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树突状细胞理论的入侵检测模型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树突状细胞理论的入侵检测模型研究
【摘要】:人工免疫入侵检测是当前主流的入侵检测技术之一,而危险理论中树突状细胞入侵检测方法是人工免疫研究的最新成果。建立危险理论树突状细胞入侵检测模型的关键是要解决危险信号的定义和表示,文章在免疫危险理论和树突状细胞理论基础上,使用多分类器算法动态提取危险信号,设计MC-DCA入侵检测模型,以提高抗原提呈、抗体识别的效率;并使用KDD CUP 99常用网络入侵检测数据,对构建的MC-DCA入侵检测仿真模型和传统AIS模型、DT模型进行对比和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MC-DCA有更好的入侵检测识别能力。
【作者单位】: 玉林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013GXNSFAA019337);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项目(桂科青0832101) 玉林师范学院专项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12YJZX04)
【分类号】:TP393.08
【正文快照】: 0引言基于“自我-非我”模型的免疫入侵检测系统可以报警任何攻击行为,对某些非入侵性质的误用行为也会发出警报信息,这导致系统中将产生海量报警信息,反而忽略真正对系统产生危害的入侵攻击行为。因此,在免疫入侵检测模型中需要解决如下关键问题:中央服务器数据量过大,如何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慧;;基于危险理论树突状细胞算法的入侵检测模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余剑;;危险理论DCA入侵检测算法中阈值预测的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2 黄永晨;;基于粗糙集和偏最小二乘法的网络入侵检测模型研究[J];数字化用户;2013年05期
3 王昊;华继学;范晓诗;;基于双联支持向量机的入侵检测技术[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13年06期
4 安丽丽;方贤进;;树突细胞算法在线分析组件的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4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辰;基于数据挖掘的入侵检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2 郭涛;正交权函数神经网络灵敏度研究及其应用[D];南京邮电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晨,梁家荣,王厚茜;基于危险模式免疫算法的入侵检测系统模型[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玉宁;;基于危险理论的入侵检测系统的检测器生成过程研究[J];固原师专学报;2006年06期
2 程翔;冯洁;王玉玲;;人工免疫在入侵检测中应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11期
3 姜懿庭;周凯;夏幼明;;基于Agent技术和免疫机制的分布式入侵检测模型初探[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1期
4 符海东;李桂凤;;基于危险理论的三级异常处理系统模型[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9年06期
5 赵林惠;戴亚平;付东梅;董芳艳;;基于危险模型的三级模块式入侵检测系统[J];计算机应用;2006年10期
6 符海东;李雪;;一种基于危险理论的双信号免疫入侵检测模型[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年14期
7 王春枝;金伟健;;基于危险理论与数理统计的入侵检测模型[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年11期
8 杨鹏;肖德琴;张翰;;基于危险理论的入侵检测系统的研究[J];现代计算机;2006年07期
9 李学宝;;基于危险理论的入侵检测系统误报率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1年02期
10 张红;;网络入侵检测方法评述[J];金融电子化;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三军;;入侵检测系统在应用中的若干问题与对策[A];第十八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2 魏先民;;Snort、AAFID入侵检测系统关键模块的分析与研究[A];山东省计算机学会2005年信息技术与信息化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5年
3 杨樱;周文虎;;基于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的入侵检测系统的研究[A];中国通信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申红婷;;遗传算法在网络入侵检测中的应用[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5 刘滨;位绍文;;我国入侵检测系统(IDS)研究综述[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四卷)[C];2009年
6 邹平辉;;基于神经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的设计[A];2009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机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9年
7 陈晓炜;;入侵检测系统分类法研究[A];2005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彭志豪;李冠宇;;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研究综述[A];2006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6年
9 胡小勇;欧阳斐斐;;CIDF框架上的入侵检测规则扩充[A];江西省煤炭工业协会、江西省煤炭学会2007年工作暨学术年会学术论文集[C];2007年
10 马琳;戴晓飞;;入侵检测系统综述[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主动防御 监控攻击[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2 ;改善入侵检测系统的新尝试[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3 ;入侵检测系统面临的三大挑战[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4 ;联想“网御”入侵检测系统 检测能力完整[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5 李刚;不漏一条“鱼”[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6 苗青 若尘;入侵检测:安全的鸡肋[N];中国计算机报;2006年
7 ;启明星辰天阗入侵检测系统进入“管理时代”[N];电脑商报;2004年
8 北京长信泰康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宫键欣;入侵检测系统与入侵防御系统的区别[N];人民邮电;2008年
9 高;服务内蒙电力[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10 ;让网络坚不可摧[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玉萍;基于先进计算的智能入侵检测系统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
2 许宪成;基于网络处理器的入侵检测系统设计与性能优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大伟;基于免疫的入侵检测系统中检测器性能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4 傅涛;基于数据挖掘的分布式网络入侵协同检测系统研究及实现[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5 黄建;入侵检测系统中字符串匹配算法与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邓一贵;基于移动代理的入侵检测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7 李玲娟;数据挖掘技术在入侵检测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8 任维武;用于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的合作式本体模型[D];吉林大学;2013年
9 朱永宣;基于模式识别的入侵检测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6年
10 左申正;基于机器学习的网络异常分析及响应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康;基于人工免疫理论的入侵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2 陈凤其;基于遗传规划的入侵检测系统研究与实现[D];暨南大学;2010年
3 李希勇;基于移动代理机制的入侵检测系统研究与实现[D];湖南大学;2010年
4 周彬彬;基于程序行为静态分析的入侵检测系统研究与设计[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5 刘玉美;网络入侵检测系统与防御技术[D];山东大学;2010年
6 王荣;智能手机入侵检测系统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段智宏;入侵检测系统中单模式匹配算法的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8 陈竞艺;基于数据挖掘的入侵检测系统在校园网中的应用[D];河北科技大学;2011年
9 张嵩;改进的模式匹配算法在入侵检测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0年
10 彭广军;聚类与合并在入侵检测系统中的应用[D];云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2753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1275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