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智能电网到能源互联网:基本概念与研究框架
本文关键词:从智能电网到能源互联网:基本概念与研究框架 出处:《电力系统自动化》2014年1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能源互联网 智能电网 天然气网络 电气化交通 信息物理建模 信息物理安全性
【摘要】:以化石能源集中式利用为特征的传统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正在逐步发生变革,而以新能源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兴起。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能源互联网力图结合可再生能源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推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利用与分享,促进电力、交通、天然气等多种复杂网络系统的相互融合,最终实现改变能源利用模式,推动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此背景下,展望了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前景,并试图建立其基本的研究框架。首先,给出了能源互联网的初步定义,并概述了能源互联网的基本架构及其组成。随后,针对广域内分布式设备的协调与控制、电力系统与交通系统的融合、电力系统与天然气网络的融合、信息物理建模及安全等几个核心问题,探讨了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可能面临的主要挑战。
【作者单位】: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School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2013CB2282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107114,51177145)~~
【分类号】:TM76
【正文快照】: 0引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能源行业的技术基础、组织结构与经济模式就一直在逐步发生转变。推动这一转变的主导性因素包括:①由于化石能源广泛利用所导致的气候变化等环境危机日益深化;②随着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传统的依赖不可再生能源的工业与经济发展模式难以持续;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杜爱虎;胡泽春;宋永华;吴俊阳;;考虑电动汽车充电站布局优化的配电网规划[J];电网技术;2011年11期
2 赵俊华;文福拴;薛禹胜;董朝阳;;电力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建模分析与控制研究框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年16期
3 赵俊华;文福拴;杨爱民;辛建波;;电动汽车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及其调度与控制问题[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年14期
4 赵俊华;文福拴;薛禹胜;李雪;董朝阳;;电力CPS的架构及其实现技术与挑战[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年16期
5 王成山;李鹏;;分布式发电、微网与智能配电网的发展与挑战[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乌云娜;张昊渤;杨萌;陈开风;;不确定语言环境下的充换电站优化选址模型及应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7年02期
2 胡超;张兴;石荣亮;刘芳;徐海珍;曹仁贤;;独立微电网中基于自适应权重系数的VSG协调控制策略[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7年02期
3 段豪翔;吕林;向月;;计及分时充电电价激励的电动汽车充电站与配电网协同规划[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17年01期
4 罗奉斌;;农村电网智能化建设[J];农村电气化;2016年12期
5 贾龙;胡泽春;宋永华;丁华杰;;储能和电动汽车充电站与配电网的联合规划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7年01期
6 袁博;邵华;贺春光;王颖;杨挺;王莹;;智能配电系统规划关键问题与研究展望[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7年01期
7 郭云鹏;叶夏明;赵俊华;文福拴;李波;李梁;毛建伟;;电动汽车大型充换电站通信网络性能评估[J];电力建设;2017年01期
8 郭建龙;文福拴;袁军;吕浩华;俞哲人;;电动汽车充电站在配电系统中电气接入点的最优选择[J];电力建设;2017年01期
9 廖斌杰;杨俊;文福拴;李波;李梁;毛建伟;;电动出租车充电负荷的时空随机分布特性[J];电力建设;2017年01期
10 高兢;;离网光伏发电系统监控报警装置的设计与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6年08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明宇;王刚;汪映辉;孙广明;;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年10期
2 宋永华;阳岳希;胡泽春;;电动汽车电池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电网技术;2011年04期
3 高赐威;张亮;;电动汽车充电对电网影响的综述[J];电网技术;2011年02期
4 刘晓;艾欣;杨俊;;考虑未来碳排放交易的需求侧备用竞价与调度模式设计[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年02期
5 李娜;黄梅;;不同类型电动汽车充电机接入后电力系统的谐波分析[J];电网技术;2011年01期
6 田立亭;史双龙;贾卓;;电动汽车充电功率需求的统计学建模方法[J];电网技术;2010年11期
7 赵俊华;文福拴;薛禹胜;董朝阳;辛建波;;计及电动汽车和风电出力不确定性的随机经济调度[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年20期
8 杨洪明;熊脶成;刘保平;;插入式混合电动汽车充放电行为的概率分析[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10年03期
9 赵俊华;文福拴;薛禹胜;李雪;董朝阳;;电力CPS的架构及其实现技术与挑战[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年16期
10 寇凌峰;刘自发;周欢;;区域电动汽车充电站规划的模型与算法[J];现代电力;201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我国能源出现相对过剩格局[J];能源工程;2001年03期
2 ;原指标“过时”中国2005能源生产目标上调20%[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陈甲斌;我国能源与环境的对立状况及化解策略[J];可再生能源;2004年03期
4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状况[J];西部资源;2005年05期
5 路锦程;黄峥;;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探讨[J];建筑节能;2007年05期
6 田中华;陈卫理;;广东能源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广东科技;2010年08期
7 邓郁松;;能源发展要解决四大关键问题[J];中国石油石化;2011年02期
8 李文义;;能源转型发展必须先转变思想[J];能源与节能;2011年02期
9 吴开尧;朱启贵;;能源卫星核算体系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10 刘铁男;;中欧能源合作前景广阔[J];中国科技投资;2012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洪春;;福建省能源生产、消费及问题分析[A];福建省科协第七届学术年会能源分会专刊[C];2007年
2 王谦;;我国能源、经济、环境、安全监测预警系统[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3 ;能源“十五”发展重点规划[A];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四届信息发布会专辑[C];2001年
4 范维唐;;21世纪中国能源[A];21世纪中国煤炭工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新形势下中国能源发展的战略思考[A];《电站信息》2012年第8期[C];2012年
6 ;2013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京召开[A];《电站信息》2013年第2期[C];2013年
7 吴君隆;谷晓江;程进;金明亮;马燕;;贵州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A];贵州省软科学研究论文选编(2005-2008)[C];2009年
8 方华灿;;对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A];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第八届年会文集[C];2004年
9 胡小平;;中国能源持续战略探讨[A];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10 曾少军;;全球能源与环境现状及前景[A];国际经济分析与展望(2012~2013)[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谭江琦;切实做好今冬明春能源生产和供应[N];四川日报;2006年
2 ;中国报业蓝海战略研讨会暨《中国能源报》创刊周年庆典发言摘登[N];中国能源报;2010年
3 记者 汤一原;国家能源局来京调研能源工作[N];北京日报;2013年
4 BP集团首席科学家 魏艾伦(Ellen D.Williams) 采访整理 本报记者 顾虹;资源局限性改变能源生产方式[N];中国石油报;2013年
5 郭阳;我市能源生产产品实现稳步增长[N];鄂尔多斯日报;2014年
6 陆志明;中印联手催生泛亚能源合作新格局[N];东方早报;2005年
7 清大;“多层综合替代”解能源之急[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年
8 记者 陆彩荣;把优化能源结构作为能源工作的重中之重[N];光明日报;2001年
9 胡跃龙;走出能源“困局”的路径创新[N];光明日报;2004年
10 ;研究部署今明两年能源工作[N];人民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雪梅;西部地区3E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多尔日耶夫·阿尔卡吉(Dorzhiev Arkady);中俄能源产业合作模式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3 才炜;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外部性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王俊峰;中国能源·经济·环境(3E)协调发展的研究与政策选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张新花;中国的中亚能源策略[D];新疆大学;2009年
6 王亚栋;能源与国际政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7 金胤静(Kim Yoon Jung);中国和韩国的中亚能源合作与外交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8 关华;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9 石红莲;低碳经济时代中美气候与能源合作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芮雪琴;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能源产业技术评价与选择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巧;试论中国与印尼的能源合作[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2 马晋;某高新区清洁能源应用规划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3 夏婷;技术创新与能源回弹效应之探讨[D];暨南大学;2015年
4 谭玉华;个体为本的综合能源系统建模及仿真[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5 姚巧玉;基于技术进步的我国行业能源回弹效应研究[D];兰州财经大学;2015年
6 乐无穹;中国分行业、分区域能源回弹效应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7 汪玲玲;我国进口石油资源流动特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8 侯强;乌克兰危机与中俄能源合作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9 王菲;江苏省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及能源需求情景预测[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10 奥克桑娜;中俄能源合作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261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1326133.html