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MA的双路千兆以太网MAC的设计与验证
本文关键词:基于DMA的双路千兆以太网MAC的设计与验证
更多相关文章: 千兆以太网 双路 CoreConnect总线 模块级验证
【摘要】:以太网是诸多网络通信技术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网络带宽与速度的日益增长对以太网传输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提高单路以太网MAC控制器的传输速率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在系统中使用多路以太网MAC模块来提高以太网传输效率。多路以太网MAC的应用,无需改变系统以太网模块的结构,就可增加系统网络传输速率。因此,多路千兆以太网MAC的研究实现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以太网主要的技术难题集中于MAC和物理层部分。本文主要研究并实现的是符合IEEE 802.3标准协议的双路千兆以太网MAC,兼容10/100Mbps以太网,并将实现的双路千兆以太网MAC IP化。本文设计实现的双路千兆以太网MAC包括一个DMA控制器、两个独立的ETH0/ETH1控制器以及双路专用总线。DMA控制器作为数据驱动模块实现了ETH0/ETH1控制器与缓冲描述符存储结构之间的数据传输。双路专用总线分别用于ETH0/ETH1与DMA的发送与接收交互。ETH0/ETH1控制器支持10/100/1000Mbps半双工/全双工操作,实现了多种以太网MAC收发包处理功能。本文实现的模块适用于CoreConnect总线结构的片上系统,有一个PLB主接口,用于数据交换,DCR从接口及OPB从接口,用于寄存器配置。在模块设计实现后,进行了双路千兆以太网MAC的模块级功能仿真及系统级仿真验证。模块级仿真中,首先,建立了CoreConnect总线功能模型、CPR时钟功能模型、外环功能模型及Frame_gen功能模型,根据实际系统应用搭建了模块级仿真平台;之后,根据功能特性提取策划了81项功能验证项,全面的覆盖了模块的各个功能,保证了验证的完备性;最后,根据策划的验证项,编写测试用例,在搭建好的验证平台上对模块进行了验证。系统级验证中,模块级验证中的功能模型全部被IP核代替,互连形成片上系统,在系统平台中,对双路千兆以太网MAC进行了功能验证及互连验证。
【关键词】:千兆以太网 双路 CoreConnect总线 模块级验证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P393.1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缩略语对照表11-15
- 第一章 绪论15-19
- 1.1 以太网MAC的研究背景和意义15-16
- 1.2 研究现状16-17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17-19
- 第二章 以太网MAC协议及CoreConnect总线协议19-29
- 2.1 以太网MAC协议及算法19-24
- 2.1.1 标准以太网MAC帧格式20-21
- 2.1.2 MAC控制帧格式21
- 2.1.3 CSMA/CD协议21-22
- 2.1.4 MII/GMII接22-24
- 2.2 CoreConnect总线协议24-27
- 2.2.1 PLB总线协议规范25-26
- 2.2.2 OPB总线协议规范26
- 2.2.3 DCR总线协议规范26-27
- 2.3 本章小结27-29
- 第三章 双路千兆以太网MAC的设计29-49
- 3.1 ETHx2功能设计29-33
- 3.1.1 发送操作30-31
- 3.1.2 接收操作31-32
- 3.1.3 时钟方案32
- 3.1.4 复位序列32-33
- 3.2 ETHx2子模块功能设计33-48
- 3.2.1 DMA功能实现33-37
- 3.2.2 DIF接.设计37-41
- 3.2.3 ETH0/ETH1功能实现41-48
- 3.3 本章小结48-49
- 第四章 双路千兆以太网MAC的验证49-67
- 4.1 功能验证方法49-50
- 4.1.1 验证方法分类49-50
- 4.1.2 软硬件协同验证50
- 4.2 功能模型实现50-55
- 4.2.1 总线模型51-52
- 4.2.2 CPR模型52
- 4.2.3 数据对比模型52-53
- 4.2.4 外部功能模型53-55
- 4.3 验证流程55-64
- 4.3.1 验证平台的搭建56-57
- 4.3.2 验证项策划57-58
- 4.3.3 功能仿真结果58-64
- 4.4 系统级仿真64-66
- 4.4.1 系统级平台搭建64-65
- 4.4.2 系统级仿真结果65-66
- 4.5 本章小结66-67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67-69
- 参考文献69-71
- 致谢71-73
- 作者简介73-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思科千兆以太网在证券行业中的成功应用[J];上海微型计算机;2000年51期
2 T.C.Tan;;千兆以太网援手六类[J];每周电脑报;2000年03期
3 ;千兆以太网[J];电子科技;2001年02期
4 王晓莉;千兆以太网技术综述[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5 子晨;21世纪日本学校千兆以太网的应用技术研讨会将在沪召开[J];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2001年12期
6 是云冰,李之棠;千兆以太网传输线路的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7 刘畅;千兆以太网卡趋向小型化[J];互联网周刊;2001年31期
8 石淑华,王青;千兆以太网技术发展的分析[J];福建电脑;2002年08期
9 林重顶;应用千兆以太网实现e生活[J];市场与电脑;2002年Z1期
10 王志超;千兆以太网何以倍受市场青睐[J];福建电脑;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吴武雄;;千兆以太网交换技术在高速公路上的应用[A];中国高速公路管理学术论文集(2009卷)[C];2009年
2 赵静;张来保;;千兆以太网技术的应用[A];中国航海学会船舶机电与通信导航专业委员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通信导航分册)[C];2002年
3 吕小平;向健勇;黄河清;唐小峰;;基于千兆以太网的高速数据采集系统设计[A];2008'中国信息技术与应用学术论坛论文集(二)[C];2008年
4 陈晔峰;;在第五类双绞线上实现千兆以太网[A];第五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2年
5 翁玉芬;方建滨;车永刚;王正华;;All-to-all在千兆以太网集群上的性能分析[A];2009全国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江榕;;千兆以太网及在SDH上的应用[A];全国第十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一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1)论文集[C];2001年
7 春增军;;不同厂商千兆以太网设备互联关键技术分析[A];广东省电机工程学会2003-2004年度优秀论文集[C];2005年
8 徐o,
本文编号:10960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1096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