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土地破坏的矿区生态风险评价:理论与方法
本文关键词:基于土地破坏的矿区生态风险评价:理论与方法
更多相关文章: 矿区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 土地破坏 暴露指数 累积作用指数
【摘要】:矿区生态风险评价已成为区域生态风险研究的热点领域。如何合理选择和表征区域生态风险源和风险受体,量化多风险源和多风险受体的交互作用,是目前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的焦点。为此,在总结矿区生态风险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矿区生态风险源、风险受体及作用对象与过程的因果链模型,结合矿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过程的独特性,将土地挖损、占用及塌陷等土地破坏作为矿区的直接生态风险源。基于土地破坏类型提出了适宜矿区的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流程、指标体系与计算方法;并专门在定量化多风险源与多风险受体交互作用上做出探讨,构建了生态系统单元暴露指数和土地破坏累积作用指数来评价矿区土地破坏与生态系统单元间的暴露与危害作用关系。为矿区生态风险评价的实证研究提出了理论基础与方法框架,未来可结合实证研究对此方法及相关指标参数做出完善与改进,为矿区生态环境管理与生态安全建设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作者单位】: 中国农业大学观赏园艺与园林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矿区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 土地破坏 暴露指数 累积作用指数
【基金】: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资助项目(200911015-2)
【分类号】:X820.4
【正文快照】: 我国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都来自矿业[1]。矿产资源开采利用,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环境污染、生态资源破坏以及地质灾害等生态环境问题,已对人类生存与城市、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治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媛;曹玲娴;;煤炭矿区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年04期
2 陈辉,李双成,郑度;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青藏公路铁路沿线生态系统风险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3 李昭阳;张楠;汤洁;籍瑶;刘继莉;;吉林省煤矿区景观生态风险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1期
4 付在毅,许学工;区域生态风险评价[J];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02期
5 陈翠华;倪师军;何彬彬;张成江;;基于GIS技术的江西德兴地区水系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危害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8年03期
6 颜磊;许学工;;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年01期
7 寇士伟;蔡素英;张博;何嘉敏;黄诗苑;郑杰辉;亦如瀚;;云浮矿区土壤Cd、Pb形态分布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1年01期
8 田大平;张世雄;陈联乔;郭芳;;安太堡露天矿区生态风险分析[J];露天采矿技术;2007年05期
9 李海霞;胡振琪;李宁;樊春燕;梁爽;;淮南某废弃矿区污染场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J];煤炭学报;2008年04期
10 王莹;董霁红;;徐州矿区充填复垦地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J];煤炭学报;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玉成;淮河流域贝类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与水污染治理[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2 宋佩茹;;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1期
3 张成梁;杜永吉;李美生;吕皎;袁良红;;自燃煤矸石山热能资源及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4 张建彪;闫美芳;上官铁梁;;山西采煤的主要生态问题及恢复和重建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4期
5 李朝阳;白惠芳;张志潭;刘金铜;;尾矿库复垦土地耕作效果试验研究——以承德市宽城县恒泰矿业集团马道沟铁矿水泉沟尾矿库土地复垦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2期
6 李文增;陈光磊;;入侵植物反枝苋的生态风险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2期
7 汤博;李俊生;罗建武;;湿地生态风险评价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3期
8 付光辉;刘友兆;;土地整理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模型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0期
9 李晶晶;牟守国;王莉;吴迪;马猛;廉菊霞;;基于农户行为的复垦耕地质量研究——以徐州市柳新镇复垦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8期
10 程文龙;;基于景观结构的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警丹;张继权;周道玮;;吉林省生态环境风险评价体系与模型研究[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二)[C];2006年
2 刘永兵;岳德鹏;李海龙;王计平;黄月艳;;基于GIS技术的县域尺度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研究[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二)[C];2006年
3 白晓永;熊康宁;苏孝良;;中国典型岩溶地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的空间分析[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4 滕丽华;杨季芳;;象山港沉积物中有机物的分布和生态风险评价[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5 张志泉;宋汉卿;李双江;;城市发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6 赵晓光;刘晓;;煤矿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A];高产高效煤矿建设的地质保障技术——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C];2009年
7 付光辉;刘友兆;;浅析土地整理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模型构建[A];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贾燕春;王灵梅;;煤矿区废弃地生态治理的植被恢复技术[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卢新卫;贾晓丹;王凌青;;宝鸡燃煤电厂粉煤灰农田施用的环境放射性评价[A];国际放射生态联盟亚洲分会第二次工作会议暨放射生态与同位素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李永进;汤玉喜;唐洁;吴敏;;洞庭湖退田还湖滩地土壤重金属分布与潜在的生态风险评价[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4 人工林培育理论与技术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桂忠;球磨机装补球方法体系研究与精确化装补球软件开发[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2 魏玉梅;二甲基甲酰胺(DMF)人群暴露评估及其健康风险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文军;千岛湖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4年
4 陈钊;森林资源灾害应急机制及应急智能决策系统构架初步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3年
5 洪荣标;滨海湿地入侵植物的生态经济和生态安全管理[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6 聂艳;耕地质量评价的模型方法与信息系统集成及应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7 谌宏伟;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8 高清竹;农牧交错带长川流域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王小龙;海岛生态系统风险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10 张艳芳;景观尺度上的区域生态安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俊珍;风化型土质金矿尾矿植被恢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潘妍宇;山地煤矿区土地复垦规划与设计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姜小冉;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张京钊;基于LUCC与RS/GIS的济南市生态安全评价[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刘雪冉;矿区复垦土壤压实特征及蘑菇料施用改良效果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6 马娟;城市固体废弃物卫生填埋场环境风险评价[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7 田艳;黄山风景区生态风险分析与评价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齐志宁;焦化行业大气环境风险评价体系及应用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9 何岸宁;冶炼废渣渣场环境危害及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10 李鸿凯;向海湿地生态安全评价及恢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建周;夏北成;;城市生态安全评价及部分城市生态安全态势比较[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3期
2 侯绍刚;张晏卿;;生态风险评价进展[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林扬碧;陈秋波;邹伟;钟同畅;;区域景观结构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与案例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04期
4 陈静生,王飞越,程成旗,陈江麟,宋吉杰;中国东部主要河流颗粒物的元素组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2期
5 许学工,林辉平,付在毅,布仁仓;黄河三角洲湿地区域生态风险评价[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6 毛小苓,倪晋仁;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述评[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7 贾振邦,于澎涛;应用回归过量分析法评价太子河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4期
8 贾振邦,梁涛,林健枝,吕凤伟;香港河流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危害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4期
9 魏同;中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J];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10 李昭阳;汤洁;孙平安;林年丰;;松嫩平原西南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分形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小龙;海岛生态系统风险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2 付光辉;土地整理生态风险评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何剑刚;大庆地区生态风险评价[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2 马祥爱;露天矿区生态环境质量与资源利用评价[D];山西农业大学;2005年
3 秦俊梅;矿区复垦土壤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D];山西农业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塔根,刘星辉;我国矿区生态恢复制度几个问题及改进建议[J];矿冶工程;2004年05期
2 闫旭骞,王广成;矿区生态系统健康理论相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矿业;2005年04期
3 闫旭骞;矿区生态系统健康趋势评价方法研究[J];黄金;2005年07期
4 汤万金,吴刚;矿区生态规划的思考[J];应用生态学报;2000年04期
5 孙健;矿区生态环境重建的几个问题探讨[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3年04期
6 胡振琪,杨秀红,鲍艳,高向军,罗明,王军,龙花楼;论矿区生态环境修复[J];科技导报;2005年01期
7 闫旭骞;矿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理论方法体系研究[J];中国矿业;2005年11期
8 张雁秋;王志祥;;矿区生态工程和生态矿——煤矿矿区环境保护的发展方向[J];能源环境保护;1993年04期
9 许崇星,刘志钧,潘哲,刘树森;新汶矿区生态建筑工程的研究[J];能源环境保护;2001年04期
10 李矫镅;张静;;神木县大柳塔矿区景观生态规划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兆锋;冯永军;;矿区生态恢复——新型复垦基质与适种植物试验研究[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2 袁兴程;;淮南煤炭开采土地破坏及其综合治理[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庞少静;樊振辉;;浅述国内外矿区生态恢复的进展[A];广西环境科学学会2002—2003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3年
4 孟东平;张金屯;;山西省能源重工业复合生态带生态风险评价[A];2004年北方七省市植物学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王凯;吴祥云;谷明川;何青林;;平顶山矿区生态恢复规划及技术研究[A];全国矿区环境综合治理与灾害防治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班美玲;吴开庆;林卫东;;合山矿区生态恢复技术研究[A];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广西生态学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第21章 环境保护与节能政策[A];2009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报告[C];2009年
8 陈引亮;朱亚平;李光文;周廷振;黄习中;沈娟;王生荣;许祥左;孔祥明;李静;郭萍;徐秀华;吴杰;鹿世铭;陈忠胜;;矿区工业生态经济研究[A];2003年度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汇编[C];2004年
9 张成梁;张洪江;刘士余;;采煤对山西省的环境影响及其生态修复策略[A];第二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王志伟;于昌欣;朱丽华;;煤炭工业城市环境保护主要问题及其对策[A];中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实践——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振琪:重建西部矿区生态刻不容缓[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年
2 特约记者 解军;管好污染源保护矿区生态[N];中国石油报;2011年
3 驻辽宁记者 孙孟春;辽宁菱镁矿区生态环境建设显成效[N];中国建材报;2004年
4 韩璐;重建西部矿区生态刻不容缓[N];中国绿色时报;2004年
5 康维海;青海3500亩矿区披新绿[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6 周者军;徽县通天坪矿区重环保[N];甘肃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齐振华;复绿“太行”在行动[N];河北科技报;2007年
8 卓娜;努力实现企业发展与环保“双赢”[N];阿坝日报;2007年
9 通讯员 周凯;容美矿区生态恢复率达72%[N];恩施日报;2008年
10 记者 李约汉;京西两亿元修复矿区地质环境[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谢辉;渭河下游河流沿线区域生态风险评价及管理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2 杨娟;岛屿生态风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彭秀丽;湖南矿产开发与矿区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崔艳;生态脆弱矿区土地利用调控机制与对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5 潘仁飞;煤矿开采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及生态补偿费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6 杨亮平;内蒙古自治区煤矿地面塌陷地质环境类型及其恢复治理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7 侯湖平;基于遥感的煤矿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的监测与评价[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8 冯思静;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补偿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海龙;基于物元分析法的矿区生态健康评价[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杨静;矿区生态环境评价和预警的指标体系及方法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
3 张春柱;基于熵值法的县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徐昕;上海滨海地区景观格局与生态风险评价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5 侯艳辉;矿区生态环境评估及预警实现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
6 周爱仙;煤矿区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及预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海晶;白庄矿区生态修复规划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
8 赵甘林;山西省中小煤矿的生态环境问题及修复对策[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9 侯秀丽;矿区生态重建计算机模拟系统研究[D];河北理工学院;2004年
10 房茂红;矿区生态恢复环境经济评价方法及理论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6435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fengxianguanli/643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