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区域物流网络节点优化模型及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京津冀区域物流网络节点优化模型及应用研究
【摘要】: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物流一体化成为物流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京津冀物流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内容,物流网络优化的核心,也即物流网络节点优化布局,应当予以充分的关注和研究,这对于提升整个物流网络的运转效率和稳固性都至关重要。与传统的物流网络节点设施选址问题有所区别,本文针对从需求点到集货中心的物流活动过程中集货任务的实现,考虑集货中心设施失效因素的存在所带来的物流网络系统的不可靠性,通过对经典的无容量限制选址模型(UFL模型)进行扩展,构建了一个基于不完全信息的物流网络节点优化布局模型,从而有效减少因设施失效所导致的损失,提高整个物流网络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考虑公路和铁路运输方式为京津冀货运的主要方式,对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的物流网络进行具体分析,构建三省市的物流网络模型,以此为基础选取节点优化布局模型的备选集货中心节点,并明确物流网络中集货的需求点;再利用Gurobi6.5.0软件的Java接口,针对京津冀物流网络的基础数据,进行优化布局模型的求解,分别从北京市的21个、天津市的22个、河北省的27个备选节点中各选出了14、13、11个待建节点,最后对模型中设施失效的损坏概率q、设施分配数目R进行敏感性分析,并对构建的模型及参数设置进行分析和检验。
【关键词】:京津冀区域 物流网络 节点优化 可靠性选址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59.27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1 绪论11-21
- 1.1 选题背景11-13
- 1.1.1 集货中心货运量大幅增长11-12
- 1.1.2 公路运输是京津冀货运主要方式12-13
- 1.1.3 物流节点设施的不可靠性13
- 1.2 研究意义13-15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15-18
- 1.3.1 节点选址问题研究综述15-16
- 1.3.2 不确定型选址研究综述16-18
-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框架18-21
- 2 物流网络设施选址相关理论21-28
- 2.1 物流网络优化相关理论21-23
- 2.1.1 物流网络概念21
- 2.1.2 物流网络的构成21-22
- 2.1.3 物流网络优化理论22-23
- 2.2 选址相关理论23-25
- 2.2.1 设施选址一般方法23-24
- 2.2.2 选址问题的分类24-25
- 2.3 无容量限制选址模型25-27
- 2.3.1 P-中值问题25-26
- 2.3.2 无容量限制选址模型26-27
- 2.4 本章小结27-28
- 3 京津冀区域物流网络分析28-40
- 3.1 北京市物流网络28-32
- 3.1.1 北京市物流网络分析28-31
- 3.1.2 北京市物流网络模型31-32
- 3.2 天津市物流网络32-35
- 3.2.1 天津市物流网络分析32-34
- 3.2.2 天津市物流网络模型34-35
- 3.3 河北省物流网络35-39
- 3.3.1 河北省物流网络分析35-38
- 3.3.2 河北省物流网络模型38-39
- 3.4 本章小结39-40
- 4 物流网络节点优化模型构建40-51
- 4.1 问题描述40-41
- 4.2 模型假设与符号说明41-43
- 4.2.1 模型假设41-42
- 4.2.2 符号说明42-43
- 4.3 模型构建43-49
- 4.3.1 目标函数建立44-47
- 4.3.2 模型转化47-49
- 4.4 模型求解49-50
- 4.5 本章小结50-51
- 5 京津冀物流网络节点优化结果分析51-65
- 5.1 数据来源与处理51-53
- 5.1.1 数据来源51-52
- 5.1.2 数据处理52-53
- 5.1.3 参数设定53
- 5.2 节点优化结果分析53-61
- 5.2.1 北京市节点优化结果分析54-57
- 5.2.2 天津市节点优化结果分析57-58
- 5.2.3 河北省节点优化结果分析58-61
- 5.3 敏感度分析61-64
- 5.3.1 q的敏感度分析61-63
- 5.3.2 R的敏感度分析63-64
- 5.4 本章小结64-65
- 6 结论与展望65-67
- 6.1 研究结论65
- 6.2 研究展望65-67
- 参考文献67-70
- 附录A 北京铁路局货运营业站示意图70-71
- 附录B 备选地址原始数据71-73
- 附录C 区域几何中心计算MATLAB程序73-74
- 附录D 需求区域原始数据74-79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9-81
- 学位论文数据集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开忠;浅议京津冀区域发展[J];前线;2004年12期
2 窦宗军;宋辉;李彦彪;;京津冀区域及环京津地带产业现状及发展[J];中国统计;2006年09期
3 张向阳;党胜利;刘志峰;;京津冀区域经济生态系统运作机制研究[J];企业经济;2009年06期
4 马海龙;;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组织模式选择[J];城市;2010年07期
5 ;京津冀区域经济亟待一体化[J];领导决策信息;2002年01期
6 毛其智;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回顾与前瞻[J];北京规划建设;2004年04期
7 ;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沿革与现状[J];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50期
8 李媛媛;孙文生;;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6年10期
9 杨连云;石亚碧;;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J];河北学刊;2006年04期
10 毛其智;;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桂荣;;关于构建制度化、常态化京津冀区域合作机制的若干思考[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刘烁;李全起;;用系统论的观点谈京津冀区域经济的构建和发展[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李文胜;;以京津冀区域合作为目标,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机制[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宋辉;;河北省与京津冀区域2010年产业发展对比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沿海经济”高层论坛暨省专家献策服务团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苏舰;王玢;赵霜;徐丽萍;;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平衡性分析——基于京津冀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卢卫;;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对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影响[A];2012京津冀晋蒙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2年
7 潘新颖;李南方;路紫;孙中伟;;意义、内容、思想与重点:京津冀区域信息化合作战略[A];2012京津冀晋蒙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2年
8 余冬根;;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对策分析[A];“基于京津高端产业环境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优化产业结构”研究——第七届“环首都·沿渤海·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9 余冬根;;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对策分析[A];“基于京津高端产业环境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优化产业结构”研究——第七届“环首都·沿渤海·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10 ;前言[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雷汉发;京津冀区域合作再提速[N];经济日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朱竞若 孙秀艳 余荣华 李增辉;京津冀区域统筹治理大气[N];人民日报;2013年
3 记者 李巍;7月份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有所下降[N];河北日报;2014年
4 记者 李岩 通讯员 王庆连;我市企业尽享京津冀区域通关一体化便利[N];保定日报;2014年
5 孙占稳 沈东坡;京津冀区域合作研究全面启动[N];北方经济时报;2006年
6 徐飞鹏;加强交流合作共谋京津冀区域科学发展[N];北京日报;2007年
7 张魁兴;河北凸起是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关键[N];河北经济日报;2006年
8 记者 郭京泉;京津冀区域发展合作研究全面启动[N];廊坊日报;2006年
9 民宣;民进河北省委持续建言京津冀区域发展[N];人民政协报;2009年
10 于宛尼;北京奥运会期间京津冀区域内进京车辆进行强制性分流[N];工人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曼;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2 窦宗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俏;适应性治理视阈下京津冀府际合作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张晓璞;天津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天津商业大学;2015年
3 梅如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4 白超;外商直接投资对京津冀区域进出口贸易影响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5 王玉玉;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协同度测算及评价[D];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
6 郭子璇;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金融生态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
7 何赢;高铁影响下京津冀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8 冯海红;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格局和潜力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9 薛海玉;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产业转移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10 崔雪;京津冀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5796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wuliuguanlilunwen/579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