳;郭海燕;邓彪;秦宁生;;气候变化对四川盆地作物生产潜力的影响评估[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09年02期

7 邓绍辉,罗晓彬;建国以来四川旱灾特点及其防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王明田;曲辉辉;杨晓光;张晓煜;李茂松;;基于降水利用比较分析的四川省种植制度优化[J];生态学报;2012年07期

9 王素艳,霍治国,李世奎,卢志光,薛昌颖;北方冬小麦干旱灾损风险区划[J];作物学报;2005年03期

10 李娜;霍治国;贺楠;肖晶晶;温泉沛;;华南地区香蕉、荔枝寒害的气候风险区划[J];应用生态学报;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晓艳;王风云;刘淑云;王丽丽;尚明华;王殿昌;;玉米生产风险数据采集规范[J];山东农业科学;2012年02期

2 张玉芳;王明田;王素艳;;四川盆地冬小麦干旱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及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9期

3 叶树春;梁敏妍;张志坤;周武;王迪龙;;1979~2008年罗定市农业气候资源及灾害风险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6期

4 符国槐;费玉娟;杨再强;汤晨阳;黄海静;孙军波;;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8期

5 李剑萍;耿秀华;韩颖娟;孟丹;王连喜;袁海燕;;宁夏马铃薯需水量的时空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6期

6 李艳婷;时光宇;吴云山;;六安市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规律[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09期

7 李爽;李双成;;青藏高原气候变化风险源综合聚类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8 张平;;论黑龙江省农业自然灾害的风险防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田宏,徐崇浩,陈文秀,彭骏;四川盆地避旱时段的诊断分析及干旱胁迫分型[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10 李晴;李春强;卢建立;甄文超;;河北省两熟产区冬小麦气象干旱风险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巧梅;苏丰敏;方彦召;刘玉巧;;干旱对许昌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对策[A];经济策论(下)[C];2011年

2 肖晶晶;霍治国;李娜;辛明月;王丽;卢小凤;;小麦赤霉病气象环境成因研究进展[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于飞;谷晓平;罗宇翔;熊华;;贵州省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分析及农业生态安全评价[A];贵州省气象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高星星;;种植业风险区域划分及费率区域划分——以山东省为例[A];山东省保险学会2008年“改革·创新·提高保险竞争力”主题征文颁奖仪式暨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5 刘荣花;朱自玺;方文松;许蓬蓬;马志红;王友贺;;河南省近三十年冬小麦干旱经济损失评估研究[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分会论文集[C];2003年

6 刘荣花;朱自玺;方文松;王友贺;许蓬蓬;;华北平原冬小麦干旱的产量灾损风险区划[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孙宁;李廉水;;气象灾害层次评估理论框架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象经济论坛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8 方文松;朱自玺;刘荣花;王友贺;马志红;;河南省冬小麦干旱动态评估指标初探[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9 刘荣花;邓天宏;赵国强;方文松;朱自玺;;河南省冬小麦干旱评估业务服务系统[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10 陈怀亮;张红卫;薛昌颖;;中国极端天气事件与农业气象服务[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华丽;基于风险区划的中国森林保险区域化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谷洪彪;松原灌区土壤盐碱灾害风险评价及水盐调控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3 赵建军;基于气候变化的水稻旱灾风险及其保险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4 叶正伟;江淮下游典型平原水网地区水循环变异的洪涝响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刘荣花;河南省冬小麦干旱风险分析与评估技术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6 陈晓楠;农业干旱灾害风险管理理论与技术[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7 程广燕;我国大豆生产风险评估与防范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8 胡蓓蓓;天津市滨海新区主要自然灾害风险评估[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高晓容;东北地区玉米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10 苟诗薇;宁夏玉米生产的气候风险等级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伊吉美;大连市农业旱灾风险评价[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江春;小麦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及其在农业保险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3 陈秀峰;河北省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的气候评估技术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刘志伟;从乡规民约石刻看西南地区民间环境意识(1638年-1949年)[D];西南大学;2011年

5 刘杰;极端气候事件影响我国农业经济产出的计量经济学分析[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6 肖晶晶;主要作物节水灌溉气象等级指标及其风险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7 任义方;农业气象指数保险方法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8 王新华;全球气候变化下汉中市冬小麦气候适应度和风险度评价[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琳;辽宁省农业干旱风险评价[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玮玮;湖北省茶树气候区划及其干旱风险评价[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丹;张广涛;王丽学;胡冰;孙毅;吴琼;;彭曼—蒙特斯公式在参考作物需水量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8期

2 张文宗;张超;赵春雷;刘晶淼;;冀鲁豫灌溉条件下冬小麦干旱风险区划方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8期

3 田敏;柴钰翔;陈余萍;刘菲;;农业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区划指标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2期

4 陈静;韩军彩;阎访;车少静;;石家庄冰雹灾害特征及风险区划[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5 李书睿,刘敏,倪国裕;用“条件”水分平衡法分析湖北省干旱的时空分布规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5年03期

6 牛海燕;刘敏;陆敏;权瑞松;张丽佳;王静静;;中国沿海地区近20年台风灾害风险评价[J];地理科学;2011年06期

7 翟盘茂,潘晓华;中国北方近50年温度和降水极端事件变化[J];地理学报;2003年S1期

8 龚道溢,韩晖;华北农牧交错带夏季极端气候的趋势分析[J];地理学报;2004年02期

9 胡豪然;毛晓亮;梁玲;;近50年四川盆地汛期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演变[J];地理学报;2009年03期

10 刘立华;关中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和土地人口承载量[J];地理研究;198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俊;刘亚玲;夏莹;;通辽市玉米产量风险区划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11期

2 胡雪琼;吉文娟;张茂松;邹丽云;;云南省冬小麦干旱灾损风险区划[J];大气科学学报;2011年03期

3 周怀平,,王久志,杨治平,马玉诊;晋东豫西(寿阳)旱农试区水肥效应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6年01期

4 缪翔,汝淑玲;华亭县玉米产量与气象条件关系和预报模式[J];甘肃气象;1996年01期

5 娄春荣,肖千明,马兴全,高秀兰,孙文涛,李海洋;硅、钾肥配合施用对玉米产量的影响[J];杂粮作物;1999年02期

6 姜丽霞,王育光,孙孟梅,孙玉亭;黑龙江省玉米产量预报模式的研究[J];中国农业气象;2004年01期

7 金飞;;玉米产量农业气象预测预报的基本模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16期

8 罗继春;叶修祺;;山东省玉米产量和气候因子关系初析[J];中国农业气象;1992年01期

9 费晓玲,韩永翔;甘肃省2000年玉米产量及农业气象条件分析[J];甘肃气象;2001年03期

10 王春虎;陈士林;冯荣成;;麦秸还田对夏玉米田养分含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显福;;水土保持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四川省苍溪县庭园水保模式探讨[A];四川省水土保持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李洪伟;;四川省耕地资源问题探讨[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刘荣花;邓天宏;赵国强;方文松;朱自玺;;河南省冬小麦干旱评估业务服务系统[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4 谷晓平;;夏旱对水稻、玉米产量影响评估方法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5 张建平;陈振林;赵艳霞;王春乙;陈艳英;;大气气溶胶的气候效应及其对我国农业的影响研究Ⅰ型——以东北玉米为例[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6 韦翔华;李华兴;张志红;冯宏;赵兰凤;张丽娟;;生物复混肥后茬土壤的生物效应研究[A];第四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李美荣;朱琳;杜继稳;;陕西苹果花期霜冻灾害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8 袁东敏;郭建平;尹志聪;;SRESB2气候情景下东北玉米产量变化模拟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9 雍国玮;邱鹏飞;石承苍;;四川省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第38分会场、科学发展与土地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论文集[C];2005年

10 谷晓平;于飞;汤泌;罗宇翔;;贵州省秋风灾害风险评估及空间分析模型研究[A];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2008年全国农业气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齐小乎 采写;是谁“没收”了我们的雨水[N];中国财经报;2009年

2 綦志慧;230万亩耕地放下“大锅饭”改吃“营养餐”[N];通辽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蒋文 杨勤;兴水是治旱之本[N];中国水利报;2006年

4 漆小均;四川:五十年一遇雪灾重创 “菜篮子”[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5 记者 刘裕国;四川抓紧秋播弥补旱灾损失[N];人民日报;2006年

6 记者毛翠辉;河北开展冬小麦旱灾风险评估[N];中国气象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赵小兰;浙江气象为“三农”减风险保安全[N];中国气象报;2006年

8 刘安康 陈鹏(四川省农水局);大旱之年考验巴蜀中小灌区[N];中国水利报;2006年

9 李欣忆邋李晶;四川73个县旱情得到缓解[N];西部时报;2007年

10 谢刚;地震灾区农业受冲击[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忠芳;长期施肥下我国典型农田作物产量演变特征和机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2 陈强;四川省根瘤菌多样性和系统发育研究及葛属根瘤菌分类地位的确定[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3 黄绍敏;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潮土肥力演变规律与持续利用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6年

4 刘颖杰;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产量的区域影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5 褚清河;不同土壤养分供应强度和配比下作物生产力变化与平衡施肥[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6 张宝林;晋西旱塬地区覆盖耕作农田水分有效性及其利用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7 周丽敏;黄土高原双垄覆膜和地槽集水技术对土壤水温、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D];兰州大学;2009年

8 谷洪彪;松原灌区土壤盐碱灾害风险评价及水盐调控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叶均;四川农村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及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2 王远皓;东北地区玉米冷害的风险评估技术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8年

3 马英;四川省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4年

4 陈留美;新垦淡灰钙土土壤肥力质量演变及土壤磷素形态转化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5 齐振兴;红壤、潮土、黑土中磷钾有效养分利用系数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7年

6 许晓平;新型土壤改良剂培肥增产效应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7 李瑞英;台风对我国水稻生产的影响及风险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8 杨爱萍;湖北水稻盛夏低温冷害变化特征及其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9 李启宇;四川省耕地资源预警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

10 张毅;吉林省玉米带土壤有效磷钾测试方法的筛选[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4463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fengxianguanli/24463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6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