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我国国债期货市场功能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1 20:13

  本文关键词:我国国债期货市场功能实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国债期货 价格发现 套期保值 套利


【摘要】:国债期货是一种重要的金融衍生工具,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就开展国债期货交易。由于我国当时的利率是管制的,不能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再加上当时国债总体交易的体量较小,政府的过度干预,最终爆发了类似震惊中外的“327”国债期货事件。为了规避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中国证券会在1995年正式终止国债期货的交易。时隔十七年,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监管水平越来越高,国债期货正式提上了日程。国债期货主要具有价格发现、套期保值和套利三大功能。国债期货诞生与上个世纪70年代的美国,美国当时经历两次石油危机,利率波动十分频繁,正是迎合广大投资者规避利率风险的需要,国债期货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根据最新的世界银行和美国清算组织统计国债期货占利率期货交易的四成。国债期货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衍生工具,对利率市场化,套期保值和规避市场风险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我国于2013年9月6日正式开展了国债期货交易,这将有助于我国利率的市场化,更加重视市场的作用,消除以往的行政干预,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本文先是回顾了我国国债期货的发展历程,以及同美国国债期货合约进行了对比,希望以此总结国债期货的特点。实证部分主要是通过搜集国债期货上市以来最新的交易数据,分别从国债期货的价格发现,套期保值以及套利功三个方面建立计量模型,分析我国国债期货的市场功能。由于国债期货刚刚推出不久,国内对国债期货进行研究的论文较少,因此对国债期货的功能研究意义重大。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使社会公众更加了解国债期货,为我国国债期货的发展以及金融衍生品的发展,提供一些有意义的思考。
【关键词】:国债期货 价格发现 套期保值 套利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12.5;F724.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20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9-15
  • 一、研究背景9-14
  • 二、研究意义14-15
  • 第二节 文献综述15-18
  • 一、价格发现文献综述15-16
  • 二、套期保值文献综述16-17
  • 三、套利功能文献综述17-18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结构18-20
  • 第二章 国债期货概述20-26
  • 第一节 国债期货的简介20
  • 第二节 国债期货功能20-21
  • 一、价格发现功能20-21
  • 二、套期保值功能21
  • 三、套利功能21
  • 第三节 国外国债期货市场发展概述21-22
  • 第四节 我国国债期货交易现状22-26
  • 一、国债期货与股指期货合约对比23
  • 二、我国国债期货与美国国债期货横向比较23-25
  • 三、国债期货交易与试点阶段纵向比较25-26
  • 第三章 国债期货价格发现研究26-33
  • 第一节 数据说明26-27
  • 第二节 价格发现实证分析27-32
  • 一、基本统计特征27-28
  • 二、序列平稳性检验28-29
  • 三、协整性检验29-31
  • 四、误差修正模型31-32
  • 第三节 小结32-33
  • 第四章 国债期货套期保值研究33-37
  • 第一节 套期保值理论概述33-34
  • 一、传统套期保值理论33
  • 二、基差逐利型保值理论33
  • 三、组合套期保值理论33-34
  • 第二节 国债套期保值实证分析34-36
  • 一、OLS方法34-35
  • 二、双变量自回归模型(B-Var)35-36
  • 三、误差修正模型(ECM)36
  • 第三节 小结36-37
  • 第五章 国债期货套利研究37-42
  • 第一节 套利理论概述37-38
  • 第二节 套利实证分析38-41
  • 一、跨期套利39-40
  • 二、跨品种套利40
  • 三、跨市套利分析40-41
  • 第三节 小结41-42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42-44
  • 参考文献44-47
  • 附录47-57
  • 致谢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志东;;多元GARCH模型结构特征、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研究综述[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09期

2 杜宁;张广文;;基于VAR模型大豆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10期



本文编号:6059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6059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e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