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3 13:13

  本文关键词: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1.本文写作的背景、目的 在2006中国经济关键词中,似乎没有哪个词汇比“流动性过剩”出现得更为频繁。眼下高烧不退的楼市和沸腾的股市,正为流动性过剩提供了很好的注脚。货币当局也关注到此方面的问题:央行行长助理易纲于2006年10月称,当前市场流动性仍然较多,央行将继续加强流动性管理;11月下旬,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又明确表示,当前国际收支双顺差导致外汇储备激增,对冲过多的流动性将成为一段时期内中国货币政策的重要任务。大家在过剩问题上达成了罕见的“共识”,在六种含义上使用着“流动性过剩”一词。这六种含义都和商业银行有关,所以考察整个社会的流动性状况,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问题首当其冲。 为了控制流动性泛滥,从2004.4.25到2007.4.16连续7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至10.5%,中国人民银行于2007.3.18再次提高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至2.79%和6.39%;2006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加大每周例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力度,2006年共达38期正回购操作,回笼资金2万亿,4次发行定向票据共4000亿元,2007年初的两个半月内,央行通过发行三年期央行票据回笼的资金量达到3640亿元。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出手的频率和力度,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流动性问题的严重程度和货币当局对治理流动性问题的重视程度,本文就是基于这一背景采取最新的数据资料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 2.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分:流动性风险的理论分析、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理论、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现状分析和作者对流动性管理的思考。第一部分界定流动性风险概念,把风险外延逐步具体化,指出流动性资产并不等于流动性能力。一方面由于商业银行内在运行的脆弱性,流动性风险的存在成为可能性;另一方面通过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传染效应分析得知商业银行危机影响的范围之广、时期之长和程度之深,客观上要求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进行检测和治理。 第二部分介绍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理论。第一阶段是资产管理阶段,该阶段认为银行的利润来源主要在于资产业务,流动性管理的重点在于如何适当安排流动性。第二阶段是负债管理阶段,负债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负债不是既定的,对于资金来源银行是可以控制的,负债管理思想又包含销售和购买两种理论。第三阶段是资产负债管理阶段,基本思想是从资产和负债两方面综合考虑,对应地进行分析,根据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协调各种不同的资产和负债在利率、期限、风险和流动性等方面的搭配,做出最优化的组合,借以满足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要求。 第三部分是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的具体分析。通过综合指标分析(存贷比率、存贷缺口和存贷期限结构)、资产流动性分析(贷款比重、不良贷款率和现金资产比率)和负债所有者权益分析(存款比重和资本充足率)得出结论: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表现为结构性的流动性过剩。接着从两个方面对流动性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资金来源角度和资金运用角度。从资金来源角度来讲原因表现为:外汇储备增长迅猛,外汇占款成为“存差”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与GDP比值大,预防性储蓄加剧了储蓄存款的持续增长;现金需求增长趋缓,居民资产中以存款形式保留资产比率上升以及金融市场不发达,企业和居民的投资渠道过于狭窄,存款难以分流。从资金运用角度讲原因表现为:强化资本约束下,银行资产结构的调整限制了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扩张;贷款有效需求的相对不足,贷款增幅下降;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剥离了大量不良贷款,使得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相应减少以及社会信用缺失,金融生态环境欠佳,银行惜贷现象突出。 第四部分是作者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思考。要解决好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不能简单地就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本身而谈流动性问题,作者认为应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宏观金融环境、中观金融体系与微观金融机构和产品三个层面通过创新解决流动性问题。宏观经济金融环境主要包括继续推进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住房、教育、医疗保障制度和改善金融生态、健全银行监管体系。其中改善金融生态重点应该是金融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信用链接,因为货币和信用的结合产生金融,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也依赖于货币的正常流通和信用的社会认同。中观金融体系改革主要包括深化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我国汇率形成的市场机制、推进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创新以及流动性风险传染控制和流动性传递安排。在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发行主渠道的今天,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完善外汇形成机制既是解决人民币升值问题和流动性问题的必要措施,也是提高货币当局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实施货币政策效力的必要措施。考察实体经济增长速度和潜力,对比直接金融的市场繁荣程度,就能够得出需要推进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改革的结论。市场分割是阻碍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比如交易所国债市场和银行间国债交易市场是分割的:交易所国债市场监管者是证监会,而银行间国债市场监管者是中国人民银行;交易所国债市场的清算后台是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银行间国债市场的清算后台是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两个结算公司的登记转换不是实时的,而是采取T+3制度。在控制流动性风险传染时机构与机构之间的流动性配置影响着流动性的传递,由于市场本身不能创造流动性,只能重置流动性,流动性与流动性的传递安排也就势必影响流动性风险的传染途径和传染程度,本文对此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微观金融体系主要包括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的创新。针对学者提出的“利率倒挂”概念,作者阐释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市场不存在所谓的“利率倒挂”,相反这种“倒挂”恰恰说明了我国金融市场较以前发展了,流动性更强了。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商业银行应该把注意力放在产品创新上,而不是放在对已经不存在的所谓“利率倒挂”的争论上,产品创新包括补偿性产品、保险性产品、证券性产品和对冲性产品的创新。除此之外金融机构创新也是微观金融环境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各体金融机构的创新和机构与机构之间的传染规避机制的建设——存款保险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 3.本文的主要贡献 (1)对流动性和流动性风险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全面分析了由商业银行运行的脆弱性导致流动性风险形成的过程。 (2)对流动性风险的跨国纵向传播进行了刻画,并由此引申出国内机构与机构之间建立流动性风险规避机制的必要性。 (3)对货币当局近几年对流动的调控政策进行了梳理,从政策发布的时间、次数和内容等方面得出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提示。 (4)从资产和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方面分析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得出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总体上呈结构性过剩的结论,并从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角度对形成流动性结构过剩的原因进行了考察。 数据的缺失,无法将复杂精细的模型在中国进行实证研究,只能粗浅的按照风险管理的一般原则进行分析。然而笔者仍希望这些分析能成为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有益提示。 商业银行作为一国经济中最重要的金融机构,它的兴衰直接关系到一国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金融改革的关键时期,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建立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科学强化金融监管成为当前理论界和管理部门的讨论热点。商业银行的经营要做到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三项原则。在这三项原则中,流动性居于关键的地位。适度的流动性不仅是商业银行正常经营的需要,也是整个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对流动性需求的保证,这也是本文写作的选题意义所在。
【关键词】:商业银行 流动性风险 结构性过剩 金融生态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822
【目录】:
  • 摘要3-7
  • ABSTRACT7-12
  • 前言12-14
  • 1. 流动性风险的理论概述14-23
  • 1.1 流动性风险的内涵界定及成因分析14-19
  • 1.1.1 流动性风险的内涵界定14-16
  • 1.1.2 商业银行运行的脆弱性及流动性风险成因分析16-19
  • 1.2 流动性风险的传染效应分析19-23
  • 1.2.1 共同贷款者效应19-20
  • 1.2.2 银行间的资本关联与流动性冲击20-23
  • 2. 流动性管理理论23-37
  • 2.1 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方法综述23-26
  • 2.1.1 资产管理理论24
  • 2.1.2 负债管理理论24-25
  • 2.1.3 资产负债联合管理理论25-26
  • 2.2 流动性的衡量26-32
  • 2.2.1 流动性的静态衡量26-28
  • 2.2.2 流动性的动态管理28-31
  • 2.2.3 流动性管理的趋势31-32
  • 2.3 从监管角度衡量流动性风险32-34
  • 2.4 商业银行所需流动性的最优量34-35
  • 2.5 商业银行流动性分析的一个实例35-37
  • 3.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现状分析37-51
  • 3.1 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指标分析37-44
  • 3.1.1 综合指标分析37-40
  • 3.1.2 资产流动性分析40-42
  • 3.1.3 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分析42-44
  • 3.2 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的原因分析44-51
  • 3.2.1 从资金来源角度分析流动性结构过剩的成因44-47
  • 3.2.2 从资金运用角度分析流动性结构过剩的成因47-51
  • 4. 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思考51-63
  • 4.1 宏观层面经济金融环境的创新51-54
  • 4.1.1 继续推进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住房、教育、医疗保障制度51-53
  • 4.1.2 改善金融生态,健全银行监管体系53-54
  • 4.2 中观层面金融体系的创新54-57
  • 4.2.1 深化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我国汇率形成的市场机制54-55
  • 4.2.2 推进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创新55-56
  • 4.2.3 流动性风险传染控制和流动性传递安排56-57
  • 4.3 微观层面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的创新57-63
  • 4.3.1 金融产品的创新57-60
  • 4.3.2 金融机构的创新60-63
  • 参考文献63-65
  • 附录65-69
  • 后记69-70
  • 致谢70-71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71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方贤军;;房产税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分析[J];北方经贸;2011年04期

2 汪扬;;浅谈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0年17期

3 赵

本文编号:4466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4466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5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