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层析成像和协作测量结合的网络拓扑识别研究
本文关键词:网络层析成像和协作测量结合的网络拓扑识别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网络层析成像 协作测量 匿名路由器识别 自适应多中心聚类 拓扑识别
【摘要】:在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互联网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网络中的路由器拓扑结构反映了网络中路由器之间的连接关系,是分析和研究互联网的重要课题。目前已有的路由器级别拓扑识别方法主要依靠传统协作测量搜集原始数据,通过对原始数据分析、做别名解析等处理恢复出路由器级别拓扑。这些方法对匿名路由器的处理能力有限,无法准确地识别匿名路由器拓扑,进而对整个路由器级拓扑的精度造成影响。因此,针对现有方法的不足,本文提出了把传统的协作测量和层析成像结合起来,并加入自适应多中心聚类算法来解决匿名路由器的识别问题。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概括如下:(1)针对拓扑识别中的匿名路由器问题提出了新的匿名路由器识别方法,重点在于解决匿名路由器中的多径问题。该方法的主要思路是把传统协作测量与网络层析成像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加入基于自适应多中心聚类方法来处理层析成像所得数据,聚类的目的在于获取匿名路由的路径数量,通过对网络层析成像数据计算相关度向量,再对这些相关度向量进行聚类可以比较精确地得到多径匿名路由中的路径数目。而由于拓扑未知,聚类前无法得知路径数目,本文采用对最大最小距离法改进而得到的自适应多中心聚类算法。再通过层析成像得出的共享路径信息,最终完成对多径匿名路由器的识别,从而协助构建路由器级拓扑。(2)针对平行结构和星型结构两种最为广泛和典型的匿名路由器拓扑结构将本文提出的新方法应用其中。详细分析了每种结构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讨论其拓扑结构用本文所提出方法识别的可能性及解决方案,并针对各自特点分别总结归纳得出一个结论,基于该结论分别得出一套拓扑识别流程。最后在较大的实际网络拓扑中对本文的方法进行了验证。本文使用理论数据和CAIDA提供的真实网络测量数据对提出的方法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多径匿名路由器问题,识别和分析出准确的路由器级拓扑,并且对于平行结构和星型结构两种典型情况,本文的方法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393.0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立振,何建文,,张海云,唐玉民;电磁波层析成像100例的统计分析[J];CT理论与应用研究;1995年01期
2 郭履灿,赵静;地球层析成像在减轻灾害中的作用(英文)[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4年02期
3 李清林;谢汝一;秦建增;巩磊如;冯建林;;沿河开发建筑场地之隐伏沙洞的电阻率层析成像(英文)[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6年03期
4 钱峰;胡光岷;;网络层析成像研究综述[J];计算机科学;2006年09期
5 孟宪永;杨晓光;;12电极电容层析成像系统的设计[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1年04期
6 羡汝珙,李宇寰,崔力科;数字拓扑学和层析成像[J];CT理论与应用研究;1996年02期
7 黄海波,王保良,黄志尧,李海青;基于双极性脉冲电流技术的电阻层析成像硬件系统的研制[J];机电工程;2002年06期
8 毛伟伟;于素萍;;走时层析成像正反演方法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李运达;李琦;丁胜晖;王骐;;太赫兹计算机辅助层析成像发展近况[J];激光与红外;2012年12期
10 葛德彪;影响衍射层析成像质量的目标空间谱重建[J];CT理论与应用研究;199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俊兴;朱介寿;聂在平;;电磁波层析成像的新方法[A];寸丹集——庆贺刘光鼎院士工作50周年学术论文集[C];1998年
2 李玉喜;刘四新;;跨孔层析成像四种算法的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3 赵连锋;王卫民;姚振兴;;逐次线性化衰减层析成像方法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四学术论文汇编·第一卷(地球深部)[C];2004年
4 黄光南;刘洋;;层析成像数据和射线不均匀覆盖问题的解决方法[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曹俊兴;朱介寿;;双频透射电磁波电导率层析成像[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6 陈国金;曹辉;吴永栓;姚振兴;;井间多尺度走时层析成像方法[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朱介寿;严忠琼;曹俊兴;张雪梅;;勘探地球物理层析成像系统[A];寸丹集——庆贺刘光鼎院士工作50周年学术论文集[C];1998年
8 底青云;王妙月;;电阻率层析成像的积分法[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9 陈国金;曹辉;吴永栓;;速度差对井间初至层析成像质量的影响[A];油气地球物理实用新技术——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郭飚;刘启元;陈九辉;;多尺度层析成像方法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专题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寰;层析成像技术揭示地球奥秘[N];中国矿业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孟凡君;资源勘探的得力助手[N];中国矿业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翠;矿井复杂构造雷达波走时层析成像反演算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年
2 武林会;面向荧光分子层析成像的在体目标光学结构获取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3 付妍;电磁层析成像生物信息耦合测试[D];天津大学;2015年
4 戚秀真;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5 张风雪;有限频体波走时层析成像及其在华北地区的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1年
6 袁志亮;井间声波电磁波层析成像技术应用研究与软件研发[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7 王飞;跨孔雷达走时层析成像反演方法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8 于师建;复杂结构声波电磁波层析成像方法和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9 黄靓;混凝土超声波层析成像的理论方法和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10 王振宇;土木工程的层析成像与广义反演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浩仟;电磁层析成像系统的软硬件设计[D];辽宁大学;2015年
2 朱兵兵;有限频菲涅尔体层析成像及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李贞;青藏高原东北缘上地幔多尺度层析成像[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5年
4 郭康;三维电阻层析成像(ERT)硬件系统设计[D];东北大学;2014年
5 梁敏捷;生物细胞层析成像中的动态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对策[D];江苏大学;2016年
6 田振国;生物组织激光光回馈层析成像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7 孙超然;基于模拟退火的声波层析成像方法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8 赵志鹏;声波走时层析的成像质量改进方法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9 杨香梅;声波立体层析成像方法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10 刘丰;OPC服务模式下的电磁层析成像系统设计[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2443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1244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