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存贷利差压力测试研究
本文关键词:商业银行存贷利差压力测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起始于1996年,至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由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与资本管制,银行利润对净利息依赖严重,高达77%。据实证研究进一步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会引起存贷利差逐步缩小。这一状况将危及我国银行的生存。压力测试的方法于2003年引入到我国,现在尚处于定性分析与初步探索阶段,该方法用于测试极端情况下金融机构对于风险因子的承受能力,适合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剧烈波动对银行净利息收入的分析。 本篇文章是基于利率敏感性模型的存贷利差压力测试,具体说来,就是以净利息收入为承压对象,以存贷利差变动为动因,以利率敏感性模型为方法,以银行的盈利能力为指标,以银行利率敏感型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为测试目标,以银行的存贷利差变动为前提,反映利率风险对银行净利息收入的极端不良影响程度。通篇分析了我国十家上市银行的利润结构,净利润与营业收入占比情况,针对基准利率上下浮动1%、2%、4%、6%四种情况,分别计算了银行存贷利差敏感性缺口。随后,根据文章的分析结论,又进一步给出了我国存贷利差压力测试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市场风险 利率风险 压力测试 存贷利差压力测试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832.2;F822.0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1. 引言10-20
- 1.1 选题背景10-13
- 1.1.1 选题现实背景10-11
- 1.1.2 选题理论背景11-13
- 1.2 国内外文献研究13-17
- 1.2.1 国外文献研究13-15
- 1.2.2 国内文献研究15-17
- 1.2.3 国内外文献研究对比17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17-18
- 1.3.1 研究思路17-18
- 1.3.2 研究方法18
- 1.4 论文构架18-20
- 2. 商业银行存贷利差压力测试理论研究20-27
- 2.1 商业银行存贷利差压力测试定义20-21
- 2.1.1 存贷利差20
- 2.1.2 压力测试20-21
- 2.1.3 存贷利差压力测试21
- 2.2 商业银行存贷利差压力测试动因21-22
- 2.2.1 市场风险21
- 2.2.2 利率风险21-22
- 2.3 商业银行存贷利差压力测试技术22-25
- 2.3.1 敏感性分析法22-24
- 2.3.2 专家决策法24
- 2.3.3 历史情景法24-25
- 2.3.4 模型分析法25
- 2.4 商业银行存贷利差压力测试一般流程25-27
- 2.4.1 确定风险驱动因子或者资产组合25-26
- 2.4.2 建立压力测试模型26
- 2.4.3 设定压力测试情景26
- 2.4.4 执行压力测试与测试结果分析26-27
- 3. 商业银行存贷利差压力测试现状分析27-32
- 3.1 存贷利差压力测试国外现状27-28
- 3.1.1 测试方法的介绍27
- 3.1.2 测试实践的开展27-28
- 3.1.3 测试实践的意义28
- 3.2 存贷利差压力测试国内现状28-30
- 3.2.1 测试方法的介绍28-29
- 3.2.2 测试实践的开展29-30
- 3.2.3 测试实践的意义30
- 3.3 国内外存贷利差压力测试现状对比30-32
- 4. 我国商业银行存贷利差压力测试实证分析32-40
- 4.1 基本假设32-34
- 4.1.1 压力测试前提条件32
- 4.1.2 压力测试情景设定32-34
- 4.2 模型构建34-36
- 4.2.1 样本选取34-35
- 4.2.2 存贷利差缺口模型35-36
- 4.3 压力测试过程36-38
- 4.4 压力测试结论38-40
- 5. 我国商业银行存贷利差压力测试结果分析40-49
- 5.1 商业银行经营环境分析40-43
- 5.1.1 外部宏观环境40-42
- 5.1.2 行业内部环境42-43
- 5.1.3 银行自身环境43
- 5.2 商业银行利润分析43-45
- 5.2.1 商业银行利润来源43-44
- 5.2.2 商业银行利润结构44-45
- 5.3 利率市场化效应分析45-47
- 5.3.1 短期效应45-46
- 5.3.2 长期效应46-47
- 5.4 研究结论47-49
- 6. 推动我国商业银行存贷利差压力测试建议49-52
- 6.1 制约性因素分析49-50
- 6.1.1 先决条件不具备49
- 6.1.2 商业银行缺少主动性49-50
- 6.1.3 专门的人才、数据匮乏50
- 6.2 构建完善的制度建议50-52
- 6.2.1 指导性文件的进一步完善50
- 6.2.2 提高测试的技术水平50-51
- 6.2.3 强化结果的应用实效51-52
- 结论与展望52-53
- 参考文献53-55
- 致谢55-5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56-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自云;;大型银行与股份制银行存贷利差比较研究[J];金融论坛;2010年09期
2 冯安明;张宗成;;中国银行业存贷利差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1年03期
3 张莉莉;谢康;;利率政策中调整存贷利差的效应分析——以中国为例[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4 孙雅竹;;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需求和供给分析[J];天津航海;2006年04期
5 黄松;论合理利差[J];农村金融研究;1984年05期
6 李波;银行存贷利差与金融生态[J];中国金融;2005年18期
7 王秋媛;杨瑞成;刘坤会;王军;;考虑存贷利差的最优消费与投资组合问题[J];系统工程学报;2010年01期
8 温晓帆;;利率调整、利差变动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年07期
9 汪康懋,曾伟娇;对我国低利率政策无效性的探讨[J];商业研究;2004年09期
10 张敖春;;银行存贷利差与金融生态[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盐城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监管体制改革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影响及对策[A];江苏省农村金融学会二○○三年度招标课题研究报告汇编[C];2003年
2 赵葆华;孟洪涛;张晖;;浅议商业银行增长方式的转变[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金融支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徐宁;;商业银行事后监督工作的启示[A];征信: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首届齐鲁金融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邓清;;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创新策略研究[A];2010年度中国总会计师优秀论文选[C];2011年
5 吴超林;张春生;;中国M2/GDP畸高原因的再考察——基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分析[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1次会议论文(2007)[C];2007年
6 周洪俊;;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布局的优化与管理[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5卷[C];1999年
7 苏文川;;服务国家建设 服务商业银行——代前言[A];中国投资学会获奖科研课题评奖会论文集(2002—2003年度)[C];2003年
8 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研究部课题组;沈佩龙;;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研究[A];银行与投资——中国投资学会2005—2006年度获奖科研课题选编[C];2005年
9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A];中国金融学会第八届调研报告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5年
10 钟云燕;;商业银行资金流管理评价[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9年学术会议(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投证券研究所宏观经济分析师 经济学博士 曹雪锋;高利差无益于缓解投资过快增长[N];证券时报;2007年
2 袁媛;银行 利差变小拖累业绩[N];上海证券报;2007年
3 于力;加息仍需缩利差[N];中国证券报;2007年
4 龚震;警惕存贷高利差蕴含的风险[N];证券时报;2007年
5 记者 张冰馨;缩小人民币存贷利差 大力支持经济发展[N];中国企业报;2009年
6 记者 王睿;央行酝酿取消存贷利差控制[N];上海金融报;2006年
7 胡嘉;上半年沪指有望达到3300点[N];中国证券报;2007年
8 徐以升;吴晓灵:法定利率档次将简化[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9 蔡臻欣;中投证券:高利差无益于缓解投资过快增长[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10 陈昆;盈利增速两倍于中资 外资行也吃利差[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慧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D];暨南大学;2006年
2 魏世杰;业务分散、空间分散与商业银行绩效[D];南开大学;2010年
3 薛峰;我国商业银行产业组织结构与产业竞争力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4 孙宏;我国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管理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5 何亮;商业银行的厂商理论[D];暨南大学;2005年
6 宋安平;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7 任壮;我国商业银行兼营投资银行业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8 彭纯;商业银行组织管理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方芳;中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研究[D];同济大学;2005年
10 姜美华;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森锐;商业银行存贷利差压力测试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年
2 吴s
本文编号:3980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398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